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不为问题经验交流内容摘要:

题的成因 “ 为官不为 ” 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突出表现,与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密切相关,是 “ 四风 ” 的综合反映。 认真分析产生 “ 为官不为 ” 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理念信念不够坚定,党的宗旨意识淡化。 无论哪种 “ 为官不为 ” ,归根结底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 “ 总开关 ” 出了问题。 “ 三观 ” 改造没有做到坚持不懈、深入持久,加强党性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降低,对个人的荣辱得失看得重,对事业的兴衰成败看得淡。 群众观念没有牢固树立起来, 没有真正解决好 “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 的问题。 (二)责任担当意识不强,缺乏开拓进取精神。 十八大后,在中央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的新常态下,一些干部觉得要求严了、“ 束缚 ” 多了,感叹工作越来越不好干、官越来越不好当,产生了明哲保身的错误思想,想当 “ 老好人 ”“ 太平官 ” ,不敢动真碰硬,遇到矛盾就绕,遇到问题就躲,缺乏攻坚克难的勇气,工作上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 有的存在盲目攀比思想,比收入、比舒适、比待遇,导致心理失衡、行为失准、工作失职,不仅助长了奢靡之风、违反了纪律规定,而且意志消退、贻误了事业发展。 有的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存在按部就班、求稳怕乱思想,害怕承担风险,不敢打破常规,导致一些工作没有实质性突破。 (三)能力水平欠缺,没有干事创业的过硬本领。 一些干部不是不想作为,而是存在 “ 能力恐慌 ”“ 本领恐慌 ” ,缺乏真本事、硬功夫,导致工作上力不从心。 有的科学发展观树得不牢,发展理念和方式比较落后,没能随着形势发展需要自觉转变思想观念,在经济工作中更多沿用传统思维方式,采用市场经济的思路不宽、办法不多。 有的法制观念淡薄,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不高,不能做到严格依法办事、按规矩办事。 有的 “ 排斥 ” 媒体 ,不善于在新闻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监督下工作。 (四)对新形势、新要求不适应,把 “ 改作风 ” 和 “ 敢担当 ” 、“ 干净 ” 与 “ 干事 ” 人为对立起来。 面对当前反腐高压态势和正风肃纪要求,一些干部感到被束缚了手脚, “ 规矩多了、什么也干不了 ”。 其实,转变作风、提倡 “ 干净 ” ,是为了洗澡治病、轻装上阵,是为了更好地 “ 干事 ” ,不能拿大胆 “ 干事 ” 替 “ 不干净 ” 找理由,更不能以 “ 干净 ” 为 “ 不干事 ” 找借口。 这种人为地把二者对立的思想,不仅是对使命职责的消极逃避,也是对改进作风的误解误读。 (五)考核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完 善,对 “ 为官不为 ” 者问责还不够严格。 对干部的考核只注重年度考核,平时考核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