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林建设项目建议书内容摘要:

不断优化农村产业机构和资源配置。 同时进一步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充分发挥林业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实现兴林与富民的和谐统一。 ( 1)工程选择造林地时坚持山上治本与身边增绿;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建设的相结合原则。 ( 2)工程坚持造林模式科学、施工精细的原则。 如采用 针阔混交 、 乔灌混交、大苗栽植等模式,既提高了苗木成活率,又增加苗木多样性,同时有效地控制了森林病 虫害的发生。 ( 3)工程坚持以先进造林技术,促进工程质量提高的原则。 如采用 径流林业整地技术、大容器苗造林技术、裸根大苗带土坨浇根宝溶液造林技术、混交林营造技术、覆盖林业技术等技术都能进一步提高 工程的造林成活率。 ( 4)工程坚持提高质量标准,建设精品工程的原则。 要破除传统观念, 树立精品意识,采用大苗、容器苗栽植等方式,并加大科技造林和管护力度,作到一次成效,一次成林。 项目的建设突出生态治理的作用,同时兼顾经济社会效益,集中表现在: 通过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以及与工程设施相配套的水路及护 林设施,使山体原本荒芜、破碎,岩石裸露的面貌得以彻底改观,特别是大面积的封育区将是灌草茂盛,并能萌生大量的榛子、油松等乔木树种,可以达到疏林密度,原有的油松散生木通过加强管理,生长速度将加快。 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工程的实施,将使 项目区 的森林覆盖率提高 个百分点,可以有效地控制 12 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水土流失。 经济林 绿化工程的实施起到了它应有的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同时有效地保护了近四万亩农田,亩产量预计将增长 18%,产值将增加 350万元。 通过 经济林 绿化工程的建设,将统一项目区广大农村 干部的思想,明确奋斗目标,群众造林和四旁植树步伐将加快,项目区村容、村貌等整体改观。 随着工程治理的深入开展,乔灌草立体结构将日趋完善,从而越来越发挥出更大的生态功能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若干年后,项目区将成为山川秀美,林茂粮丰的生态区。 规模与布局 某某 县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包括人工造林 万亩;封山育林 万亩。 某某 县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人工造林工程区在 某某 县大寨镇土巷村 1000 亩、西寨乡寺上村 1000 亩;封山育林工程区在沾尚镇西峪口村2500 亩、赵壁乡黄岩村 2500 亩。 技术措施方案 (1)造林地现状 该人工造林地是宜林荒山和荒地,属于低中山土石山区,土壤属褐土类的山地褐土,在淋溶褐土之下,以石灰岩、沙页岩质、黄土质为基础,大多数为粗骨性土壤,土壤厚度约为 40— 80cm 左右。 土壤结构好,持水能力和保肥能力高。 该区主要树种有油松、侧柏、刺槐、杨树、栎树等,灌木主要有黄栌、黄刺玫、沙棘、荆条、皂角、狼芽刺等,草类有白草、铁杆蒿等。 ( 2) 林种选择 依据我省荒山立地条件,项目建设为 经济林 防护林。 ( 3) 树种选择 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 则,做到造林地立地条件与树种生物学和生态性的一致性,阳坡、半阳坡树种选择侧柏、刺槐,阴坡、半阴坡树种选择油松、山杏。 ( 4) 整地 根据造林树种及及造林地立地条件,采用径流整地、穴状整地,个别地段采用鱼鳞坑整地。 鱼鳞坑规格为 6 0 4 0 3 0 厘米,外高内低,呈反坡形;穴状整地规格为 6 0 6 0 6 0 厘米,株行距为 2 米 3 米,密度为 110 穴 /亩(块状)。 ( 5) 苗木与植苗 栽植树种为刺槐、侧柏、山杏和油松苗,其中刺槐、山杏苗木是二年生l、Ⅱ级裸根苗或营养杯苗,苗木无病虫害,无损伤,根系完整,裸根苗栽植时应截杆;侧柏和油松苗为二年生 l、Ⅱ级容器苗,要求树冠整齐,生长旺盛的优质壮苗,针叶树容器苗栽植时要把容器袋撕破或去掉,栽植深度要超过容器袋上口 510cm。 用熟土回填覆盖,最后用地膜或石片覆盖,也可用草皮翻盖。 ( 6) 配置模式 造林采用块状混交方式及针叶与阔叶混交方法。 具体为侧柏与刺槐、油松与山杏混交,比例为 50: 50。 ( 7) 抚育管护 为促进苗木正常生长对新造林采取锄草和扩穴、松土等措施,抚育时间为 9 月。 ( 8) 苗木供应保障 在苗木供应中加强组织领导,一是要抽调专职领导、专门人员对苗木从选苗、起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