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研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严法善20xx年9月内容摘要:

形式等。 44 • 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和马克思主义政治 • 经济学的体系 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 a.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 ① 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经济思想成果。 • ② 突破旧的经济范畴,创立新的经济范畴。 • ③ 研究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文献。 45 • 政治经济学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来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具体运用的是所谓的科学抽象法。 科学抽象法就是运用人们思维的抽象力,从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抽去 外在的、偶然的、非本质的 联系,找出 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 联系,形成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 “ 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 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 ” ( 《 资本论 》 第 1卷,第 8页)。 • 另外,研究问题就是从实际出发,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思维是高级的心理活动形式,人脑对信息的处理包括分析、抽象、综合、概括、对比等系统的和具体的过程。 这些是思维最基本的过程。 这个思维的过程就是: • 从现象到本质; • 从具体到抽象; • 从复杂到简单。 • 46 •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叙述方法 • 根据研究的结果 , 把所研究的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从理论上表述出来: • 从本质到现象; • 从抽象到具体; • 从简单到复杂。 • 实际上就是从事物的本质出发,逐步增加新的规定性,使之越来越接近事物的现实表现。 47 • 科学抽象法的叙述方法实质上是逻辑分析方法与历史分析方法的统一。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就是按照由抽象经济范畴到具体经济范畴的思维进程,从理论上再现经济关系的方法。 这种用逻辑思维来认识和再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方法,就是逻辑的分析方法。 • 所谓历史的分析方法就是按照历史发展进程来研究和说明经济关系的方法。 • 马克思的 《 资本论 》 就体现了逻辑分析方法和历史分析方法的统一运用。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是按照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 …… 这样一个逻辑顺序展开的。 这种逻辑的分析方法正确地反映了经济范畴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同时,这些经济范畴的逻辑顺序与它们所反映的生产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又是完全一致的。 “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 ” (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第 2卷,第 122页) 48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 资本论 》 )的体系 • 第一版 《 资本论 》 四卷长达 4690页, 300多万字,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创造出来的一部伟大的科学的巨著。 它是马克思的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同时,它也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的运用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原理。 恩格斯曾经说过, 《 资本论 》 是工人阶级的 “ 圣经 ”。 49 《 资本论 》 的体系 第一卷 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 1867年 9月 共七篇二十五章 讲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一部分 第一篇 第 1- 3章, 劳动价值理论。 第二部分 第二至六篇第 4- 20章, 剩余价值理论。 第三部分 第七篇 第 21- 25章,资本积累理论。 • 50 • 第二卷 资本的流通过程 1885年 7月 • 共三篇二十一章 讲 剩余价值的实现 • 第一部分第一篇第 1- 6章, 资本的循环理论。 • 第二部分第二篇第 7- 17章, 资本的周转理论。 • 第三部分第三篇第 18- 21章,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 • 产理论。 • 51 •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1894年 12月 • 共七篇五十二章 讲 剩余价值的分配 • 第一部分第 1—3篇 1- 15章, 平均利润和生 • 产价格理论。 • 第二部分第 4—6篇 16- 47章,商业利润、利息、 • 地租理论。 • 第三部分第 7篇 48- 52章, 全书总结,批判 • “ 三位一体 ” 公式。 52 • 第四卷剩余价值理论 1905——1910年 • ( 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 1954年 1957年 1961年分三册出版) • 共三册二十四章 讲剩余价值的理论史 • 第一册第 1- 7章及 13个附录 评述李嘉图以前的 • 经济学家。 • 第二册第 8- 18章及 6个附录 评论李嘉图的经济 • 学说。 • 第三册第 19- 24章及 7个附录 评述李嘉图以后的 • 经济学家。 53 四、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学风 • 立场 ―― 无产阶级的立场。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必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社会经济生活充满着矛盾,处于不同社会群体、集团、阶层和阶级中的人们具有不同的经济利益。 不同的经济学家对于同一经济问题往往做出不同的解释,得出不同的结论,提出不同的政策主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公开承认经济学的阶级性,并且自觉地站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研究经济理论。 • 观点 ―― 唯物主义的观点。 唯物主义的观点是指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 • 54 方法 ―― 辩证的方法。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无论是自身内部,还是外部联系,都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 把研究对象从其自身发展的连续性的过程上进行考察,从而通晓事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掌握其自身矛盾运动的内在规律性。 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的。 •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矛盾运动,呈现出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表现为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量变的过程。 事物的发展并不是一次性的否定,而是连续不断进行的。 由肯定到否定,由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表现为一个周期,这种周期性的发展规律便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55 第一篇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一章 商品和货币 • 一、商品生产 商品矛盾和商品生产 使用价值-具体劳动- 物的人格化- 私人劳动 商 品 价 值- 抽象劳动 - 人格的物化- 社会劳动 56 使用价值与生产力 生产力指具体劳动运用劳动手段加工劳动对象以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就是人的具体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 劳 动 力 生产力的源泉 自 然 力 科学技术力 57 • 劳 动 者 • 生产力的要素 劳动资料 • 劳动对象 • • 决定劳动生产力高低的因素是: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 劳动生产力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一个是能力,另一个是效率。 如果劳动强度不变,这两者可以通用。 58 价值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单个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也是价值规律的基本规定性。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不同的部门在一定的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是一样的; 在同一个部门内,不同的企业由于劳动生产力的不同,在同样的时间创造的价值量是不一样的。 59 • 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社会总劳动中根据社会需要应该分配在这个部门的劳动时间。 它决定了商品价值的实现程度。 • 从全社会来看: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价值决定的基础,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是价值的实现。 如果离开了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不能理解商品价值本身。 离开了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不能理解价值量的决定界限。 关于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参与价值的决定,主要是讲供求关系通过改变社会的生产条件从而对商品价值量的形成发生影响。 60 • 假定市场上的每一块麻布都只包含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即使这样,这些麻布的总数仍然可能包含耗费过多的劳动时间。 如果市场的胃口不能以每码2先令的正常价格吞下麻布的总量,这就证明,在全部社会劳动时间中,以织麻布的形式耗费的时间太多了。 其结果就象每一个织布者花在他个人的产品上的时间都超过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样。 这正象俗话所说: “ 一起捉住,一起绞死。 ” • 《 资本论 》 第 1卷,第 125页 61 • 劳动价值论不是马克思的发明。 劳动价值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优秀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 马克思在汲取和继承亚当 •斯密和大卫 •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成分的同时,指出了其价值理论的矛盾和不足(什么样的劳动创造价值;怎样创造价值),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理论以及地租理论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理论。 62 •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继承了古典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摈弃和批判了其中不科学的、甚至是庸俗的观点,最终实现了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和创新。 《 哲学的贫困 》 和 《 雇佣劳动与资本 》这两部著作,标志着马克思对古典劳动价值论的肯定,其中也包含着马克思本人的一些正确见解和主张。 而草稿 《 货币章 》 真正实现了对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革命,从批判蒲鲁东的 “ 劳动货币 ” 理论入手,组不搞清楚了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揭示了商品、价值、交换价值、价格、货币等一系列重要范畴的本质规定,提出了以商品的二因素为起点的基本研究思路,从而完成了对古典经济学说的批判,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 63 • 商品价值与生产力成反比 • 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少,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 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 • 在一定意义上 ,我们也可以通过商品价值量的高低来评判劳动生产力的高低。 • 64 二、货币或商品流通 • 商品矛盾的外化,价值形式的展开 价值形式发展经历的阶段: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