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技术报告内容摘要:

年来,全县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胆改革,艰苦创业,经 6 济建设成效显著,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据本县 2020 年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全县地区生产总产值 亿 元,其中第一产业 亿 元、第二产业 亿 元、第三产业 亿 元。 2020 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 19080hm2,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17445hm2,粮食总产量 63048t,播种面积平均单产。 境内长邯铁路(境内长 42km)、长邯公路( 309 国道,境内长 )斜贯东南,黎左公路( 207 国道,境内长 46km)、涉武公路(境内长 )交汇县中,阳涉铁路(境内长 )、长邯高速公路(境内长 26km)穿县而过;乡乡镇镇通油路(乡镇公路 6 条, 82km),村村通水泥路( 229 个村通水泥路, 293km)。 全县以铁路、高速公路、国道为主干线,县、乡、村公路网络四通八达。 (三)土地利用现状 XX 县 土地面积 , 其中,耕地面积 ,园地面积,林地面积 ,草地 178。 ,交通用地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其他土地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图 42 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图 (四)耕地现状 XX 县 耕地面积 ,其中水浇地 ,旱地。 园地1%草地41%林地31%耕地20%城镇村及工矿用地4%其他土地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交通用地0% 7 耕地面积最大的是黎侯镇 ,其次是东阳关镇 、西井 镇、上遥镇 ,其他乡镇耕地面积相对较小。 五、 耕地质量等级成果 补充 完善对象 XX 县 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工作的对象是本县行政辖区内 耕地 和可调整地类。 工作范围涉及 黎侯镇、 东阳关镇 、 上 遥镇 、 西井镇 、 黄崖洞镇 、 西仵乡 、 停河铺乡 、 程家山乡 、 洪井乡 ,包括 耕地 、园地 、林地。 六 、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 的技术依据 1. 《农用地分等规程 》 ) TD/T10042020 2. 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农用地分等数据库标准》 ) 金土工程试行 3. 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部署 2020 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与年度变更试点工作的通知》 ) 国土资源厅函【 2020】 115 号 4. 山西省《关于开展 2020 年度全省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工作的通知》(晋国土资发 [2020]79 号) 5. 《农用地分等成果要求细则》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 2020 年 7 月 26日 6. 山西省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工作实施方案技术 七 、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 的技术方法 以第二次土 地调查的耕地图斑作为分等单元,套合上一轮农用地分等因素图、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图和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图,获取相应的属性值,并赋予分等单元产量比系数 β、光温或气候生产潜力指数 α,重新进行分等单元等指数计算 ,确定耕地质量等别。 技术方法 主要有 : 1. 通过对土壤及其环境因素的收集、调查评价,得到农用地自然质量分( CL); 2. 通过对气候因素的收集、调查评价,确定标准耕作制度、农用地光温 或气候生产潜力指数(用 α表示); 3. 通过对土地利用因素的评价,得到土地利用系数(用 KL 表示); 8 4. 通过对土地经济因素的评 价,得到土地经济系数(用 KC 表示); 5. 用因素法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采用加权平均法进行计算; 即:加权平均法: CL=( ∑WF) /100 式中: ∑为 求和 运算符 W 为分等因素权重 F 为分等因素质量分值 6. 用乘积法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用 R 表示)、土地利用等指数(用Y 表示)、分等指数(亦即土地经济等指数)(用 G 表示)。 即: R=αCLβ Y=RKL G=YKC 八 、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 的技术程序 1. 首先编写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工作任务书 2. 图件与表格准备 根据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 善技术工作要求,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首先制定了各种调查表格和收集必备的图件等准备工作。 ⑴ 主要表格有: XX 县 上轮农用地分等基本信息情况表、 XX 县 2020 年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基本信息情况表、 XX 县 农用地分等单元属性数据完善表、 XX 县 样点指定作物产量、成本调查表,共计四张。 ⑵ 其他表格有 XX 县 因素指标区及分等因素表、 XX 县 “ 指定作物 — 因素指标分级 — 农用地质量分值 ” 关系表、 XX 县 指定作物产量、成本统计表、分村土地利用系数计算表、各样点投入 — 产出调查表、 XX 县 分等单元面积确定表、XX 县 各分等评价单元分等属 性统计表等 7 种表格。 ⑶ 主要图件有: XX 县 上一轮分等因素图、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图、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图、坡耕地分布评价图、土壤图、土壤养分图、地形图、县乡两级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等 9 种图。 需要收集的 资料 包括: ⑴ 农用地自然条件资料 农用地自然条件资料包括: 9 水文:水源类型(地表水、地下水)、水量、水质等; 土壤:土壤类型、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表层土壤质地、有效土层厚度、土壤盐碱状况、剖面构型、障碍层特征、土壤侵蚀状况、土壤污染状况、土壤保水供水状况、土壤中砾石含量等; 地貌:地貌类型、海 拔、坡度、坡向、坡型、地形部位; 农田基本建设:灌溉条件(水源保证率、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田间道路条件、田块大小、平整度及破碎程度等 ; 农业气候补充资料:各作物播种和收获日期、月平均降水量。 ⑵ 农用地利用资料 标准耕作制度中所涉及指定作物的面积、单产、总产的统计资料,农业生产实测资料,农业技术实验资料,样点土地利用条件等。 ⑶ 农用地经济资料 单位面积资金投入、单位面积纯收益、农村道路网分布、道路级别标准、距区域经济中心距离。 ⑷ 图件收集 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地形图、土地利用规划图及其他相关图件。 ⑸ 其他资料 农业区划资料、土壤普查资料、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变更资料、农业统计资料、当地农产品市场价格资料等。 要对所收集的 资料 进行 核实与整理。 ⑴ 资料核实 要求数据来源可靠、计量单位统一,对不符合实际的数据或个别异常值,应校正或剔除。 ⑵ 资料整理 对收集到的资料按照以下要求进行整理: 根据农用地自然质量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初步划分指标区或样地适用区,并按区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重点是图件、数据资料整理; 根据农用地利用状况,初步划分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 根据农用地经营状况, 初步划分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 10 对不能满足分等工作要求的资料应做好记录,以便进行外业补充调查。 本次工作的技术路线见图 81。 前期准备工作 分等资料收集与分析整理 确定分等单元 确定 本县 指标区、标准耕作制度、基准作物 参评因素选取 补充调查土地自然、利用、经济等相关系数 确定 本县 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和产量比系数 参评因素、权重及指标值确定 单元图、因素分值图与等值区图制作 单元赋值 自然质量分、自然质量等指数、利用等指数、经济等指数计算 确定 省 级等及国家级等别 县级成果验收 建库及相关成果编制 县级成果 审核 等别校验调整 否 是 图 81 技术程序图 11 九 、 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 基础图件的制作与确定 以最新 1:10000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图件为工作底图( 2020 年 “ 二调 ” 图,包括:地类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物、地类界线、行政区、行政界线和权属单位代码表),提取地类图斑中的耕地和 确认参与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的 可调整地类作为本次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的分等单元 基础 图件。 十 、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 过程 (一) 确定 标准耕作制度 、 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 标准耕作制度 系指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下,有利于生产或最大限度发挥当地土地生产潜力,未来仍有较大发展前景,不造成生态破坏,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并已为(或将为 )当地普遍采纳的农作方式。 这次分等的标准耕作制度主要指种植制度, XX 县 全县 确定为 一 年 一 熟 耕作制度。 基准作物:是理论标准粮的折算基准,指行政区比较普遍的主要粮食作物,山西省确定春玉米为 农用地分等 基准作物。 指定作物: 根据上轮农用地分等指定作物 确定 XX 县 全县 农 用地分等指定作物 为春玉米。 (二) 生产潜力指数 与指定作物产量比系数 的确定 光温生产潜力: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充分保证,水分、 CO2 供应充足,其它环境条件适宜情况下,理想作物群体在当地光、热资源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 气候生产潜力: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充分保证,其它环境因素均处于最适状态时,在当地实际光、热、水气候资源条件下,农作物群体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 即在光温生产潜力基础上进一步考虑降水的限制作用后,农作物的理论产量。 根据农用地分等规程 ( TDT10042020) 中 , 山西省作物光温生产潜力指数速查表 和山西省作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速查表 得: 表 101XX 县 农用地分等指定作物基本参数表 二级指标区名称 因素指标 区名称 指定 作物 光温 生产潜力 气候 生产潜力 产量比 系数 最大 产量 最大产量 成本指数 太岳中条山区 1 区 春玉米 2735 2045 11250 太行山南段区 2 区 春玉米 2735 2045 13500 上党盆地区 3 区 春玉米 2735 2045 14250 12 (三) 分等因素指标区的划分与分等因素确定 1. 分等因素 指标区的划分方法 分等因素指标区是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的分等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的区域。 根据地形特点、结合土壤及其环境因素,以主导因素原则、区域分异原则,边界完整性原则以及和周边县(市、区)相协调的原则为指导, 将 XX 县 分为太岳中条山区( 1 区)、太行山南段区( 2 区)和上党盆地区( 3 区)三个分等因素指标区。 表 102XX 县 分等因素指标区划分表 指标区名称 指标区范围 分等因素(属性) 太岳中条山区 1 区 洪井乡(部分)、黄崖洞镇(部分)、黎侯镇(部分)、上遥镇(部分)、西井镇(部分) 地形坡度、有机质、 表层质 地、剖面构型 太行山南段区 2 区 程家山乡(部分)、东阳关镇(部分)、洪井乡(部分)、黄崖洞镇(部分)、黎侯镇(部分)、西井镇(部分) 地形坡度、有机质、 表层质地、剖面构型 上党盆地区 3 区 程家山乡(部分)、东阳关镇(部分)、洪井乡(部分)、黎侯镇(部分)、上遥镇(部分)、停河铺乡、西仵乡 有机质、表层质地、 剖面构型、灌溉保证率 太岳中条山区 1 区包括上遥镇、西井镇西部、黄崖洞镇三个乡镇,本区地形坡度大,灌溉条件差,是全区生产条件最差区域; 太行山南段区 2 区 包括程家山乡 、洪井 乡 、西井 镇 东部三个乡镇 ; 上党盆地区 3 区 包括 停河铺乡、东阳关镇、黎侯镇、西仵乡 ,该区地形坡度小,灌溉条件好,是 XX 县 生产条件最好 的 区域。 2. 编制分等因素指标区图 以 1: 1 万 XX 县 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工作底图,根据分等因素指标区的划分结果,按照规程所规定的图式编制 XX 县 分等因素指标区图,作为中间成果。 3. 分等因素权重确定 及完善分等因素图 根据稳定性、独立性、差异显著性和可获取性原则,通过对影响 XX 县 土地质量的自然、经济因素的全面、系统的分析,决定上党盆地区采用有机质、表层质地、剖面构型、灌溉保证率,太岳中条山区采用地形坡度、有机质 、表层质地、剖面构型作为本次农用地分等的分等因素。 分等因素的权重采用特尔菲法确定。 根据农用地分等工作的需要,本次分等中邀请了涉及土地资源管理、农田水利、农业区划等专业的有关专家,组成了 13 XX 县 特尔菲法测定专家组测定各因素指标区分等回素权重,测定结果见表 103。 在图上对各分等因素质量分级进行赋值, 在全县范围内 完善分等因素图。 表 103XX 县 耕地质量等级指标区因素及权重表 二级指标区 因素指标区 地形坡度 有机质 表层质地 剖面构型 灌溉保证率 太岳中条山区 1 区 太行山南段区 2 区 上党盆地区 3 区 (四) 编制各分等因素指标规则表 根据因素指标区,分等因素对应的指标分级、质量分值、分 指定 作物编制 “ 指定作物 分等因素 自然质量分 ” 关系表。 依照本县种植情况,上党盆地区、太行山南段区、太岳中条山区的 指定 作物均为 “ 春玉米 ” ,记分规则见 表 104: 表 104XX 县 “ 指定作物 分等因素 自然质量分 ” 记分规则表 二级 指标区 因素 指标区 分值 地形坡度 有机质 表层质地 剖面构型 灌溉保证率 太岳中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