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第四、第五污水处理厂实习报告内容摘要:

搅拌机械作缓慢搅拌。 污泥在 浓缩池中的停留时间,一般为 12 小时左右。 在 浓缩池 中 ,固体颗粒借重力下降 ,水分从泥中挤出,浓缩污泥 从池底排出,污泥水从池面堰口外溢 (连续式 )或从池侧出水口流出。 12 贮泥池: 污泥储池用于储存生化系统产生的剩余污泥,其中固体含量基本和二沉池内固体浓度相当,为保证底部污泥不沉,还需要设置曝气或搅拌设备。 13 污泥脱水:昆明市第四污水处理厂采用的是污泥离心脱水,其 工作原理:来自污泥浓缩池的沉淀污泥,经污泥切割机破碎后,由污泥进料泵输送,经过电磁流量计计量后,与絮凝剂投配系统送入的配制好的药液 聚丙酰胺 合并一起,混合进入离心脱水机;污泥经脱水机分离后成固 /液两相,液相(澄清液或分离液)直接排放或回送至沉淀池,固相(脱水 污泥)则由螺旋输送机排出至运输车辆外运。 工艺技术特点: 工艺技术特点 ① 出水水质标准高,品质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89182020)的一级 A 标准。 膜生物反应器采用 PVDF 微滤膜或超滤膜,能够高效地进行固液分离和截留生物菌,出水悬浮物和浊度接近于零。 采用前置缺氧 厌氧 后缺氧 好氧流程及进水、回流配水技术,实现除磷脱氮效率同时提高; ② 污泥产量少。 生物反应器 MLSS 浓度高,污泥产率系数比传统工艺小 1/ 4— 1/ 3 充分提高膜反应池高浓度活性污泥,促进形成优势硝化 菌群落,提高硝化效率,使氨氮去除彻底; ③ 对水质的变化适应能力强,耐冲击负荷能力强。 生物反应器内 MLSS 浓度高,是传统方法的 2~ 3 倍,达 8~ 12 g/ L。 ④ 突出的生物脱氮性能,脱氮率可达 80%以上。 SRT 与 HRT 完全分离,有利于增殖缓慢的硝化菌截留、生长和繁殖,系统硝化效率高; MLSS 浓度高,反硝化基质利用速率高。 ⑤ 突出的生物除磷性能,除磷率可达 80%以上。 膜池好氧排泥,不会出现磷的释放问题,膜池污泥含磷率高,传统方法的 1. 2~ 1. 5 倍。 ⑥ 通过自动控制,优化膜生物反应器排泥时间,合理控制泥龄,提高系统内生长 缓慢硝化菌、反硝化菌和其他专性生化菌的浓度,提高有机物和除磷脱氮的效果; ⑦ 实现好氧排泥,避免磷的二次释放,提高磷去除率。 ⑧ 工艺流程短,容积负荷高,水力停留时间比传统的缩短 25%以上,占地减少 30%以上。 设备技术特点 ① 系统采用均匀集水技术,结合负压集水系统,有效降低了膜污染 ② 系统采用循环型 CIP 清洗系统技术,可显著提高清洗效率,减少药剂使用量; 优化膜反应组器结构,可形成良好的膜池水力循环条件,进一步降低能耗。 ③ 模块化设计,工艺设备相对集中,易于实现自动化控制,智能化管理。 系统采用脉冲曝气技术,可提高氧 气利用率,降低运行能耗; ④ 易于 113Y‘改造升级 , 在传统工艺基础上改造升级,在保证出水水质达标的前提下,可使原系统实现水量扩容 50%以上。 ⑤ 系统采用脉冲曝气技术,可提高氧气利用率,降低运行能耗; 易于 113Y‘改造升级。 在传统工艺基础上改造升级,在保证出水水质达标的前提下,可使原系统实现水量扩容 50%以上。 运行效果: 除磷效果 对一般市政污水而言( TP3mg/L),采用 3AMBR 工艺生物除磷后可实现国家一级 A 的磷要求标准( TP),如果辅以化学除磷,则可实现国家三类地表水的磷 标准( TP),这对于控制水体富营养化,控制藻类爆发的关键因素磷的含量具有重大意义。 脱氮效果 实际工程验证数据显示, 3AMBR 工艺系统的硝化作用可达到 93%以上,比传统工艺大大提高(约 20%),反硝化作用亦可实现 70%以上,达到 15mg/L,比传统工艺提高约 20%。 3AMBR 工艺在国内外的发展与应用: 3AMBR 工艺在国内外的发展 3AMBR 在国外的发展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 DorrOliver 公司开发研制了第一个商用 MBR,并将其应用于船舶污水处 理。 在此期间,也陆续出现了一些与活性污泥工艺相结合的膜分离系统的小试研究报道。 20 世纪 80 年代末到 90 年代初, MBR 工艺的商业化进程在各环保公司陆续展开。 在美国,Thetford 公司推出了另外一种分置式膜生物分离系统 CycleLet 工艺,用于污水回用。 1980 年泽能( Zenon)环境工程公司成立,并于 90 年代初期开发研制了 ZenoGem iMBR 工艺, 1993 年 Zenon 公司并购了 Thetford。 与此同时,在日本政府发起 “水再生计划 ”,促进了农业机械公司久保田( Kubota) 平板式微滤膜组件 iMBR 技术的开发,随后于 1990 年和1992 年分别在 Hiroshima 和 SakaiRinkai 进行了中试研究。 3AMBR 在国内发展 我国对膜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 1991 年,岑运华对膜生物反应器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介绍了 MBR 在日本的研究状况,这是我国学者对膜生物反应器做的较早的报道。 随后,江成璋等人进行了中空纤维膜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从 1985 年以来,我国对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工作开始全面展开,多家科研院所进行了此方面的研究,清 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天津大学、同济大学等对膜生物反应器的运行特性、膜通量的影响因素、膜污染的防止与清洗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工作。 虽然我国在 MBR 技术的研究探讨方面取得了显著地成绩,但是同日本、英国、美国等国家相比,我国的研究实验水平还比较落后,由于国产膜组件的种类较少,膜质量较差,寿命通常较短,因此在应用中存在一定得问题。 3AMBR 未来发展方向: ① . MBR 工艺流程形式及运行条件的优化; ② MBR 污泥产率与运行条件的关系,以合理减少污泥产量,降低污泥处理费用 ; ③ MBR 生物反应器内微生物的代谢特性以及其对出水水质、污泥活性等的影响,从而确定适宜的微生物生长及代谢条件; ④ MBR 工艺经济性研究。 在目前国内经济发展水平、膜产品供应状况和规范设计要求的条件下, MBR 用于污水处理的最大经济流量的确定; ⑤ 以节能、处理特殊水质对象、兼具脱氮除磷、操作维护简便、可以长期稳定运行等为目标,开发新型的膜生物反应器。 ⑥ MBR 组合工艺脱氮除磷的研究方向 ⑦ MBR 组合工艺条件下生物脱氮除磷的微生物学机理研究。 研究微生物尤其是聚磷菌 PAOs、 DPB 等的生长及作用机理有助于根据不同处理要 求筛选出高效而稳定的专性脱氮除磷菌种,从而开发出新型的高效脱氮除磷工艺。 ⑧ 研究强化内源反硝化的 MBR 组合新工艺。 因此研究强化内源反硝化的 MBR 组合新工艺,以提高脱氮除磷效率并降低运行费用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这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⑨ 膜污染的防治。 膜污染是 MBR 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问题,对其实施有效控制是保证 MBR 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 目的膜材料的价格偏高,频繁更换将导致运行费用增大,限制其推广应用。 因此,研究活性污泥混合液膜过滤性能在长期运行过程中的变化、分析混合液中造成膜污染的主要成分、研究混合液膜过滤性能 的调控技术、研究膜污染在线化学清洗技术、开发具有抗污染能力和低能耗的膜组件、优化膜水力学条件以降低曝气量及低能耗地有效控制膜污染,是保障 MBR 工艺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研究课题。 3AMBR 工艺在国内外的应用 目前 MBR 技术主要应用在城市污水处理及建筑中水回用、工业废水处理、微污染饮用水净化、粪便污水处理等领域。 我国北京碧水源公司的 以膜生物反应器( MBR)为核心的污水资源化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其技术和产品先后在奥运水环境、国家大剧院、太湖流域治理、南水北调水源保护等具有影响力工程中得到应用。 3AMBR 技术经过近五年的发展和完善,在北京 、 江苏、云南、河北、山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