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内容摘要:

资源和各个教学要素有机地集合起来,将教学理论、方法、技能与教学媒体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协调一致,并发挥系统的整体优势以产生聚集效应。 信息技术与课程是全过程、全方位的整合 ,信息技术是教学支撑条件。 在课程目标方面,信息技术的引入,可能引起了课程目标范围的扩充,比如借助网络和计算机完成作文的能力,就属于语文能力培养目标的扩充。 但这种扩充属于学科范畴的,并非信息技术范畴。 在课程内容方面,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以改变课程内容承载的介质以及呈现形态,使课程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在教学设计方面,由于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教学条件和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课程内容呈现形态有了质的变化,因此,在教学模式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步骤的安排以及教学评价方法的选择等方面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课程实施方面,信 息技术能够为课程的实施提供有效的支撑平台,诸如为讲授、自主与协作学习、交流、反馈等教学活动提供有效支撑环境。 在课程评价方面,信息技术能够从多个方面为评价的实施提供有效的支撑手段,诸如自我评价、学生评价、社会评价等。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具有双向性,应该是双向整合,即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和学科课程整合于信息技术,两者应该做到各取所需,前者是研究信息技术如何改造和创新课程,后者是研究课程创新中如何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 这个问题十分重要,它涉及到建构信息文化背景下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以及如何利用各学科进行 信息技术教育的问题。 (三)主要参考文献 1. 钟绍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M].吉林教育出版社, 2020 年. 2. 刘儒德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年 . 3. 何克抗 . 教育技术学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年 . 4. 何克抗 . 教学系统设计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年 . 5. 钟启泉 , 高文 . 教学模式论 [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20 年, 6. 皮连生 , 金洪源 . 学科学习困难的诊断与辅导 [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20 年 . 7. 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委员会 .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网 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年 . 8. 解月光.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研究 [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年. 9. 潘天士 . 课件制作理论与技巧 [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0 年 . 10. 钟启泉 , 李其龙 , 张可创 . 研究性学习国际视野 [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20 年 . 11. 钟启泉 , 邓小丽 , 方明生 , 孙可平 . 研究性学习案例解析 [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20 年 . 12. 赵经成 , 李贝贝 , 钟小平 , 杨彦明 . 网络教学课件制作 [M].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0 年 . 13. 傅道春 .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年 . 14. 李志厚 . 学习论与新课程学习理念研究 [M].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20 年 . 15. 皮连生 . 学与教的心理学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年 . 16. 祝智庭 . 现代教育技术学 —— 走向信息化教育 [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0 年 . 17. 黄济、王策三 . 现代教育论 [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年 . 18. 施良方 . 学习论 [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年 . 19. 王德华 . 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 [M].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20 年 . 20. 闫寒冰 . 学习过程设计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视角 [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0 年 . 21. 祝智庭 . 信息教育展望 [M]. 华东 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年 . 22. 祝智庭 . 网络教育应用教程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年 . 23. 周小山,严先元 .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 [M].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20 年 . 24. 教育部基础础教育司 . 走进新课程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年 . 25. 黄汲 . 教育哲学通论 [M].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20 年 . 26. 高凌飚 . 新课程学生学业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M].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20 年 . 27. 加涅 . 教学设计原理 [M].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20 年 . 28. 谢幼如 . 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 [M]. 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9 年 . 29. 戴维 H 乔纳森主编,郑太年,任友群 译,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年 . 30. 吉尔伯特,萨克斯著,王昌海等译 . 教育和心理的测量与评价原理 [M].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20年 . 31. 梅雷迪斯, D,高尔,沃尔特, R,伯格,乔伊斯, P,高尔著,许庆豫等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M].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20 年 . 32. 查有梁 . 新教学模式之建构 [M].广西教育出版社, 2020 年. 33. 马 和民 , 吴瑞君 . 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 [M]. 上海教育出版社 , 2020 年. 34. 钟志贤 .信息化教学模式 理论构建与实践例说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0. 35. 钟绍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效方法与实践 [J].中国电化教育, 2020( 10) 36. 钟绍春 .关于信息化一些关键问题的思考 [J].电化教育研究, 2020( 10). 37. 钟绍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资源与方法研究 [J].电化教育研究, 2020( 3). 38. 钟绍春 . 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 [J]. ACE Journal , 2020. 39. 钟绍春 . 智能导学系统设计 [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 2020( 3) , 40. 钟绍春 . 教学资源的个性化搜索引擎研究 [A]. 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 语言学会议论文集 [C]. 2020( 8). 41. 钟绍春 . 中小学教学资源管理系统 [J].电化教育研究, 2020. 42. 钟绍春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型与方法 [J]. 中国电化教育 ,2020 年 ( 9). 43. 荆永君 ,钟绍春 . 现代远程教学模式及支撑平台分析 [J]. 教育技术研究 ,2020( 4) . 44. 钟绍春 . 基础教育的教育资源管理系统 [A]. 全球华人第七届计算机大会 论文集, 2020 年 . 45. 钟绍春 . Web 挖掘在远程教育个性化服务 [A]. 全球华人第七届计算机大会 论文集, 2020 年 . 46. 钟绍春 . 现代远程教学支撑平台分析 [A]. 全球华人第七届 计算机大会 论文集 [C], 2020 年 . 47. 钟绍春 . 基于遗传算法的多代理规划优化方法 [J]. 东北师大学报 , 2020 年 ( 1). 48. 钟绍春 . 中小学如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A].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年会 , 2020 年 . 49. 解月光 . 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 [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0,( 6) . 50. 唐文和 , 刘向永 , 徐万胥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中国 远程教育, 2020( 5). 51. 何克抗 . 建构主义 —— 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J]. 电化教育研究 ,1997( 4),1998(1) . 52. 何克抗 . 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 想与哲学基础 —— 对建构主义的反思 [J]. 中国大学教学, 2020( 7) . 53. 何克抗 .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 [J]. 电化教育研究, 2020( 1) . 54. 何克抗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意义 [J]. 教育研究, 2020( 4) . 55. 何克抗 . 从 Blending Learning 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 [J]. 中国电化教育 , 2020 ( 3) . 56. 李克东 , 赵建华 . 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 [J]. 电化教育研究 , 2020( 7) . 57. 张屹 , 祝智庭 .信息时代全球化教育的知识结构 [J]. 全球教育展望 , 2020( 11) 58. 吴健强 . 远 程教育自主学习模式的实践探析 [J]. 中国远程教育 , 2020( 6) . 59. 李红美 . 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模式的探讨 [J]. 电化教育研究 , 2020( 4) . 60. 赵海霞,陈毓超,乐建兵 . 基于网络的协作式自主学习模式研究 [J]. 电化教育研究 , 2020( 2) . 61. 汪琼,陈高伟 . 构建未来在线学习环境 —— 一个在线交互虚拟学习环境构建模型 [J]. 中国电化教育 , 2020( 9) . 62. 江雨燕 . 基于 WEB 的协同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J]. 微机发展 ,2020( 11) . 63. 吕森林 . 混合式学习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启示 [J]. 中国远程教育 ,2020 (19) . 64. 韩晓红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究 [J]. 电化教育研究 ,2020 (05) . 65. 胡泽民,张巍伟 . 基于 CSCW 的远程教育系统研究与设计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 ( 2) 66. 申瑞民,戴欣,孙健 . 基于 Web 的智能远程学习环境的构建 [J]. 计算机应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