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史复习与历史常识内容摘要:

思想解放 ,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为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论战的主要问题是:第一, 要不要革命。 保皇派认为清政府仅是 “ 太后、荣禄一等人之罪 ”。 中国只能行君主立宪,不能用暴力行民主共和。 革命派批驳了保皇派的种种谬论,坚持暴力革命,指出清政府投降卖国,已经变成了 “ 洋人的朝廷 ” ,只有推翻清政府及其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政体,才能救中国。 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第二, 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 保皇派认为中国人民“ 民智未开 ” ,在中国 “ 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 ”。 革命派认为 “ 民智 ” 必以革命开导之。 “ 欲救中国,惟有兴民权,改民主 ”。 要求自由、平等、博爱及民主共和的思想,是世界人民也是中国人民的普遍要求,只要推翻清政府,中国必然走向民主共和的道路。 第三, 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保皇派对平均地权大肆攻击。 革命派指出地主依靠土地,徒手坐食,不给社会生利反而分利,不利于社会发展。 只有实行土地国有制,才能解决 “ 贫富悬隔 ” 之害,才能发展生产,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 材料一 : 中国之革命,发轫于甲午以后,盛于庚子,而成于辛亥,卒颠覆君政。 夫革命非能突然发生也。 自满洲入据中国以来,民族间不平之气,抑郁已久。 海禁既开,列强之帝国主义如怒潮骤至,武力的掠夺与经济的压迫,使中国丧失独立,陷于半殖民地之地位。 满洲政府既无力以御外侮,而钤制家奴之政策,且行之益厉,适足以侧媚列强。 《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原因与目的。 材料二: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而民生主义,欧美所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城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 《 民报 ﹒ 发刊词 》 材料三: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蒙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 《 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 ( 1) 政治: 民族危机 加深 ( 2)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 迅速发展 ( 4) 思想: 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西方民主革命思想 ( 6)个人: 孙中山 丰富的 革命实践 和对 欧美革命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 5)其他: 资产阶级 改良方案 失败 ( 3) 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队伍不断壮大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背景 : 三民主义内容 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的内涵剖析 (课标重点 ) 内容 对应的同 盟会纲领 思想内涵 地位 民族主义 (民族革命 ) 民权主义 (政治革命 )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 平分土地 前提 核心 政治的 发展 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 材料 似乎欧美各国应归家给人足,享乐,幸福 …… 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 …… 富者极少,贫者极多。 …… 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 ……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 …… 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法,不必管他。 …… 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 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两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 这于国计民生,皆有大益,小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端自然永绝,这是最简便易行之法。  ——孙中山 《 三民主义与国家前途 》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指出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原因。 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贫富悬殊的社会矛盾。 2依据材料分析,孙中山要解决什么问题。 从根本上要解决什么问题。 资本主义社会的土地问题。 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 3从材料所述的方法分析,民生主义能否满足农民的基本要求。 为什么。 不能。 孙中山提出的核定地价具有空想性,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也不会得到地主的支持。 三民主义的评价 进步性: ① 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 指导思想 ,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 ② 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 民族独立 、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③ 推动了 资 产阶级 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中华民国 局限性: 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因此辛亥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次革命 1913年初,国民党在正式国会的选举中赢得胜利, 宋教仁 准备组织内阁。 袁世凯为阻止国民党执政,派人暗杀宋教仁。 宋案真相大白后,在孙中山的动员下,以江西 ﹑ 江苏为主要战场的二次革命全面爆发。 袁世凯与五国银行团达成两千五百万英镑的大借款 (即 善后大借款 ),获得了战争经费,相比之下,革命党人实力不足且仓促上阵,二次革命很快失败。 孙中山逃亡到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继续讨袁。 1919年 10月,中华革命党改组为 中国国民党。 护国运动 二次革命后,袁世凯下令取缔国民党,并进而解散国会,图谋复辟帝制。 袁世凯为取得日本对其复辟的支持,于 1915年 5月与日本签订卖国的 “二十一条 ”。 12月 12日,袁世凯申令接受 “推戴 ”为中华帝国皇帝,并下令改次年为洪宪元年。 蔡锷 于 1915年 12月 25日在昆明宣布云南独立,组织讨袁护国军。 袁世凯累遭打击,外交又连受挫折,被迫于 1916年 3月 22日宣布撤销帝制。 6月 6日,众叛亲离的袁世凯病死。 护国战争的胜利,推翻了洪宪帝制,但代之而起的仍是直、皖、奉等 北洋军阀的统治。 护法运动 1917年 5月,黎元洪与段祺瑞就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 “ 府院之争 ”。 日本支持段祺瑞参战,英、美等支持黎元洪反对参战。 黎元洪将段祺瑞免职,段祺瑞则令属下各省督军宣布独立。 黎元洪电召张勋入京调停。 1917年 6月,张勋率辫子军北上。 在控制了北京局势后, 7月 1日,张勋让溥仪登基复辟,召致全国反对。 段祺瑞马上组织讨逆军讨 伐,张勋复辟 7月 12日即告结束。 但此后,段祺瑞拒绝恢复 《 临时约法 》 及国会。 孙中山认为 “ 假共和之祸尤甚于真复辟 ” ,于是在广州另行召集国会,组织临时政府,是为护法运动。 但两次护法运动均告失败。 孙中山不由感叹 “ 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 第一次国共合作 在革命中屡遭挫折的孙中山与新生的中国共产党为了反帝反封建的共同目标走到一起。 1924年初, 国民党 “ 一大 ” 在广州召开,讨论国民党改组问题,通过了国民党的党纲,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这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国民大革命由此兴起。 在这次大会上,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这就是 新三民主义。 此外,孙中山还提出了三大政策。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区别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旧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比较 反对民族压迫,武装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国民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新”在 明确 反帝 新”在 普遍 民权 ; 反帝反封 建相结合 “新”在 扶助农工 必修三相关知识点提要 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五、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然而, “ 民国 ” 和 《 临时约法 》并不代表中国已经是一个民主的国家,袁世凯等北洋军阀继续在中国进行着独裁统治。 当时的中国,空有民主的制度而没有民主的实质。 所以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试图以 “ 新文化 ” 来实现 “ 真民主 ”。 实业救国 实业泛指农、工、商、交通等业。 实业救国是中国近代 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为救国途径 的思想。 张謇极力宣扬实业救国,认为: “ 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 ”。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曾指出 : “ 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 从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 ”。 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1914年到 1920年,中国资本的纱厂由 35家增至63家,纱锭增加了 97%,织布机增加了 110%。 同时期,面粉的出口由 7万担增至 396万担,并由入超转为出超。 1914年工业企业注册资本是6200多万元, 1920年是 15500多万元,增加了 150%;资本在 50万元以上的大企业 1914年只占总数的 4%, 1920年增为 14%。 1916年至 1920年,中国资本新式煤矿的产量由 449500吨增至4889700吨,增加了近 11倍; 1913年至 1919年中国轮船吨数由 133223吨增至 287592吨,增加了 116%。 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3年初,袁世凯颁布《整饬伦常令》,声称 “ 中华立国,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 ”。 6月,通令恢复学校祀孔。 1914年 9月 28日,袁率百官到孔庙祭孔; 12月 23日到天坛祭天,穿古衣冠,行大拜礼。 祀孔祭天是袁复辟帝制的预演。 帝国主义 列强 也支持袁称帝。 为了恢复君主国体,袁一手操纵的参政院 立法 规定由 “ 国民代表大会 ” 决定“ 国体 ” ,各省在军政长官监督下加紧选出 “ 代表 ” ,在当地进行所谓国体投票。 1915年 12月 11日,参政院以 “ 国民代表大会总代表 ” 名义上书袁 “ 劝进 ”。 12日,袁发布命令,承受帝位。 13日,接受百官朝贺,大加封赏。 31日,袁下令翌年( 1916年)改为 “ 中华帝国洪宪元年 ” ,准备于 1月 1日即皇帝位。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政治)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掌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经济) 〔 根本 〕 辛亥革命传播的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思想) 袁世凯为复辟帝位,实行尊孔复古思想(直接)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思想 革命 文学 革命 前期 后期 宣传马克思主义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技术 制度 抵抗派 (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 (师夷长技以自强) 维新派 (君主立宪) 革命派 (民主共和)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民主与科学) 思想 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性质: 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文化领域的一场反封建斗争 积极 作用: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局限性: 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 否定 的片面 性 忽视人民群众,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局限于知识分子圈子。 顽固派 马克思主义者 保皇派 学习西方 变法、兴民权、教育改革 马克思主义 皇帝 土地制度 双方 焦点 实质 第 1次 第 2次 第 3次 第 4次 洋务派 顽固派 维新派 革命派 改良主义者 地主阶级内部 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内部 必修三相关知识点提要 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在 十月革命 以后,特别是 五四 运动 以后在中国广泛传播 被侵略史、抗争史与近代化进程 被侵略史:二十一条 抗争史:五四运动、中共成立、 中共二大 近代化: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世界史:一战、十月革命 六、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成熟 十月革命 以后,特别是 五四运动 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逐渐 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 ,产生出新的理论成果,这就是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第一个在中国完整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 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马克思主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