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xx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科目说明内容摘要:

)三国时期,重视农业,兴修水利,大力屯田。 ( 5)唐朝时期,修建水利工程,采用新的水稻种植方法,改进生产工具。 ( 6)北宋时期引进占城稻,并在江南地区进行推广。 ( 7)元朝时期重视农业,多次下令禁止圈占农田作牧场,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 为便利南粮北运,开凿了两段新运河。 ( 8)明朝时从国外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考点 生产工具的改进与发展 ( 1)原始人群:使用打制石器、天然火。 ( 2)氏族社会:使用磨制石器,人工取火。 ( 3)西周:制造和使用青铜器进行生产。 ( 4)春秋战国: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 5)当朝农民改进犁的结构,制成了曲辕犁,还发明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考点 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 1)灌溉工程: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了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 ——都江堰。 ( 2)运河工程:秦朝时为解决运军粮的困难,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隋炀帝于 605年开凿了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元朝时,为便利南粮北运,元世祖派人开凿了两段新运河,与原有运河连通,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 考点 农作物的种植的传播 ( 1)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我国原始农业出现,农作物种植布局是南稻北粟。 ( 2)商周时期,农作物品种增多,桑麻种植普遍。 ( 3)北宋时,从越南引进占城稻,桑树栽培进一步扩大,棉花种植较普遍。 ( 4)元朝时,农作物品种增多,棉花种植遍及整个南方,并推广到了黄河流域。 ( 5)明朝时,从国外引进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 考点 近代农民阶级的革命运动 ( 1)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 1851—— 1864年,由洪秀全领导。 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 2)义和团运动:是发生于 19世纪末的一场大规模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沉重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略。 考点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 关系的四次调整 ( 1)建国时期的土地改革: 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 2)过渡时期:走农业集体化道路,建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8年,党中央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农副产品产量急剧下降。 (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废除了人民公社化,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考点 古代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及历 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的原因 ( 1)地位: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人民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重要事务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 如推广生产技术,兴修水利,掌握农时,分配土地,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民对土地的占有权,督促和鼓励农民努力生产等。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对农业的管理,如隋唐以来的户部一直作为管理财政和农政的重要机构。 与此同时,国家在经济政策上一直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 2)原因: a、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 b、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民强的标志。 c、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d、农业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专题二: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 的抗争及探索 课标要求: A、了解自明清以来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 B、掌握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捍卫国家主权,救国救民的艰难历程。 C、认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反对压迫,反抗侵略的伟大而古老的民族。 考向指南: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及中国人民的探索历年来都是各地中考命题的重点问题。 B、帝国主义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比较,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国人民反对外侮的结果是各地中考命题的热点。 考点 古代西方殖民者入侵和中 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 1)殖民者入侵:明朝中后期,倭寇侵扰东南沿海,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我国澳门地区,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 清军入关时,沙俄乘机侵占我国东北地区的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 ( 2)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率军取得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胜利,都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考点 西方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 ( 1)发动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 ( 2)经济侵略:甲午中日战争前以商品输出为主,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甲午中日战争后,以资本输出为主。 ( 3)割占领土:英国通过 《 南京条约 》 割占香港岛,俄国侵吞中国 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日本通过 《 马关条约 》 割占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妄图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 4)镇压革命: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义和团运动;美蒋勾结,发动全面内战。 考点 对西方列强侵华战争的认识 ( 1)从原因上看,西方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是资本主义世界发展的产物,是他们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结果,实质上体现了他们以资本主义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他们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 2)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看,两次鸦片战争主要是以战争为手段,以打开和扩大中国市场为目的,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扩大商品倾销的愿望;甲午中日战争则是以侵吞中国领土和边疆地区,扩大资本输出为目的,反映了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瓜分世界的要求。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帝国主义阵营分化的结果,也是东西方帝国主义斗争的必然结果。 ( 3)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经历了由一国到多国,再由多国到一国的变化,在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美、日两国为主,反映了近现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向他的两侧转移的变化趋势。 ( 4)从结果和影响看,除了 20世纪 30年代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失败告终外,其他历次侵略战争都以中国的失败而宣告结束,每次战争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近代中国落伍的最主要根源,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不断觉醒。 考点 中国近代史上中国革命 道路的选择 ( 1)地主阶级道路选择 —— 封建社会:魏源等地主阶级在英勇抗击西方侵略的同时,开始了对西方“长技”的探求,促成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萌发, 19世纪中期以后,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 2)资产阶级维新派 —— 实行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统治:康有为等维新派倡导变法,要求民族独立,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但因寄希望于既无实权又要借维新变法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光绪帝,结果被封建顽固势力破坏了。 ( 3)资产阶级革命派 ——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以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的民主革命纲领,发动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结果,由于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软弱性及中外势力的破坏,最终失败了。 ( 4)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 新文化运动: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陈独秀、李大钊等掀起新文化运动,后来逐步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专题三: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 进程与启示 课标要求: A、了解中国近代化在政治、经济、教育及社会生活方面的主要表现。 B、掌握中国现代工业的起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以及现代文化的科学化与大众化。 C、知道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和现代工业健康发展的原因。 考向指南: A、中国近代化与中国现代化问题既是各地中考命题的重点,也是今后各地命题的热点内容。 B、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指导思想等内容在各地中考中出现频率较高。 考点 经济上近代化起步 —— 洋务运 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 ( 1)近代化的开始:洋务运动。 (略) ( 2)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a、阶段:从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是民族工业的萌芽时期;一战期间是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一战后到新中国建立前民族工业凋谢、萎缩。 b、特征: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发展不平衡,集中于轻工业部门,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受中国社会性质的制约,整体水平落后。 考点 政治的近代化 ( 1)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君主立宪”:(略) ( 2)资产阶级革命派“创立民国”的尝试。 (略) 考点 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 1)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开始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目标主要是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 新式学堂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教育进入近代化。 1898年,光绪帝诏准建立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高等学府。 ( 2) 1904年清政府颁布 《 奏定学堂章程 》 ,并于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它顺应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要求,具有革新意义。 它的颁行,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制度的形成。 考点 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 1)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辩、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 2)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 ( 3)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其他不好的社会习俗也逐渐得到了改变。 考点 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 现代化的历程 ( 1)从 1953年起,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 2) 1978年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3) 1992年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结果,使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 4) 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决定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 2020年中共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标志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考点 现代文化的科学化和大众化 ( 1)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这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为新时期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我国教育事业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 ( 2)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 3)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体育运动,推动学校体育课程的建设和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 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方针指导下,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体育运动逐渐渗入到各个领域。 群众体育运动为我国体育成就的取得奠定了坚实而广泛的基础,也给人民带来了健康的体魄。 考点 制约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不利因素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近代化是一条坎坷之路。 制约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不利因素有:( 1)先天不足:资金缺乏,技术落后,人才奇缺,思想僵化。 ( 2)面临的政治障碍: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 3)缺乏正确的道路:外国是先轻工业够重工业,而中国是先重工业后轻工业。 ( 4)缺乏安全的政治环境;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 专题四: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与自身建设 课标要求: A、了解中国共产党从幼年到成熟的历史过程,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B、掌握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探究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及其对错误的纠正。 C、了解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建设。 考向指南: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各地中考命题的重点。 B、中国共产党在探索过程中的 “ 左 ” 倾错误及其危害,十一届三中全会对 “ 左 ” 倾错误的纠正将是各地中考中的热点。 考点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1)条件: ( 2)标志: ( 3)意义: 考点 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 1)从大革命失败认识到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为此中共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创建人民军队。 ( 2)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秋收起义后,毛泽东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开创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 井冈山根据地,它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 3)遵义会议: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1935年 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