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改项目立项申请书内容摘要:

课程、 自学内容 进行专题课堂讨论 ,并制定详细的实施办法。 (三)改革 大类 主干课 程 教学 内容 与教学方法 1. 独立编写实验班大类主干课程 的教学大纲, 从教材内容的广博,课堂讲授的精炼,学生自主学习空间的拓展等方面 界定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2. 开展实验班大类系列课程建设。 3. 改革 课程 类型 和 课程内容 ,开设讨论式课程、双语教学课程、自学课程和网络教学课程 ,实行 课程 类型 的多样化 ; 课程 内容 应 强调 学科 知识 的交叉与融合,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 , 实施 课程内容的 精品化。 (四) 设立探究式的 实践环节 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实践性环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践性环节在培养人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实验班的实践性环节, 应注重 大类实验与专业类实验 的 协同规划,建立基础 训练 、综合 设计 、 研究创新 的 三层次,一体化实验教学体系。 1. 强化基础实验技能训练。 基础实验知识和基础实验技能是开展科学研究、科学创造的基础。 在基础实验教学体系的运转过程中,注重学生对基础实验知识的积累,突出实验原理与方法的共性,不同实验方法的比较 , 强化基础实验技能训练。 2.增强综合设计性实验体系的综 合性。 结合教师的科研成果,在每门实验课程中引入几个综合性强的实验。 同时形成一种循环体制,使综合设计性体系的实验内容随学科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3.提升研究创新性实验体系的研究性。 在 模块 化、 方向性实验 中 引入教师科研中的研究性实验,使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成果成为 研究性 实验的源泉,充实现有实验的研究性。 通过 研究性 实验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实验过程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由传统的被动式实验 模式 转变成参与式实验模式;实践过程更应注重方法论、创造性科学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 — 思考 — 创新”,给学生 留有自主思考的余地,从而从根本上摆脱以教师为中心,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 自主性、 综合 性 实践能力 ,培育学生的探究能力和 创新 潜质。 第二阶段 构建有利于创 拔尖 人才脱颖而出的育人环境( 2020 年 1 月~ 2020 年 12 月 ) 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 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 育人 环境。 1. 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创新性,积极营造有利于教师开展创新性劳动的宽 松环境 , 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开设研讨类理论课、参与性开发式实验课, 实现由传统的“维持性学习”向“自主创新性学习”的转化。 依托 各专业 学科研究平台,激励教师开展创新性劳动,用科研促进教学,使科研和教学成果成为 高校知识体系 的孵化器,应用于学生 理论与 实验教学体系中,保障了 理论与 实验内容随学科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 建立具有我校特色 和各学科特色 的教学新体系。 2. 以科学启迪讲座、导师论坛、学生研讨群、学科竞赛交流会等为研讨平台,建立教师间、教师学生间、学生间的交流、指导、互动机制,拓展学生自主性和个性化学习空间 ,引领学生的创新思维,创设健康有序、宽松和谐、开放高效、激励上进这样一种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育人环境。 3. 创设学生研究能力梯度培养机制 让学生及早进课题组、进实验室。 同时,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到国内外大学去交换学习或进行科研训练 , 培养优秀生科研创新能力。 以理科类实验班为试点,根据学生的个人素质与兴趣,从一年级开始就选拔部分学生进课题组、进实验室,跟随高水平教师开展科研训练;四年里实施基础研究训练-研究能力提升-创新思维引导的梯度培养机制,以浙江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 等各类学科竞赛为展示验证平台,体察科学的奥秘,探索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的切入点,提升研究的兴趣,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4.建立 完善 的 教学管理制度与学生管理制度,形成积极向上的学研氛围 在学生选拔、分流淘汰、教学激励、专业导师、学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与学生管理制度,形成学院积极向上的学研氛围。 成果和效果 (包括成果形式、实施范围、受益学生数等)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有望取得以下成果: 1. 创立具有 我 校特色 的 拔尖 人才 培养模式 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 厚 基础, 重素质,扬个性,求创新”的育人理念,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创新创业能力强的拔尖人才。 建立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区,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高层次人才培养的 实践 基地。 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尝试构建一种新的教与学模式,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实现由传统的“维持性学习”向“自主创新性学习”的转化;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新的教学体系。 2.建构相对完善的基础、专业学科 教育体系 建立厚基 础、宽口径、重能力的基础 知识 体系 和 自主性、个性化、研究型的专业教学 体系 ,为拔尖人才 继续学习、创造性学习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 建 立 有利于 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育人环境 建立教师 激励机制, 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开设研讨类理论课、参与性开放式实验课, 实现由传统的“维持性学习”向“自主创新性学习”的转化 ;倡导 教师开展创新性劳动,用科研促进教学,建立具有我校特色和各学科特色的教学新体系。 建立师生 互动 的 研讨平台,拓展学生自主性和 探究式 学习空间,引领学生的创新 思维,创设健康有序、宽松和谐、开放高效、激励上进这样一种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育人环境。 建立 学生研究能力梯度培养机制 , 让学生及早进课题组、进实验室 , 实施基础研究- 科研 能力-创新思维的梯度培养机制,提升 学生的研究 兴趣,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4. 创建 实验班 三层次,一体化 的 开放性实践平台 协同规划大类 基础 实验与专业类实验,建立基础训练、综合设计、研究创新的三层次,一体化实验教学体系。 提高学生的 自主性、 综合 性 实践能力 ,培育学生的探究能力和 创新 潜质。 5.发表相应的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 通过本项目的探索与实践,总结 经验,撰写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供同行们借鉴,为我国高校 人才培养模式 的推进提供改革思路。 6.创新人才培养 “试验田”的推广作用 通过实验班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某些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在全校普通班中间逐步推广,从而提升学校的 人才培养 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特色与创新 之处 ( 1)按大学科门类 开设实验班 , 构建 相近学科 交叉融合 的 知识体系 , 建立 “厚基础、宽口径、扬个性、 求创新、 重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是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 拔尖人才培养的一种新的探索与实践。 传承和发扬浙江理工大学 “求知求实、 创新创业”的优良办学传统, 汲取现代教育思想的精髓,培养一批 创新创业能力强的拔尖人才, 打造 我校 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 2)与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的四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方案、 利于创新 人才脱颖而出的 育人环境和 各项 制度建设,保障了人才培养中教学环节的连续性、教学理念的 先进性 和 改革 方案的有效 性。 四、教学改革基础 启新学院成立一年 多 来 , 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 开设名师名人系列讲座 、导师论坛 等 科学启迪讲座 ,推行 小班 化教学和新 生 研讨课 , 完成 0 08 培养方案制定。 制度是改革的保障, 在学生选拔、分流淘汰、教学激励、专业导师、学业生涯规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