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开发7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供需平衡分析 ( 1)供水量分析 :灌溉水源为地下水,水文地质资料表明,水质符 合农业机井技术规范要求。 A、降雨入渗补给量 Wr 渗(万 M3) W 渗 =101﹒ P﹒ ∝ ﹒ F F降水量补给区面积( KM), 平方公里 P项目区多年平均降雨量( ㎜) : 720 毫米 降雨入渗系数: W 渗 = 720 = 万 m33 浅层地下水允许开采量 W= W 渗 ﹒ 可开采系数 = 第四章 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分析 23 = 万立方米 B、井灌加归补给量可利用下式计算: Q井灌 =B 井 Q 井田 式中; Q 井灌回归补给量(万 M3); B 井为井灌回归补给系数。 Q 井田为井灌水 量 万方 Q灌渗 = =(万立方 ) 浅层地下补给允许开采量 W=W 雨渗 +W 灌渗 = 万立方 + 万立方 = 万立方米 根据以产量为指标的需水系数法 ,求各种作物需水量 : 净灌溉需水量: En=ETCPe(mm) 毛灌溉需水量: Mg=(万 m3) η =η田η管 = = A— 播种面积(万亩) Mg =Mg 小麦 + Mg 玉米 = 万 m3 表 41 灌溉用水量计算表 项目 作 物 单位 小麦 玉米 ETC Mm 400 Pe Mm Mn mm A 亩 20200 20200 Mg 万 m3 49. 2 Mg W, 所以,该项目区水资源能满足灌溉用水量要求。 区内农业灌溉、工副业、人畜用水和供水平衡分析 农业灌溉用水:规划区完成后, 2 万为耕地全部使用喷灌,其中 万亩为固定式喷灌 , 万亩移动式管道喷灌 ,这样可以大第四章 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分析 24 量节约用水 ,提高灌溉保证率 .根据“ 镇 水资源调查及水利区化”报告中资料显示 : P=75%喷灌 105 立方 ∕ 亩 .年。 则需用量 : 105 立方 ∕ 亩 .年 7 万亩 =210 万立方米 人畜饮水每人 (畜 )每天 立方米计算 ,则需用水量 : 万人 方/天人 365= 万立方 工副业 :经调查该区 12个行政村没有大型企业 ,基本是养殖业和小手工作坊 ,工副业总产值不超 1 亿元。 用水按实际调查每万元30 立方米 ,则需用水量 : 10000 万元 30 立方/万元 =30 万立方米 总需水量 :农业灌溉 +工副业用水 +人畜用水 = 万立方米 ,浅层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为 万立方米。 以上计算可知 :地下浅层水资源可以满足实用水量。 区内水资源分析评论 根据该规划区水资源现状和利用情况,可以认为供需平衡;即地下水可以满足该建设区域内人畜、农业灌溉,工副业用水。 在此基础上,如果再通过此次开发,提高成井质量,改善机井合理布局,全部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加强用水管理,提倡节约用水,本规划区社会经济发展将会更快。 第五章 总体规划 25 第五章 总体规划 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以省委、省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战略部署和新增粮食生产能力为总体目标, 立足于效益开发、科学开发、民主开发,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粮食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切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扶持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把项目区建设成为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高标准农田,为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选项原则 着眼大局、准确定位 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的规划建设,要着眼于 全 镇 发展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科学功能定位,发挥综合优势,明确开发目标,努力把项目区建设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 政府主导、农民主体 充分发挥政府在组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中的主导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参与项目区建设第五章 总体规划 26 的积极性,使农民群众成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的“建设主体、受益主体、管护主体”。 开拓创新、规范管理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按照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要求,积极探索,勇于开拓,不断深化农业综合开发,进 一步丰富开发内涵,深化开发措施,创新开发机制,完善开发制度,规范项目和资金管理,确保“项目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 以人为本、务求实效 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其它行业和部门难以涉及的问题,解决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从项目区实际出发,突出地方特色,扶持特色产业,壮大特色经济,构建特色生态,充分发挥示范工程的示范带动作用。 依靠科技、提升水平 坚持依靠科学技术,采用经济实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提高项目工程建设水平。 搞好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组装配套,强化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把项目区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 第五章 总体规划 27 建设标准 规划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区按 我镇 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采取综合措施,实行统一规划,集中整治,连片开发。 达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总体目标。 通过开发,使区内农业生产设施完善,制约当地农业生产的 关键障碍因素得以有效解除,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项目区产出的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达到优质安全标准;项目区因地制宜推行节水灌溉和其他节本增效技术,农田林网适宜,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项目区科技进步和农机装备水平明显提高,主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强,农民增收显著;各类单项工程设计科学,综合配套、运行通畅,生产条件全部得到改善,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品种优、科技新的园田化农田。 水利措施标准 以建设高标准的旱涝保 收田为目的,坚持兴利除涝并举,全面提高旱能浇、涝能排的能力。 科学规划灌排工程,合理布局新打配套机井、新建桥涵、地埋管、整修沟渠等设施,因地制宜采取工程、农艺、管理等节水措施,把项目区建成灌、排、蓄、保、节相结合的农田水利系统。 灌溉保证率达 75%,排涝标准达到 5年一遇 ,干沟防洪标准达到 20年一遇。 机电井及配套标准。 按 50亩一眼井、井距大于 100米第五章 总体规划 28 的标准合理布局井位,做到井、井台、井盖、水泵、地埋线、节水工程齐全。 为了保证干旱年份灌溉允许地下水下降,井深定为100米和 30米, 100米井内径 36厘米,出水量每小时 25吨, 30米机井内径不小于 50厘米,出水量不少于每小时 30吨,井台高于井口地面 30厘米,埋入地面以下 10厘米,新井配置使用钢制机井保护装置。 维修旧井主要是洗井清淤,井盖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井台采用混凝土结构, 一次成型,机井保护地半径应在 1米以上。 旧井维修要达到原井设计要求,报废机井采取相应封闭措施,严禁项目区出现无井台、井盖的旧井。 灌溉电力配套标准。 低压地埋电缆覆盖整个项目区,全部实现电井配套。 地埋线路主、支线要合理设计,埋设时 ,三线顺沟底摆放均匀,线间距 15厘米,线 沟深度不少于 100厘米。 出线口统一设计,埋入地下 30厘米,出地面部分长、宽、高分别为 60厘米、 60厘米、 80厘米,出线口要坚固、统一、美观、实用。 变压器配备和选型符合总电容的需要,固定后安装防盗报警装置。 排涝工程标准。 完善田间排水系统,排水出口畅通,从作物受淹起, 13天排至田间无积水。 搞好项目区内排水沟渠的开挖疏浚工程,排水沟的三个面要平,四条线要直。 排水沟断面要达到沟底宽 1米,沟口宽 3米,深。 路边沟达到底宽 、沟口宽 1米,深 1米 ,流量 2m3/ s,并有一定的坡降。 桥涵等建 筑物应随灌排工程统一规划,科学布局,满足灌排需要,方便农业生产。 生产路桥宽 6米以上、进地桥宽 5米以上,以满足农机通行的需要。 第五章 总体规划 29 各种生产桥的孔径,要与沟渠大小协调,达到美观大方,坚固耐用,设计寿命达到 20年以上。 一律采用混凝土砌石结构,施工用现浇方式,承载能力设计为汽 10以上,保证工程质量,保证形象美观。 喷灌标准。 项目区全部实行节水喷灌。 其中固定式喷灌 1000 亩,喷头、直管间距 6 6米,喷头高度 米,便于对蔬菜喷灌,单个喷头出水量为每小时 1 吨,所有管材管件均达到国家卫生批文标准,符合有 机蔬菜生产要求。 移动式喷灌 19000 亩耕地,为方便群众粮食作物灌溉和农业机械耕作,输水管道采用能盘卷的消防软带,喷头、直管间距 18 18 米,单个喷头出水量为每小时 吨。 农业措施标准 项目区治理后达到 土地平整,集中连片,利于灌溉和机械作业, 农业生产设施配套,社会化服务手段完备,能满足种植业结构调整后各种农作物生产的需要。 通过施有机肥等土壤改良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障碍因素消除或呈逐年减轻趋势,土壤质地结构良好,适耕期长,土壤保水保肥,有机质含量提高 个百分点。 通过深耕,使 土壤活土 层厚度不小于 25 厘米。 耕地全部进行土壤化验,实行测土配方施肥。 通过施入有机肥,实行深耕和秸秆还田等达到土地肥沃。 项目区全部种植优质小麦、玉米和大豆,使项目区原良种覆盖率达到 100%。 第五章 总体规划 30 拓修的农田道路,分干道、支路两级,支路要与主干道相连,采用混凝土或砂石硬化;干道要与乡、村公路连接,保证晴雨天畅通,能满足农产品运输和中型以上农业机械的通行。 项目区机耕路总长度达到 110公里以上,其中硬化道路不少于 26公里。 田间主要生产道路宽度不低于 7米,混凝土硬化路面宽度 4米,厚度 18厘米;矿渣硬化路面宽度 4米,厚度 15厘 米。 主干道 每侧 肩,支路每侧。 路面中弓高于路边 10厘米以上, 路旁设置排水沟。 路面平整无坑洼,高出地面。 所有道路应配套桥、涵和农机下田(地)设施,便于农机进出田间作业和农产品运输。 林业措施标准 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和路沟渠相配套的原则,按照 200亩左右一个网格的标准,着力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 主干道一路两沟四行树,支路一路两行树,有路有沟必有树。 树种以速生杨为主,用材与观赏树木搭配。 着力构建一个宽林带、小网格、复合型的农田林网新模式,使项目区全部实现高标准林网化, 农田防护林控制面积达到 100%。 同时不断完善林木管护经营机制,采取树坑拍卖、承包栽植、承包管护等方式,树苗规格要求杨树苗木米径达到 3厘米,高度达到 4米以上,杨树品种彩中林 46杨,景观树米径 3厘米,严格把握植树的技术环节,认真落实植树“十字方针”:即大坑、大水、大苗、深栽、踩实,保证植树质量,使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达到 98%以上,三年后保存率要达到 90%以上,林第五章 总体规划 31 相整齐,结构合理。 树木栽植后要及时涂白,涂白高度 1米。 科技措施标准 技术推广。 在项目建设期间,重点推广标准化生产、良种良法 、模式化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化学除草、节水灌溉等方面的技术,鼓励采用经济适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提高工程建设质量。 技术培训。 项目建设期间,对基层干部、农民技术员、受益农户和科技示范户进行 4— 5次先进适用技术和农业综合开发政策方面的培训,使其熟悉有关资金和项目管理方面的要求,更好地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每个行政村有 5 名以上技术骨干,每 10户有 2 户科技示范户,每户有 1人掌握实用技术。 扶持农技服务组织。 适当扶持原有农技服务体系,重点支持具有技术推广服务功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 织,通过为其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补助适量服务经费等方式,明确其在项目建设中的具体任务,并严格进行考核。 项目区标示、标牌标准 每个项目区要选择两个进口、两个出口,原则上在每个项目区的主要进出口处设置 1块项目区彩喷指示牌,规格为 400500cm。 指示牌正面为项目简介,背面为项目区位置示意图。 每个项目区中心位置设置 1块项目公示牌。 底座高、宽、厚为: 80cm210cm 25cm;标示牌的高、宽、厚为: 150cm 200cm 20cm。 标示牌砖结构或砼体结构,正反面镶嵌陶瓷材质标示内容,在底座第五章 总体规划 32 正面上 部 8050厘米位置镶嵌陶瓷材质宣传标语。 正面为项目名称、建设单位,背面为项目和资金公示,具体内容包括项目投资、开发任务、建设内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时间、监督举报电话等,项目竣工图。 项目区主要单项建设工程表面均要镶嵌、粘贴或喷涂工程标志牌(徽)。 新打机井及维修旧井、建筑物工程、交通主干道工程要求粘贴固定陶瓷标志;仪器设备、变压器、地埋线路接线柱等工程要采用喷涂标志。 项目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