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苗族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解决策略毕业论文内容摘要:

表 1 苗族留守儿和非留守儿童家庭基本经济情况 项目 苗族留守儿童( n=37) 苗族非留守儿童( n=37) 户数(户) 比例( %) 户数(户) 比例( %) 家庭经济主要来源 外出打工 22 7 务农 11 25 经商 2 3 其他 2 2 家庭年总收入(元) 2020 25 9 20205000 8 15 5000— 10000 4 10 10000 1 3 (注:整个家庭年总收入为家庭一年总收入,不减支出。 家庭年总收入统计的是苗族同胞未外出前的数据。 ) 监护人类型 监护类型对苗族儿童成长的影响不容忽视,下表统计的苗族留守和非守儿童的监护类型。 从表中观察到,苗族留守儿童以隔代监护为主,此外同辈监护和其他监护方式所占的比例差不多,相对而言 比例也不小。 苗族非留守儿童以双亲监护为主。 表 2 苗族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监护类型 监护类型 留守儿童( n=195) 非留守儿童( n=98) 人数 % 人数 % 隔代监护 77 12 上 辈监护 24 6 同辈监护 51 3 其他监护 43 5 双亲监护 0 0 72 (注:苗族留守儿童没有双亲监护,其他监护里包括了自我监护) 对父母外出打工的主观感受 每一个孩 子都希望在一个完整而和谐相处的家庭里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有时,这样的希望是奢侈的,不切实际的。 因此,笔者对苗族留守儿童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的态度进行了调查。 调查发现, %的儿童理解外出打工父母的无奈,并且支持他们这种行为,有 30%左右的儿童虽然理解外出的父母,但这些孩子还是希望父母不要外出打工,非常渴望父母能留在自己身边见证自己的成长。 对于外出的父母,一半以上的孩子会担忧父母在外的安全情况,毕竟挂念父母的安全是儿女的天性。 表 3 苗族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打工的主观感受 项目 苗族留守儿童( n=195) 人数(人) 比例( %) 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态度 支持且理解他们 97 不支持但理解他们 64 不支持 也不理解 25 无所谓 9 是 否担心父母在外的安全情况 很担心 123 偶尔担心 46 不担心 26 留守经历对苗族儿童心理的消极影响 这些苗族留守儿童虽然有自己的父母,但因为父母长年不在身边,他 们感受不到父母的温暖。 因此他们就有了被抛弃感,无安全感,否定父母的爱,甚至是希望别人是自己父母等消极情感,看似难以令人相信,实质却是这些儿童急切渴望父母的爱的愿望,也是这些孩子 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每种消极情绪感 占的比例虽然没有过半,但每个数据却都是不容忽视的 ,因为每一个数据都反映了苗族留守儿童真实的心理情况,它提醒着我们,苗族留守儿童已经需要心理辅导与心理矫治了。 表 4 苗族留守儿童对爱需要的表现 项目 苗族留守儿童 ( n=195) 人数 (人) 所占的比例( %) 被抛弃感 42 无安全感 68 否定父母的爱 45 希望别人是自己的父母 29 .5 苗族 留守儿童与监护人或家里人的相处情况 从表 5 中观察到,家里人与苗族留守儿童的沟通不多, %的人仅仅做到保证这些孩子三餐的浅层关怀,基本没有心理层面的教育。 当留守儿童与家里人发生矛盾时,多数儿童会采取闷不吭声或打电话给父母的解决方式。 其实,闷不吭声 是一种消极的处理方法,若长时间采用这种方式,很容易出现心理疾病 留。 苗族留 守儿童做错事 遭到批评时, %的人会 承认错误并虚心改正 , %的人会有气愤的感觉,但只是在心里想想。 有 %的孩子已经会当面顶撞,甚至是对着干,这是叛逆和任性的表现。 总的 说来,有些苗族留守儿童已经出现了不正确心理, 这些不正确的心理若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将对苗族留守儿童 的 健康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表 5 苗族留守儿童与监护人或家里人的相处情况 项目 苗族留守儿童( n=195) 人数(人) 所占的比例( %) 家里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表现 只负责做饭 71 偶尔问两句 54 经常交流 23 说不好 47 与一起生活的人发生矛盾时的解决方式 闷不吭声 65 与他们吵架 32 打电话给父母 87 其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