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本内容摘要:

** **的核心价值与文化内涵,并能体现宋风宋韵文化特征。 第五章 项目的性质与定位 一、** ****博物总馆的性质 国际博物馆协 会( ICOM) 1974 年对博物馆的定义是: “ 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盈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它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出 ”。 按此定义,博物馆是公益性机构,其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并把 “ 物质见证 ” 作为博物馆与其他机构的主要区别。 **** ****博物总馆也不例外,属于社会公益性文化设施。 二、** ****博物总馆的定位 本项目旨在以** **为依托,以**丰饶的 **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藏、保护、研究、利用为主体,以数字化 、虚拟成像、多媒体等多种现代高科技技术为手段,通过系统的展示和展演,为来**游客提供服务 ,立足将本项目建成:** **文化展示中心;中国南方石质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学术交流培训中心,** **景区游客服务中心。 第六章 建设地址及建设条件 一、建设地址 项目建设于**县,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 **位于巴渝文化遗产资源分布的核心区域,是成渝旅游、交通经济发展带的重要节点,东与三峡地区呼应,西与川蜀腹地相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带动作用。 图 1:**区位图 图 2:项目区位图 本项目有两处备选建设用地,均位于大邮 路景观大道附近。 两处选址具体情况: 第一选址 位于大邮公路、规划中的大邮快速干道与规划中的**县城南三环交汇区域北侧(**县 **街道**村三社),为**县城南新区南北向轴线端头,毗邻成渝高速公路复线出入口。 位于**城市整体格局和“ 五山一塔 ” 的地理中心位置,地势基本平坦,交通方便,地势开阔,位置优越,占地面积 300 亩。 选址优点: ( 1) 位于**旅游区中心位置,便于形成交通枢纽; ( 2)临近成渝高速公路复线出入口,空间开敞,能够展示建筑以及环境的现代化形象; ( 3)便于依托城市新区互动发展; ( 4)可作为 城市的地标性建筑。 图 3 ** ****博物总馆选址示意图 第二选址 位于大邮路与建设中成渝直线高速交汇区域,**匝道出口位置,即 **街道办事处 **村吴家湾。 此建设选址贯穿大邮路,交通便利,地势开阔,占地约300 亩, 选址优点: ( 1)更有利于从高速路口处就能很好展示总馆形象; ( 2)体现城市形象,对**的旅游开发投资有一定的宣传作用。 该项目选址于这两个区域,既能满足该馆对地理、人文环境较为特殊的要求,又因位处县城门户,紧邻规划建设中的**县城东新区核心区域,能展示出**良好的形象。 同时,建成后能充分发挥其 游客集散和对**旅游资源的辐射作用。 建议推荐选定第一选址。 二、建设条件 (一)项目区域工程地质、水文、植被情况 **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地处川中丘陵与川东平行岭谷交接地带。 成渝两大城市之间,介于东经 105176。 29ˊ ~ 106176。 02ˊ ,北纬 29176。 24ˊ ~ 29176。 52ˊ。 东邻铜梁,西连安岳,北与潼南接壤;南与永川、荣昌毗邻。 西距成都 250km,东至 **80km,幅员面积。 耕地面积 万亩,其中:水田面积 万亩,旱地面积 万亩。 有效灌溉面积 万亩,林地面积 万亩,森 林覆盖率达 %。 **县位于川中丘陵区与川东平行岭谷区的过渡地带,全境南北长,东西宽 ,总面积。 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南边缘翘起,中部及东北部为广谷地带,低而宽缓。 境内平均海拔 350~ 450m,最高处是巴岳山南段的云台寺山峰,海拔 ,最低处在雍溪镇准远河水面,海拔 ,相对高差。 境内有低山、丘陵、平坝、溪谷四种地貌类型,成 “ 六丘三山一分坝 ” 之势,低山面积 ,占全县 %,丘陵面积 ,占全县%,平坝和溪谷面积 ,占全县 %。 境内受特有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和外营力共同作用,形成现有的地貌景观,在境内东南边缘为条形低山地貌,北东端起于铜梁土桥镇,西南端止于县境邮亭镇,境内长 45km,宽约 6km,海拔高程 450~ 750m,相对高差 200~ 420m,背斜两侧均为单斜山岭;铁山镇、高升镇、天宝乡、宝顶等部分地区为坪状侵蚀中~高丘地貌,山顶绝对高程 500~ 600m,相对高差 200~ 250m,一般为桌状、坪状和长梁状;在中部和东北部等广大地区为中浅丘地貌,海拔高程 300~450m,相对 高差 20~ 200m,呈猪背脊式、方山式和单面山式丘陵;在各乡镇均有平坝分布,主要分布在龙水镇、万古镇等地区,海拔高程 290~ 390m,相对高差小于 20m,由溪河冲积平坝和剥蚀平坝、堆积平坝构成一体的溪河两岸形成一、二级阶地。 境内地层从中生界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 (T1j)到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 (J3n)均有出露。 厚度 374— 1750m。 在东南部边缘西山背斜核部出露地层为三叠系嘉陵组 (T1j)、雷口坡组 (T2l)和须家河组 (T3xj),主要岩性为灰岩、白云质灰岩、页岩和长石石英砂岩等;背斜北西翼展布的地层为珍珠冲 组 (Jlz)、自流井组 (J12Z)、沙溪庙组 (J2s),主要岩性为泥岩、砂质泥岩与长石石英砂岩互层。 北西部广大丘陵区为侏罗系中统遂宁组 (Jj2sn)与上统蓬莱镇组 (J3p)地层,主要岩性为泥岩夹薄层长石石英砂岩等。 第四系主要分布于濑溪河、窟窿河、淮远河及其支流两岸阶地和斜坡中下部地区,主要为上更新统 (Q3)、全新统 (Q0)冲洪积堆积层,一般厚度 4— 11m,主要物质为粉质粘土、粉土和砂砾石层等。 **县境内岗岭起伏,溪河纵横,为沱江与涪江水系。 共有大小溪河 293 条,总径流长 ,主要河流有濑溪河、 窟窿河和淮远河三条主干河流,溪河具有源头短、落差小、砂多水浅的特点。 全县年均水资源总量达 63183 104m3/年,其中地表径流量 104m3/年,占总量 %;地下水资源量4147 104m3/年,占总量 %;地表过境水量 104m3/年,占总量 %,大气降水季节性明显,水资源分布较均,基本能供给经济建设和人们生活用水的需要。 根据《 **市**县文化旅游景区工程规划用地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建设选址用地地质环境条件简单,规划建设基本不受限制。 (二)项目区域气象条件 **县境内气候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具有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热水同季,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 春季暖和而冷空气活动频繁,夏季炎热而多伏早、洪涝,秋季温暖而多绵雨,冬季较暖和雨霜雪少。 **县年均气温为 ℃ ,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 40℃ (1972 年 8 月 29 日 ),历年极端最低气温 ℃ (1975 年 12 月 16 日 ),无严重冻害。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1010mm,最多年达(1965 年 ),最少年为 (1978 年 );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每年 4~ 9 月份,占全年的 92%。 年均蒸发量为 ,蒸发量的季节分配不均,夏季最多,达 ,占金年的 %,冬季最少,仅 ,占全年 %。 年平均相对湿度 %,年平均日照量 小时。 项目选址区域以东北风向为主,常年风速小。 降雨期集中在春夏季,降水量充沛。 温差变化较小,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 35℃以上的日数,年均为 13 天。 每年均有 40℃ 以上的高温天气。 空气湿度大,空气质量良好。 (三)项目区域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县境出露地层为中生界三迭系、侏罗系,总厚度 374— 1750m,其外有新生界第四系河岸堆积物。 本项目建设区地质结构简单,适宜项目建设。 (四)项目区域配套基础设施完善 目前项目场地有零散村民住宅,项目建设前应进行拆迁,并进行场地平整。 项目建设所需供水、排水、供电、供气、通信、电力、天然气管线等由大邮路从场地南端引入,建设条件具备。 陈列总馆位于大邮路区域,交通组织十分便利。 (五)项目社会环境分析 本建设项目充分考虑到环保、节能等方面。 对社会环境影响不大。 对生态平衡不会造成影响,且在该项目实施后对项目地段立即进行环境整治,以达到美化区域环境、减少噪声及污染的效果。 项目对于自然环境不会造成大的影响。 第七章 建设内容及规模 参照《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要求,结合 **** ****博物总馆功能的实际特征,本项目主要包括陈列展览馆、综合服务设施、设备用房及辅助功能区、业务用房、安全设施等方面的内容,拟定建筑总面积 30000m2。 发挥** ****博物总馆作为 **地区文化遗产展示平台的功能,以** ****为核心,对 **地区乃至我国西南地区的****进行展示;充分利用场景化、数字化等现代展示手段。 一、陈列展览馆(建筑面积约 10500m2) (一)中国佛教 **陈列厅(约 2020m2)。 通过 **文物(借展)、复制品 、图片、高科技影像资料等简要反映中国佛教 ****的发展史,以阐释** **发生发展的宏大历史背景,突显中外文化对比,以及** **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作为** ****的序展部分。 (二)** ****陈列厅(约 2020m2)。 从历史沿革、 ****、保护管理、研究宣传、世界遗产申报等几大方面进行展示,展品主要包括数百件圆雕 **文物珍品、精美 **复制品、历史文物资料、高科技影像资料等。 (三)石质文物保护技术展示厅(约 1000m2)。 本展厅重点展示中国石质文物保护采取的各种技术措施,向观众介绍有关文物保护的相关知识。 (四)临时展览厅(约 1000m2)。 主要承接国内外交流展出。 (五)环幕电影厅(约 900m2)。 用高清晰影像资料通过环幕电影的形式把中国佛教 **的发展史、** ****发生、发展的宏大历史背景,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示出来。 (六) 4D 影院厅(约 600m2)。 对** **等展示内容进行高清晰、沉浸感的数字化展示。 (七)民间雕刻 **品陈列厅(约1000m2)。 将现代雕刻品集中陈列展示,以此反映巴渝地区在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现代文明成果。 开辟现场展示、游客参与区。 (八)民间文艺表演厅( 2020 m2)。 打造一台高 水平、有影响的文艺表演节目适时演出。 二、综合服务设施(建筑面积约 8000m2) (一)游客服务中心(约 6000 m2)。 具有售票、咨询、医疗急救、银行业务、多媒体、计算机上网、休息等功能。 (二)休闲及服务厅(约 2020m2)。 为游客提供简便的休闲饮品服务,设置咖啡厅、茶室等。 三、业务用房(建筑面积约 9500 m2) (一)渝西中心文物库房(约 2020m2)。 文物库房主要为**县及周边区县的文物藏品保管提供服务。 按照藏品性质分别设置库前区、藏品库区、库区工作室、鉴赏室等。 文物库房和保护技术展示厅功能交叉 使用,可利用文物库房进行密集式展示。 (二)石质文物保护中心(约 1500 m2)。 针对石质文物修复与复制工作,设置保护科研实验室、文物修复实验室、计算机房、文物样品库、办公室等。 可作为开放式展示。 (三)交流培训中心(约 1500 m2)。 开展学术交流,组织学术会议、专业技术培训等。 设置学术报告厅(文艺表演、多功能报告厅 300 人)、会议室、培训教室、教研室、休息室、住宿( 60 人)、餐饮( 150 人)等。 (四)办公用房( 4500 m2)满足博物馆党、政、工、团、后勤等各行政部门日常办公的需要,设置各部门办公室及 会议室、接待室、图书室、资料室、档案室等。 四、设备用房及辅助功能区(约 2020 m2) 设备用房应满足配电、动力、照明、空调、给排水、广播、通讯、消防、安防等设备机房的要求。 五、安全设施 安范系统。 建设立体安全防范系统,通过视频、音频、红外、周界防护等技术手段实现全方位监控。 消防系统。 建设消防自动喷淋系统、给水系统、监测系统、消防应急系统。 六、其它设施 **文化广场(含室外演艺广场):占地面积约 16300 m2。 生态停车场:占地约 16300m2,可接待 16300 人 /次,停放参观车辆:大巴 200 辆, 小车 350 辆。 为充分利用空间,另可考虑设置地下停车场。 第八章 项目建设标准及要求 一、 建设标准 (一)建筑设计标准 ** ****博物总馆是地区性重要文化设施,其建筑设计应体现**与**时刻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呈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应符合当代建筑创作的新的观念,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设计应做到功能分区明确、流线通畅简捷、陈列展区可分可合、便于观众参观、利于文物保护。 建筑材料选择适当,不追求豪华奢侈,应符合文博建筑的特征和功能的要求。 设计应满足文物保护、陈列展览、科学研究、休闲娱乐等四大功能的需要, 具有舒适完美的室内空间,为国内外观众参观展览、学术交流、科学研究、教育休闲提供良好的学习、参观和休息环境,更有效地发挥文物的作用和遗产中心的优势,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设计应尽量采用科学工艺和先进技术,技术经济指标先进合理,力争把** ****博物总馆建设成为国内一流水准的地区性现代化文化遗产展示场所。 (二)建筑工程标准 ** ****博物总馆的建筑等级为一级,建筑耐久年限为 100 年,建筑安全等级为一级。 建筑工程应从整体规划和环境出发,以人为本、注重生态,与自然及人文环境相协调。 展厅可采用大柱网、大开间, 以方便灵活分隔、提高展览效率。 (三)结构工程标准 根据设计方案,结构可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或钢框架结构体系。 依据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结合总馆藏品情况,结构荷载设计标准应适当上调。 (四)公用工程标准 参照国家各专业的相关标准、规范。 二、 建设要求 (一)项目建设总体功能要求 ** ****博物总馆同时兼具展览中心、学术研究交流中心、游客接待中心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