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指定阅读书目走进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的实践与探索课题成果报告内容摘要:

开阔,对教材的整合能力不断增强,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每学期召开两次研讨会,组织教师交流学习,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经验共用,为老师的课题研究的能力储量不断注入源头活水。 ( 2)着眼课堂,处理好新课标书目的阅读与教材上的阅读教学之间的关系。 改革教材上的阅读教学,是新课标指定阅读书目走进课堂的前提。 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进行课题研究。 因此,我们让语文教材的阅读教学从繁琐的形式主义和高耗低效的困境 中解放出来,课文教学突出关键,简洁明了。 或抓住一句教活一篇,或精导一段举一反三,或精读一文串起数篇。 实验老师有意识地进行教材的整合。 这样就打破了原来的“满堂灌 —— 篇篇讲 —— 段段析 ——课课练”的传统教学模式,留出了相应的课时让学生进行新课标指定书目的阅读。 新课标指定阅读书目走进课堂有两种形式: 一是根据新课标对不同学段阅读量的要求,以及实验老师所带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拿出一定的课时,让学生在课内阅读新课标指定书目。 我们做到: 根据学段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兴趣选择阅读书目。 我们经过研讨认为,第一学 段以童话、神话为主,第二学段以民间故事、寓言故事为主,第三学段以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科普作品为主。 把新课标规定的每个学段的阅读总量平均分配到四个学期,选取适合的新课标推荐图书,制定相应的读书计划。 根据老师整合与驾驭教材的能力确定课时。 一开始,实验老师整合教材的能力较差,观念上一时难以脱开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水平上一时难以对教材进行有效整合,顾虑较多,怕影响考试成绩。 因此,我们未作统一要求。 而是让老师根据实际,从每周拿出一课时开始,随着教材整合能力和学生的参与兴趣的提高而逐步增加课时。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进 行有效的听说读写训练。 每次阅读后,让学生进行复述或阐发故事,或评价人物,或发表感想,进行阅读反馈。 此前,学生在笔记本上写下上述反馈内容,然后进行小组反馈和班级反馈,其他同学认真聆听,并对反馈作出评价。 每次阅读,都辐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有效提高了农村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是根据课文的单元主题和老师的拓展内容,选定相关的新课标阅读材料中的篇目推荐给学生阅读。 主要做法是: ①同文体推荐阅读。 老师们的教学进行到某种文体时,就推荐学生阅读同类体裁的读物,指导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达到得法于内、受益于外的 效果。 如学习了《学弈》后,推荐学生阅读《中国古代寓言》。 ②同一作者的些列作品推荐阅读。 当老师在教材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到某一作者后,推荐该作者的其它作品供学生阅读。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了阅读量,而且又可以加深对该作者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写作风格的感受与把握。 如学习了巴金的《鸟的天堂》以后,推荐巴金的《海行杂记》《旅途随笔》,让学生感受作者仔细观察的态度和作品的写法。 ③推荐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新课标读物。 根据课文内容 ,推荐学生阅读与课文 相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人物故事等资料。 如教学《 少年闰土 》 ,课前引导学生查找 鲁迅 的资料,课后读 《名人传记》中鲁迅 的故事 及背诵鲁迅的诗歌。 有的 课文是节选一些名著的, 推荐学生 阅读原著。 如阅读了《 美猴王 》后,课外就读完了原著《西游记》。 如阅读了《卡罗纳》后,推荐阅读亚米契斯的原著《爱的教育》。 根据课文内容 ,推荐 相同选材的文章 供学生 阅读。 如教学《卜算子 .咏梅》,让学生 对比阅读陆游的《梅花绝句》、王安石的《梅花》,以及学生佳作《梅花赞》。 以同一主题为结合点 , 根据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特点,选择相同主题的书籍或文章向学生推荐阅读。 如学习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这首诗。 我们教 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后粗粗略读有关长征的书籍, 如《红军的故事》, 感受了长征这一伟大壮举,真正体会了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不畏艰难险阻的长征精神。 以同一写法为结合点 , 针对一些浅显的、写作特点明显的课文,我们教师在课内结合课文实例向学生介绍写作特点,然后适时地向学生推荐与此有相同写法的文章。 如 四年级下册 教材《 桂林山水 》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文章是按总分总和地点的转换顺序来写的,我们把拓展阅读教材中与之有相同写作方法的文章推荐给学生精读,让学生在感悟优美语言的同时,获得了写景作文的方法。 以同一体裁为结合点 ,如 小学语文教材有童话、寓言、小说、诗歌、散文等各种体裁,在指导阅读时,我们 老师 师从拓展阅读的教材中,找出与课文体裁相同的文章向学生推荐。 如学完了现代诗《听听,秋的声音》,引导学生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走,一同春游去》等儿童诗;学习了《盘古开天地》,让学生大致浏览《月亮姑娘》《牛郞织女》等民间传说 „„ (二)积极探索符合农村小学实际的新课标指定书目阅读实施的途径 ( 1) 创设浓郁的校园读书氛围。 ①将新课标书目走进课堂的时间相对固定下来。 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让新课标书目走进课堂,可以让学生形成一定的阅读期待, 在心理上有所准备。 每周的阅读课堂和展示也是学生最期待的活动。 长期的实践,使学生养成了每周必须读书的良好习惯。 ② 学校开辟读书廊、各班张贴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建立学校与班级读书的文化氛围。 ③ 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竞赛活动。 如讲故事比赛,诗歌、散文朗诵 比赛,手抄报比赛等等。 ④ 教师定期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其它报刊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 ,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⑤ 定期 经常举办 读书节活动。 每一届的读书节是学生最盼望的时候,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诵、课本剧表演、诗 配画、诗配舞、钢笔字铅笔字比赛、作文展览等,极大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 2) 新课标书目走进课堂,注重“五个渗透”。 新课标走进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后,我们在构建阅读模式时,努力做到了“五个渗透”: ①将新课标书目的阅读与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互相渗透。 农村小学绝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参与课题实验的几所农村小学让新课标推荐图书走进留守儿童之家。 这种做法,丰富了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使他们在课外多了一份“营养大餐”。 ②将新课标书目的阅读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互相渗透。 我们结合学校举行的时事活动,借助读书这个形式,对 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比如,我们通过母亲节时举行的“感恩母亲”征文、国庆节前举办的“我爱祖国”征文等活动。 教育学生要孝敬父母、热爱祖国。 要知道父母抚养自己的不易,要了解祖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奋斗目标。 这些活动,使孩子对父母有了感恩之心,对民族有了自豪感,对祖国有了责任感。 ③将新课标书目的阅读与课内教学互相渗透。 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引领作用。 老师们平时结合教材中的阅读教学,进行有意识的训练,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认读能力、词义掌握能力、文义理解能力以及快熟阅读的能力等。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注意阅读 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最终形成良好的自觉阅读的习惯。 在新课标书目每周固定的课堂阅读时间内,老师们引导学生利用语文教材教学中习得的方法和能力,对新课标推荐图书进行粗读、略读、选读和精读,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通过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了阅读的一般方法和规律,从而逐步提高了阅读能力。 ④将新课标书目的阅读与课外活动互相渗透。 活动是实施教育的载体,课外活动是强化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 我们结合新课标推荐书目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制作手抄报,从无主题设计到有主题组稿,将阅读与设计、美工、节庆日等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本 剧的改编与演出时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课外活动形式。 我们组织学生编写课本剧、排练课本剧、演出课本剧,让学生把课本中和新课标推荐图书中的平面文字,变成里立体可感、声情并茂的演出,在玩乐中体会文本的无穷魅力,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切实爱上了语文。 ⑤将新课标书目的阅读与培养学生的能力互相渗透。 我们一方面通过读书增强学生对世界文化文学宝库探索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到底品质。 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增强对家庭、社会中一些消极影响的抵抗能力。 比如,我们通过由师生策划共同策划主持诗歌朗诵会、读 书节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写串词,自己主持,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在阅读活动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念和助读模式 新课标指定阅读书目走进课堂后,我们发现,过去不听语文课、上课爱捣乱、考试分数低的同学,却对新课标书目的阅读、展示以及丰富的语文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据此,我们在研讨中提出了“和谐课堂,百花灿烂”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