书香征文之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10篇内容摘要:

自己,难道不可以跟手中的纸人一样整洁亮丽吗。 那里的人们,已经觉着,生不如死,却无力改变,死后,就可以有漂亮的房子、花园、大马、仆人、一年四季不同时期盛开的鲜花, „„ 与其被一成不变的死生活窒息,不如抗争。 那一抹红终于钻出泥土,萧红离开了家乡。 她的才华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鲁迅茅盾都十分赏识她,她被誉为 “30 年代的文学洛神 ”。 她出生在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封建地主的家庭,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萧红的一生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顽强地抗争、怒放。 在那个乍暖还寒、狂风暴雨的时代,早开的那抹红终究凋零了,可谁能忘记点亮漫漫荒原的惊艳呢 ? 其实,萧红文学的成长离不开左翼文人的帮助和鼓励,但《呼兰河传》乃至她后期的全部创作偏离了左翼文学的政治化的轨道,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个人性、自我化之路。 这就像一个好学生偏离了老师们的指定路线,在左翼阵营中招致批评和非议。 茅盾所说,《呼兰河传》与她在 “ 情调 ” 、 “ 思想 ” 上的缺失相对应的,是她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功。 这不仅仅是文学的成功,这是草根人民的真实历史,它比任何虚构的故事都打动人心,引人深思。 《呼兰河传》留给萧红的,正是萧红想要告诉我们的吧,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永远不要忘记她们曾经面对过的 旧生活是怎样的,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篇五 没有张爱玲缠绵悱恻的清冷,没有冰心古道热肠的光明,没有丁玲辛辣鞭挞的畅快,萧红给我们的,只是投射到远方的一抹寂寞的目光。 灰色的记忆,孤独的院落,残破的童年,像放映机般悄无声息地领着我们进入 20 世纪初的呼兰河。 无知笼罩着的小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萧条的四季也像时钟周而复始地艰难爬行,熬不过人们闷沉沉的呼吸。 “ 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 一年四季,春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脱下单衣地过着。 ”“ 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 眼花了, 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吞;走不动了,就瘫着。 ”“ 病,人吃五粮,谁不生病呢。 ”“ 死了,哭一场,埋了之后,活着的依旧过日子。 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 ” 偶尔有些所谓的新鲜事,惊呆了年少无知的他的眼。 未谙世事的小团圆媳妇,活泼可爱的一个小姑娘,一不小心嫁错了老胡家,刚来时,她做事利落、手脚勤快。 可她却成为了供婆婆打骂和消遣的工具,一步一步逼迫着走向死亡。 仅仅是因为邻居的闲言碎语 “ 太大方了 ” 、长得太高、坐得笔直、走得风快,婆婆就铁石心肠,拧小团圆媳妇大腿、用烧红的烙铁烙脚心、甚至把它吊在梁上,用皮鞭子 狠狠地抽,打得昏死过去。 婆婆竟天经地义: “ 我是为她着想,不打得很一点儿,她是不能够中用的。 ” 可怜萧红就这样眼睁睁、眼睁睁地看着她黄瘦下去、骨瘦如柴。 这样就完了。 不。 老胡家迷信 “ 跳大神 ” ,请大神来治,大神打着鼓,小团圆媳妇被命令着、被蹂躏着、被抢夺着,当众撕光衣服,就这样,她被强硬地抬进了盛着滚烫的开水的大缸里,几个人搅着滚烫的热水往头上浇,小团圆媳妇登时就倒在缸底。 就这样连续折腾了三次,醒一次 —— 烫一次 —— 昏一次。 半夜,小团圆媳妇就这样命丧黄泉。 老胡家一家人难受,一个个尽哭,哭的是花在小团圆媳妇身上的倾家荡 产的五千多吊钱。 “ 活该这些钱。 守财奴,活该。 ” 《呼兰河传》字里行间充斥的是萧红的悲怆、孤寂。 旧中国的年代,黑暗与愚昧无处不在,当萧红再次铺卷开记忆,将手中的笔化作一幅幅孤寂的风水画时,她定会想到自己唯独一个伙伴也没有、没有,不觉眼泪 “ 啪 ” 地在稿纸上溅出一朵幽冷的小花。 “ 未来的远景已摆在我面前,我将孤寂、忧郁以终生。 ” 她对白朗这样说。 是啊,一个孱弱女子怎能扛负起旧中国种种灰色的画面、生锈的思想和寂寥的小城。 无意识反抗中国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生活而思索的小团圆媳妇死了,有意识反抗中国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 而生活而思索的萧红含泪微笑,拿起笔锋,哭诉往事。 在 20 世纪初的中国上,还有多少像团圆媳妇这样的少女在忍受并非常常人的酷打,在煎熬着任人宰割的苦日子 ? 萧红一直平淡地说: “ 我家是荒凉的。 ”“ 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 ” 以至于像跳大神、放河灯等破破烂烂的世事承载了多少腐朽的人物:在 “ 黑夜 ” 中担心地活着而又自尊心极强的有二伯、尖刻无聊心眼小的老厨子、勤恳忠厚爱妻小的冯歪嘴子,唯一值得我们微笑地直视的,只能是祖父。 祖父的菜园是作者幼时的天堂,她和祖父在一起的时光毫不留情地赶走了心中的怅惘与寂寞,在心中播种下快乐的种子。 菜地里一深一浅的脚印,垄子上一片青绿的狗尾草,萧红幼时诵读的古诗,无不都像陈年老酒酝酿着、发酵着。 合上书,想想我们,从出生就被安置在温暖的被窝里,直到现在,我们还享受在父母的蜜罐温床,有漂亮衣服可穿,有美味的饭菜可用,交朋友还有父母的几句叮咛,不会看到小团圆媳妇那样的悲剧,没有像有二伯那样的人带你逛街分文不花。 可是,我们却身在福中不知福,像被困在 “ 围城 ” 里, “ 里面的人想出来 ”, 衣服不合心意扔一边不穿,饭菜不合胃口下馆子,父母的几句嘱咐立即回嘴狡辩,几天离不开一张一百元 „„ 我们不正像笼中的鹦 鹉吗。 非要飞出金笼叱咤风云,却孰不知外面的世界会凌乱你的彩翼、空乏你的肠胃。 茅盾说: “ 《呼兰河传》给我们看到的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也是刻板单调的。 ” 萧红不幸的一生,给我们每个读者身上烙了重重的一笔。 她那一抹寂寞的目光依旧透射,我愿化为其中的一束光,去踏上那一片黑土地,看看在寂寞中长大的她。 篇六 在一个书友会朋友的公众号里看到他关于这本书的评论,萧红的《呼兰河传》,一直知道萧红,但一直也没有读过她的文字,看这位书友的评论写得有些揪心,于是那天顺手在淘宝买下了《呼兰 河传》与《生死场》两本。 只可惜到最后还是看的手机上的电子书,不过也算是看完了。 书是中午睡前看完的,说不出清晰的感受,只是各种情绪夹杂着,好比萧红自己所描述的那样, “ 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它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 是啊,笔下的一切,都是客客观观的发生着的一切,而不是为了达到所谓的某种效果而任意杜撰出来。 因为好几本书同步翻阅,所以这本才 21 万字的书我看了好几个星期,而这几个星期也让我跟随着书本经历着不同的世界。 一是美好的世界。 书的前面几章 描述的是萧红与家人之间的故事,而她与祖父之间发生的那些故事时不时的让我发自内心感受到开心,其中一个细节,是祖父在田园里劳作,调皮的小萧红把盛开的玫瑰花插在祖父的帽子上,不知情的祖父还想当然的以为 “ 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 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 ” ,继而带着满脑袋的玫瑰花回到房内,让房内的祖母、父亲母亲大笑不已。 为这样的老少无猜感到无比的羡慕,我想,是这样的一个祖父,丰富了萧红短暂的一生,也让这个日后流离颠沛的异乡人一直保持着最为温暖的回忆。 若我没猜错,萧红在写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应该是想着想着就笑了 ,然后笑着笑着就哭了。 还有就是惊叹于作者文笔的细腻,对大自然甚为细微的观察,“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儿上天了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 每当看到类似的文字,我都是佩服的五体投地,这是需要怎样细心的观察才能写出如此细腻的文字,突然的想起《安娜卡列宁娜》中关于列文去打猎时那个早晨对于猎狗、太阳以及沼泽地里一切景物的细致描写,让读者仿佛就是站在列文边上的伙伴,跟着列文一同感受打猎过程中的慌乱、紧张、喜悦的情绪。 每 次看到类似文字的时候,我都会想,每一个伟大的作家或许都拥有一颗纯真的心,同时亲身经历并用心的去观察这个世界,才能写出这些深入人心的文字。 二是荒诞的世界。 “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