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川xx石化燃气有限公司安全现状评价报告内容摘要:
空外观检查回站空瓶装车出站复秤气密检查 设施设备装置情况 ⑴ 主要设施设备 主要设施设备表 序 号 设备、仪器、名称 规格和型号 数量 完好情况 1 液化石油气贮罐 50m3 2 完好 2 残液罐 50m3 1 完好 3 压缩机 4 烃泵 YQ355A 2 完好 5 消防 泵 2 完好 6 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 KB200MBT 1 完好 7 电子自动切断秤 HTC180 防爆型 2 完好 (2)设备装置情况 主要设备有储罐、压缩机、充装枪等; 整个设备按工艺依次布置在生产区域。 生产区和办公区设置相隔离。 15 储运设施情况 在厂区东部设有储罐区,设有 2个 50m3液化石油气储罐和 1个 50m3残液罐,储存设施可满足一周的需要。 企业的运输委托有危险物品运输资质的单位承担。 原材料的供 应,由供货方负责。 安全生产管理 公 司成立了安全管理领导组织、配备有安全管理人员,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第一责任人,对安全工作全面负责。 制定有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及各岗位操作规程,制定有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公司的主要负责人 、安全管理员 经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培训,并依法取得安全资格证书。 从业人员培训 站内充装工已经相关部门进行专业培训合格,取得 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的要求,企业应根据本单位经营的实际情况,本着“以防为主,防救结合”的精神,制订 综合事故应急预案、专项事故应急预案、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等,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应包括以下内容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要求表 16 序号 编制项目 编制要求 1 基本情况 1.单位基本情况; 2.周边区域的基本情况; 3.相关方的基本情况。 2 危险目标及其危险特性、对周围的影响 1.确定危险目标; 2.确定危险目标的特性; 3.确定危险目标对周边的影响。 3 危险目标周边情况 危险目标周围可利用的安全、消防、个体防护的设备、器材及其分布。 4 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组成人员和职责划分 1.设置分级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2.明确主要负责人、有关管理人员及现场指挥人; 3.明确上述人员的主要职责; 4.明确主要负责人不在时的现场指挥人。 5 报警、通讯联络方式 1. 24 小时有效的报警装置; 2. 24 小时的内外部通讯联络手段; 3.相关方联系的方式、方法。 6 人员防护、抢救和防 护装置 1.人员安全第一; 2.防护器具; 3.人员抢救。 7 人员疏散 1.无关人员的紧急疏散; 2.对可能威胁到的居民(包括友邻单位人员),应立即进行联系,迅速疏散。 8 事故发生 后应采取的处理措施 1.报警、警戒; 2.组织; 3.疏散; 4.灭火分工; 5.灭火程序。 9 应急培训计划 1.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 2.员工应急响应的培训; 3.社区或周边人员应急响应知识的宣传。 10 演练计划 1.演练准备; 2.演练范围与频次; 3.演练组织。 17 第三章 评价单元的划分和评价方法的选择 评价单元的划分 评价单元是在 对 该企业危险 有害 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根据评价目标和评价方法 的 需要,将系统划分为 若干 个有限的确定范围而分别进行评价的相对 独立 的子系统。 此子系统即 为 评价单元。 委托 单位由 相对 独立、相互 联系 的多个单元组成。 各部分的应用管理、应用 环节、 危险有害因素的 种类 及大小均不相同。 本评价针对委托单位安全卫生 方面 的主要内容进行评价 , 力图突出重点、分清主次、区别对待,既不漏掉主要危险, 又不夸大 危险性 ,从而提高安全评价的准确性。 根据栾川 xx 石化燃气有限公司液化石油气 的 储存经营特点 , 采用 安全 检查表评价法进行评价 ,将评价内容划分为六个 评价 单元: ( 1) 综合安全 管理 单元 ( 2) 厂址、平面布置与建 ( 构 ) 筑物单元 ( 3) 工艺 与装置单元 ( 4) 钢瓶与充装单元 ( 5) 电气、仪表与防雷防静电单元 ( 6) 消防设施 与应急救援单元 结合企业的 现状 情况和自身特点 ,本次安全评价采用安全检查表法及故障假设分析法对各单元进行定性、定量 安全 评价。 依据有关规范编 18 制安全检查表, 制定出各单元的具体检查内容。 安全评价组人员进入厂区对液化石油气储存经营场所进行现场检查, 分析 得出 安全隐患,提出安全防护措施 ,并得出相应结论,主要解决安全生产条件的分析。 安全检查表法简便 灵活 ,最基础而又广泛应用,便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安全检查表的内容主要 有 四部分: :针对 该 单元功能、工艺、设备等固有或潜在的主要危险危害因素,逐条列出 检查 的 项目和国家有关劳动安全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以及行业规定中对 设计 、操作、经营管理的各种具体要求。 :列出本条 检查 内容所依据的标准、规范。 :通过 现场 查看、测量和分析,对照检查内容和要求的具体内容,逐条对比落实,将 实际 情况进行记录。 :对照 实际 情况,评定每一条检查项是否符合 ,对不合格项,提出整改建议。 最后根据检查结果 , 给出 评价结论。 19 第四章 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危险有害物质特性 液化石油气是开采和炼制石油过程中,作为副产品而获得的一部分碳氢化合物。 目前 我国供应的液化石油气主要来自炼油厂的催化裂化装置,产量通常约占催化裂解装置处理量的 7%8%。 液化石油气其主要物质特性见下表: 液化石油气物质特性 特别警示 极易燃气体 理 化 特 性 由石油加工过程中得到的一种无色挥发性液体,主要组分为丙烷、丙烯、丁烷、丁烯,并含有少量戊烷、戊烯和微量硫化氢等杂质。 不溶于水。 熔点 160~ 107℃ ,沸点12~ 4℃ ,闪点 80~ 60℃ ,相对密度(水 =1) ~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 =1) ~,爆炸极限 5%~ 33%(体积比),自燃温度 426~ 537℃。 主要用途:主要用作民用燃料、发动机燃料、制氢原料、加热炉燃料以及打火机的气体燃料等,也可用作石油化工的原料。 危 害 信 息 【燃烧和爆炸危险性】 极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或明火有燃烧爆炸危险。 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点火源会着火回燃。 【活性反应】 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健康危害】 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 急性液化气轻度中毒主要表现为头昏、头痛、咳嗽、食欲减退、乏力、失眠等;重者失去知觉、小便失禁、呼吸变浅变慢。 职业接触限值: PCTWA(时间加 权平均容许浓度 )(mg/m3):1000。 PCSTEL(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mg/m3): 1500。 安 全 措 施 【一般要求】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识。 密闭操作,避免泄漏,工作场所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20 生产、储存、使用液化石油气的车间及场所应设置泄漏检测报警仪,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配备两套以上重型防护服。 穿防静电工作服,工作场所浓度超标时,建议操作人员应该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 可能接触液体时,应防 止冻伤。 储罐等压力容器和设备应设置安全阀、压力表、液位计、温度计,并应装有带压力、液位、温度远传记录和报警功能的安全装置,设置整流装置与压力机、动力电源、管线压力、通风设施或相应的吸收装置的联锁装置。 储罐等设置紧急切断装置。 避免与氧化剂、卤素接触。 生产、储存区域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 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禁止使用电磁起重机和用链绳捆扎、或将瓶阀作为吊运着力点。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特殊要求】 【操作安全】 ( 1)充装液化石油气钢瓶,必须在充装站内按工艺流程进行。 禁止槽车、贮灌、或大瓶向小瓶直接充装液化气。 禁止漏气、超重等不合格的钢瓶运出充装站。 ( 2)用户使用装有液化石油气钢瓶时:不准擅自更改钢瓶的颜色和标记;不准把钢瓶放在曝日下、卧室和办公室内及靠近热源的地方;不准用明火、蒸气、热水等热源对钢瓶加热或用明火检漏;不准倒卧或横卧使用钢瓶;不准摔碰、滚动液化气钢瓶;不准钢瓶之间互充液化气;不准自行处理液化气残液。 ( 3)液化石油气的储罐在首次投入使用前,要求罐内含氧量小于 3%。 首次灌装液化石油气时,应先开启气相阀 门待两罐压力平衡后,进行缓慢灌装。 ( 4)液化石油气槽车装卸作业时,凡有以下情况之一时,槽车应立即停止装卸作业,并妥善处理: —— 附近发生火灾; —— 检测出液化气体泄漏; —— 液压异常; —— 其他不安全因素。 ( 5)充装时,使用万向节管道充装系统,严防超装。 【储存安全】 ( 1)储存于阴凉、通风的易燃气体专用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库房温度不宜超过 30℃。 ( 2)应与氧化剂、卤素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照明线路、开关及灯具应符合防爆规范,地面应采用不产生火花的材料或防静电胶垫,管道法兰之间应用导电跨接。 压力表必须 有技术监督部门有效的检定合格证。 储罐站必须加强安全管理。 站内严禁烟火。 进站人员不得穿易产生静电的服装和穿带钉鞋。 入站机动车辆排气管出口应有消火装置,车速不得超过 5km/h。 液化石油气供应单位和供气站点应设有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专用钢瓶库;建立液化石油气实瓶入库验收制度,不合格的钢瓶不得入库;空瓶和实瓶应分开放置,并应设置明显标志。 储存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 3)液化石油气储罐、槽车和钢瓶应定期检验。 21 ( 4)注意防雷、防静电,厂 (车间 )内的液化石油气储罐应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057)的规定 设置防雷、防静电设施。 【运输安全】 ( 1)运输车辆应有危险货物运输标志、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 未经公安机关批准,运输车辆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 ( 2)槽车运输时要用专用槽车。 槽车安装的阻火器(火星熄灭器)必须完好。 槽车和运输卡车要有导静电拖线;槽车上要备有 2 只以上干粉或二氧化碳灭火器和防爆工具。 ( 3)车辆运输钢瓶时 ,瓶口一律朝向车辆行驶方向的右方,堆放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 不准同车混装有抵触性质的物品和让无关人员搭车。 运输途中远离火种, 不准在有明火地点或人多地段停车,停车时要有人看管。 发生泄漏或火灾要开到安全地方进行灭火或堵漏。 ( 4)输送液化石油气的管道不应靠近热源敷设;管道采用地上敷设时,应在人员活动较多和易遭车辆、外来物撞击的地段,采取保护措施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液化石油气管道架空敷设时,管道应敷设在非燃烧体的支架或栈桥上。 在已敷设的液化石油气管道下面,不得修建与液化石油气管道无关的建筑物和堆放易燃物品;液化石油气管道外壁颜色、标志应执行《工业管道的基本识别色、识别符号和安全标识》( GB 7231)的规定。 应 急 处 置 原 则 【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立即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就医。 皮肤接触:如果发生冻伤,将患部浸泡于保持在 38~ 42℃ 的温水中复温。 不要涂擦。 不要使用热水或辐射热。 使用清洁、干燥的敷料包扎。 如有不适感,就医。 【灭火方法】 切断气源。 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 喷水冷却容器,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泡沫、二氧化碳、雾状水。 【泄漏应急处置】 消除所有点火源。 根据气体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 全区;静风泄漏时,液化石油气沉在底部并向低洼处流动,无关人员应向高处撤离。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防静电、防寒服。 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 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若可能翻转容器,使之逸出气体而非液体。 喷雾状水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流向,避免水流接触泄漏物。 禁止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物或泄漏源。 防止气体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和密闭性空间扩散。 隔离泄漏区直至气体散尽。 作为一项紧急预防措施,泄漏隔离距离至少为 100m。 如果为大量泄漏,下风向的初始疏散距离应至少为 800m。 22 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液化石油气属第 类低闪点液化气体,易燃易爆,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经营(储存)过程中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火灾爆炸、压力容器爆炸、噪声、触电、高处坠落、中毒等。 火灾、化学爆炸事故是该企业经营过程存在的各种危险、有害因素中危险程度与事故后果最严重的事故。 储罐区内储存大量易燃气体,经营过程中操作不当,或违章操作等人为因素或设备、管道检修不及时,未发现故障,均可能导致物料泄漏,遇强热或明火即会发生火灾。栾川xx石化燃气有限公司安全现状评价报告
相关推荐
有大冲、白云和凯楼村(现并入齐心村) 3 个一类贫困村全部村民组和槐丰、双岑和黑岩 3 个二类贫困村的部分村民组处在中高山区 和石山区, 耕地稀少,水源缺乏,交通不畅,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群众生活普遍贫困,生存条件极差,亟待搬迁。 迁出地基本情况 (1)XX 村 (二类贫困村 )XX组 : 4 个村民组依山相临而居,自然地理条件及贫困特征相似。 地处双 江镇西南部,距县城8—
1 . 3 9 ( )2 4 0 . 2mbQh h f h j f l mD 主干管进口压力值为: 4 0 . 5 2 1 . 3 9 4 1 . 9 1 ( )H H h m 主 干 分 干 (四)系统扬程确定 首部枢纽由过滤器、阀门等构件组成,首部枢纽构件的水头损失,由产品说明书查得 : 泵管选用 Dg200 镀锌铁管, L=8m
分项工程进度计划,以保证总进度目标的顺利实现; 3)施工进度计划表是控制施工进度和按期完成施工任务的原始依据,它可以帮助项目负责人协调和控制好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合理化配置。 提高工程施工工效,优化工程管理的素质; 4)本施工计划进度表是按照工期将各项施工项目的工程量、工作内容以及完成项目所需的时间,科学地编排 在本表内。 鉴于本工程工期非常紧迫、施工工艺相当复杂等因素,将机动地运用流水施工法
.................................................................. 77 第 4 章 服务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