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教育管理学第一版笔记(吴志宏版本内容摘要:
教育政策常常成为教育管理的指路灯;教育政策为协调教育的内外关系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教育政策直接或间接作为教育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教育政策对课程管理的调控作用。 教育管理实践 检验和完善教育政策 8项成就: 1 正确处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关系; 2打破了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起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相结合的新体制,民办教育得到迅速发展。 3扭转了过去在教育管 理体制上高度集中、统得过死的局面,初步形成了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新体制,把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办学积极性。 4职业和成人教育在政府统筹管理下取得成绩。 5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 6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方面。 7 开展农村和城市教育综合改革。 8高等教育的办学自主权。 教育政策与校长工作 教育政策对校长工作的影响: 1 教育政策是校长取得主管学校资格的重要依据; 2 教育政策规范校长的办学行为; 3教育政策引导和启发校长制定学校的规章制度。 教育政策与教育管理的错位 有了政策却不去执行,即 教育管理工作不到位;有了实践却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撑,即教育政策的滞后。 思考题: 请分析影响教育政策的因素。 一政治因素;教育政策的制定是一种政治行为,如政治因素影响教育政策目标的确定、影响政策方案的选择,以及教育政策的修订等。 二经济因素;经济实力影响教育政策的实施,影响方案的选择。 如发达国家选择 1012年的义务教育方案。 三教育因素。 教育传统和现状对政策的影响。 评述政策制定的模式。 基本模式共有八类,理性模式、渐进模式、综合模式、组织模式、团体模式、精英模式、竞争模式、系统模式。 ( 1) 理性模式。 定义:政策制定者根据一套近似完美的、合乎理性的政策制定 程序来制定政策。 不足:政策目标难以操作化和量化,资料难以收集齐全,任何国家不存在绝对中立的价值。 ( 2)渐进模式。 定义:制定新政策时只对过去的政策做局部的调整和修改,使新政策成为过去政策的延伸和发展。 优点:政策制定比较稳妥可靠,不必做整体上的调整,执行起来阻力较小。 局限性:比较保守。 ( 3)团体模式( =政治协商模式)。 定义: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时,广泛听取各政党、团体及不同职业的人的意见,在充分讨论、对话和协商的基础上,协调各方的利益关 系,最终达成具有妥协谅解色彩的决定。 在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它是一种经常运用的方法。 论述教育政策与教育管理的关系。 ( 1) 教育管理离不开政策的导向,教育政策又为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 2)教育政策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导向作用:在社会转型期,教育政策常常成为教育管理的指路灯;教育政策为协调教育的内外关系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教育政策直接或间接作为教育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教育政策对课程管理的调控作用。 ( 3)教育管理实践检验和完善教育政策(似理论与实践关系)。 ( 4)两者之间有时会发生错位。 有了政 策却不去执行,即教育管理工作不到位;有了实践却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撑,即教育政策的滞后。 06 年简答题: 教育决策对校长工作具有怎样的影响。 (C5) 1教育决策是校长取得主管学校资格的重要依据。 2教育决策规范校长的办学行为。 3教育决策引导和启发校长制定学校的规章制度。 第四篇 教育人员和教育对象管理 第七章 教育领导者及其管理 第一节 领导者与教育领导者 领导的界说:中西学者的见解 1领导是一种过程; 2 领导是领导者向被领导者施加影响的过程; 3领导是领导者对被领导者施加影响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领导者的角色 组织发展的导引者、组织运行的指挥者、组织沟通的促进者、组织示范者。 科层化与专业化:不同的教育领导环境 教育行政机关是专门代表政府管理教育事业的管理机构,是一种行政性组织,其科层化倾向比较强烈 / 学校是行使育人职能的专业化组织。 第二节 领导理论与教育领导者 领导特质理论 其基本假设:成功的领导者与不成功的领导者具有不同的人格特质,通过科学的方法可以测定并归纳成功领导者应具有的人格特质,以便作为选拔领导者的重要依据。 领导行为理论 对领导者动态研究 领导权变理论 领导的有效性既不完全取决于领导者的人格特质, 也不完全取决于某种领导行为,而是取决于领导方式或领导行为是否能与特定的领导情景相匹配,一成不变的、普通适用的领导方式是不存在的。 组织发展理论 第三节 教育领导者的决策和沟通行为 教育决策的含义和分类 含义:广义,教育领导者对教育组织中各种问题的处理或对各种方案的选择。 狭义,指教育领导者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对本组织未来实践的方向、目标、原则和方法所做的决定。 分类: 1 依据决策的来源:居中的决策、请求的决策、创造的决策。 2依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程序性决策、非程序性决策。 3 依据所选择的决策态度:积极的决 策和消极的决策。 古典决策理论和西蒙的决策理论 古典决策理论基本假设:决策的目标是给定的;决策者必须审视所有的可能方案;决策者必须审查所有的方案结果;决策者可获得完整的信息;决策者是理想化的。 西蒙决策理论的四个方面: 有限的最佳决策(每一次决策要寻求有限制条件的最佳决策是可能的), 满意方案, 压力和决策的关系(压力过高与压力太低都不利于有效决策的产生), 程序的合理性(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领导者对参与决策程度与方式的把握 教育领导者在教职工参与决策程度上,把握三个原则:相关原则 (看决策是否与参与者的利益相关);能力原则(考虑参与者的专业能力);权限原则 (参与决策者对所决定的事项是否有管辖权 )。 参与决策的方式:照会式,寻求意见式,民主集中式,议会式,参与者共同决断式。 教育领导者与组织沟通 教育领导者应掌握如何有效地利用非正式沟通了解教育组织的气氛、群体的士气、师生员工当前关注的焦点,并且应当善于运用非正式沟通营造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等。 第四节 教育领导者的管理 彼得原理:甄选教育领导者的误区 彼得原理:领导者在其职位上取得了成就,便被提升到高一级的职位,当其在高一级职位上又做出 成就时,就有可能被提升到再高一级的职位。 这样,领导者就有可能被提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从而使领导者陷入尴尬的境地。 意义:它不仅告诫人们,甄选领导者不能过于看重候选人以往的成就,而且也提示人们,任何依据单一条件来挑选领导者的方法都是不太可靠的。 评价教育领导者:四项基本选择 注:教育领导者包括校长和教育行政官员如教育局的领导干部。 评价取向选择(两种取向 “ 督 ” 和 “ 导 ” ,应做到两者有机结合),评价目的选择(改进其领导工作,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益是教育领导者评价的基本目的),评价者选择(对教育领导者进行评价的人必 须具备一定的资格和条件,我国由组织人事部门负责),评价方法选择(问卷调查评价和座谈调查评价法)。 教育领导者培训的失衡 注:主要是对教育行政人员(除校长外)的培训失衡(少) 原因:观念上的失衡;观念失衡带来的制度上的失衡;学术研究上的失衡;课程建设的失衡。 失衡造成的后果:当校长面对观念陈旧或思想片面的上级时,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听从上级领导指挥有时会成为一对矛盾。 校长职级制:校长管理制度改革的新视点 校长职级制目的:创造一种公平竞争的环境,以激励校长积极进取,在教育改革中有所作为。 实施办法:校长职位与行 政级别脱钩,重新规定一套校长职级系列;制定校长职级工资系列,工资与级等对应;制定各级等校长的任职条件;制定评审各级等校长的指标体系;规定考评聘任各级校长的工作程序。 成效或意义: 1充分调动了校长的积极性,增强了校长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2 增强了校政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能力的意识; 3建立了比较公正的评价校长的标准和机制, 4促进了校长队伍的合理流动和校级领导班子的优化组合。 思考题: 现代教育领导者必须担当哪几种基本角色。 答:基本角色:组织发展的导引者、组织运行的指挥者、组织沟通的促进者、组织示范者。 在教职工参与决策的程度上应把握哪三条原则。 答:三个原则:相关原则(看决策是否与参与者的利益相关);能力原则(考虑参与者的专业能力);权限原则 (参与决策者对所决定的事项是否有管辖权 )。 简述彼得原理及其实践意义。 答: 彼得原理:领导者在其职位上取得了成就,便被提升到高一级的职位,当其在高一级职位上又做出成就时,就有可能被提升到再高一级的职位。 这样,领导者就有可能被提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从而使领导者陷入尴尬的境地。 意义:它不仅告诫人们,甄选领导者不能过于看重候选人以往的成就,而且也提示人们,任何 依据单一条件来挑选领导者的方法都是不太可靠的。 补充: 05 年简答题:请分析实行校长职级制的意义( C7)。 答: 1充分调动了校长的积极性,增强了校长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2 增强了校政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能力的意识; 3建立了比较公正的评价校长的标准和机制, 4促进了校长队伍的合理流动和校级领导班子的优化组合。 ( 05 年名词解释题):领导权变理论( C7) :领导的有效性既不完全取决于领导者的人格特质,也不完全取决于某种领导行为,而是取决于领导方式或领导行为是否能与特定的领导情景相匹配,一成不变的、普通适 用的领导方式是不存在的。 05 年名词解释题:教育决策( C7) :广义,教育领导者对教育组织中各种问题的处理或对各种方案的选择。 狭义,指教育领导者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对本组织未来实践的方向、目标、原则和方法所做的决定。 06年名词解释题:领导特质理论( C7) (对领导者静态描述; “ 领导行为理论 ” 是对领导者动态研究):成功的领导者与不成功的领导者具有不同的人格特质,通过科学的方法可以测定并归纳成功领导者应具有的人格特质,以便作为选拔领导者的重要依据。 04 年简答题:简述西蒙决策理论的基本假设。 是西蒙提出的决策理论。 四个方面:有限的最佳决策,满意方案,压力和决策的关系,程序的合理性。 第八章 教师管理 第一节 教师管理概述 教师管理的基本功能 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教师成长发展的重要条件。 教师管理的基本内容 教师的任用、教师的评价、教师的培训、教师的激励等。 教师管理理念的基础 ( 1)教师的职业性质:教师必须经过长期的专门教育;教师必须享有相当的独立自主权;教师应有反映其专业特点的职业道德;教师必须不断地在职进修。 ( 2)专业化要求:专业化精神、教育理念、专业 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智慧。 教育管理的基本特点 对教师的日常管理要体现灵活性特点;在教师管理的过程中要体现参与性特点;在教师管理制度建设上要体现重精神轻物质的特点。 第二节 教师的任用与评价 师资来源:从单一到多样 部分综合性大学建立师范学院;根据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招聘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地区内教师资源的重新配置(流动)。 教师的任用:着眼点的变化 包括:新教师的招聘和在职教师的岗位聘任。 招聘新教师着眼点的变化:从看档案到看候选人的动态表现(试教);从学科对口到候选人的多科要求;从单一教学能力到教学 、科研、组织和人际等多重能力。 在职教师的岗位聘任:聘任合同制(从重资历到重能力转变,从重资格转向重实绩) 教师评价与教师考核 教师评价目标:指向教师工作的改进与提高;教师考核目标:指向教师的去留升降。 趋势:教师评价取代教师考核。 教师评价的多维性与发展性 多维性:教育维度,学习维度,创造维度。 萨乔万尼的教师评价体系(建立多维性和发展性兼顾的教师评价体系作了有益的参考):考察教师 know how(知识) , can do(能力) , will do (未来意愿) , will grow(未来发展)。 教师评价 中的三对关系 显性(教师的出勤、任课节数等)与隐性(学生的品德教育等)的关系;定量(工作质量通过一定工作数量表现出来)与定性的关系;结果与过程的关系。 第三节 教师的培训 教师培训(指职后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师培训的两种取向 知识本位培训(课堂教学和专题报告等课程化途径),能力本位培训。 如何选择: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培训目的确定。 研修培训:两种取向的结合 定义:是一种知识、能力两种取向并重,课程化培训与非课程化培训相结合的综合培训模式。 特点: 1 以一个研究专题为纽带,围绕专题组织培训内容; 2强调培训过程中四个要素(信息、思路、观念和能力); 3定位于行动研究。 校本培训:教师培训的自主化和个性化(核心) 培训完全服务于本校的实际需要。 未来展望:教师培训的精致化 不仅要 “ 有 ” ,而且要 “ 卓越 ” ;不仅要增加投入,而且要提高效益;不仅要开拓,而且要完善;不仅要培训学员,而且要培训教师;不仅要建设培训机构,而且要建设社会化的培训辅助系统。 第四节 教师的激励 激励理论与教师管理 激励理论包括内容型激励理论和过程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奥尔德弗的 ERG 理论、赫茨伯。新编教育管理学第一版笔记(吴志宏版本
相关推荐
省改革开放 30 年功勋企业、 **************省节能突出贡献企业等多项荣誉称号; “**************”商标也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2020年,**************集团全年完成销售收入 272 亿元,利税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和 %,继续保持了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势头。 ****************************新能源科技公司成立于 2020 年
查出的问题无处理意见(措施)、无复查结果、无签字手续,扣 510分; 对统一组织的工程质量检查没有检查通报,扣 5分。 15 4 工程质量管理改进 未制定全面质量管理 QC成果管理办法,扣 20分; 未组织开展企业年度 QC成果发布活动,扣 10分; 未按计划开展工程质量满意度调查,扣 5分; 未对所属单位工程质量管理进行调研和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扣 10分。 20 5
负责贯彻 GB/T19001 质量标准、 GB/T24001 环境标准、GB/T28001 职业健康安全标准;⑸组织编制项目部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综合管理体系文件并实施;⑹指导项目部各部门架子队开展贯标工作,编制内部审核计划,组织实施内部审核,并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内审和认证机构的监督审核;⑺ 收集施工过程中的不合格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并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保证综合管理体系持续有效地运行
围栏设施, 及 负责安全保卫; ( 4)按专用条款约定的数量和要求,向发包人 提供施工场地办公和生活的房屋及设施,发包人承担由此发生的费用; ( 5)遵守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对施工场地交通、施工噪音以及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等的管理规定,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并以书面形式通知发包人,发包人承担由此发生的费用,因承包人责任造成的罚款除外; ( 6)已竣工工程未交付发包人之前
空间布局和规划设计为前提,根据布局和规划设计进行实施性的施工组织设计。 依据“统筹规划,分期实施”的总原则,成熟一个地块,实施一个地块,有条不紊推进新区中心区整个地下空间的建设实施。 在项目组织实施上,充分发挥中国交建多年来积累的对大型工程的组织、管理、协同等方面的优势,进行全过程的统筹安排。 对各类工程方案、重难点工程应对措施、人、材、机等资源供应调配方案等进行全局整体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