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自动报警控制系统设计内容摘要:

火灾 自动报警系统可选用区域报警系统、集中报警系统和控制中心报警系统三种基本 形式。 区域报警系统,宜用于二级保护对象;集中报警系统,宜用于一级和二级保护对象;控制中心报警系统,宜用于特级和一级保护对象。 根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要求, 区域报警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系统中区域火灾报警控制器或火灾报警控制器不应超过两台。 一台区域火灾报警控制器或一台火灾报警控制器警戒多个楼层时,应在每个楼层的楼梯口或消防电梯前室等明显部位,设置识别着火楼层的灯光显示装置。 ,其底边距地面高度宜为 ~,其靠近门轴的侧面距墙不应小于 ,正面操作距离不应小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第 7 页 共 16 页 防火区域和报警区域的划分 表 每个防火分区的允许最大建筑面积 建筑类别 每个防火分区建筑面积 一类建筑 1000 二类建筑 1500 地下室 5000 注: 1 设有自动灭 火设备的防火分区,其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可按本表增加一倍, 局部设置时, 增加面积可按局部的一倍计算。 2 高层主体建筑与相连的附属建筑之间,如设有防火墙等防火分隔设施, 其附属建筑的防火分区面积可按本表增加一倍。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保护对象形式多样 ,功能各异,规模不等。 为了便于早期探测、早期报警,方便日常的维护管理, 在安装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人们一般都将其保护空间划分为若干个报警区域。 每个报警区域又划分了若干个探测区域。 这样这可以在火灾时,能够迅速、准确地确定着火部位, 便 于有关人员采取有效措施。 所谓报警区域就是人们在设计中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警戒范围按防火分区或楼层划分的部分空间,是设置区域火灾报警控制器的基本单元。 一个报警区域可以由一个防火分区或同楼层相邻几个防火分区组成, 但同一个防火分区不能在两个不同的报警区域内; 同一报警区域也不能保护不同楼层的几个不同的防火分区。 探测区域的划分 由于该建筑为一级保护对象,规范规定:探测区域应按独立房 (套 )间划分。 一个探测区域的面积不宜超过 500m2;从主要人口能看清其内部,且面积不超过1000m2 的房间,也可划为一个探测区 域。 报警区域的划分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第 8 页 共 16 页 根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的规定, 报警区域宜由一个防火分区或同楼层的几个相邻的几个组成,所以把每层分别单独作为一个报警区域, 满足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的规定。 火灾探测器 火灾探测器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传感部分,是组成各种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重要组件,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感觉器官”。 它能对火灾参数 (如烟、温度、火焰辐射、气体浓度等 )响应,并自动产生火灾报警信号,或向控制和指示设备发出现场火灾状态信号的装置。 火灾探测器是系统中的关键元件,他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灵敏度等 技术指标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火灾探测器的选择和布置应该严格按照规范进行。 火灾探测器的分类 目前火灾探测器的种类很多,按照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火灾探测器可分为感烟、感温、感光、复合和可燃气体等五种类型,每个类型又根据其工作原理的不同而分为若干种。 ,可分为: ⑴ 点型火灾探测器。 对警戒范围中某一点周围的火灾参数作出响应。 ⑵ 线型火灾探测器。 对警戒范围中某一线路周围的火灾参数作出响应。 ,可分为: ⑴可复 位火灾探测器。 在产生火灾报警信号的条件不再存在的情况下,不需要更换组件即能从报警状态恢复到监视状态。 根据复位的方式不同,又可分为以下三种: ① 自动复位火灾探测器。 能自动地恢复到监视状态。 ② 遥控复位火灾探测器。 通过遥控操作能恢复到监视状态。 ③ 手动复位火灾探测器。 通过手动调节能恢复到监视状态。 ⑵ 不可复位火灾探测器。 在产生火灾报警信号的条件不再存在的情况下,需调换组件才能从报警状态恢复到监视状态或动作后不能恢复到监视状态。 火灾探测器的选用原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第 9 页 共 16 页 ( 1)火灾初期有阴燃阶段,产生大量的烟和热,很少或没有火焰辐射的场所,应选用感烟探测器 ( 2)火灾形成阶段发展迅速,有强烈的火焰辐射产生和少量的烟热,可选用火焰探测器 (3)火灾发展迅猛,有强烈的烟和热,应选用感烟、感温、火焰探测器或他们的组合。 ( 4)对无遮挡大空间保护区域宜选用线型探测器 ( 5)对可能存在可燃气体或可燃液体的场所应选用可燃气体探测器 ( 6)对于防爆区域应选用防爆型火灾探测器 ( 7)防火要求很高,需早期发现火灾的场合,应选用吸气式感烟探测器 ( 8)对不同高度的房间,应根据规范选择。 火灾探测器的布置 ( 1)探测区域内每个房间至少应布置一只火灾探测器。 ( 2)感烟探测器、感温探测器的保护面积和保护半径与房间的高度,屋顶的坡度等有关。 ( 3) 一个探测区域内所需设置的探测器数量,应由下式计算: N≥ S/KA ( 31) 式中: N— 一个探测区域所需设置的探测器数量 (只 ), N 1(取整数 ); S— 一个探测区域的面积 (m2)。 A— 一个探测器的保护面积; K— 修正系数,重点保护建筑 K 取 ~ ,普通保护建筑 K取。 (4) 在宽 度小于 3m 以内的走廊顶棚上设置探测器时宜居中布置。 感温探测器的安装间距 L 不应超过 10m,感烟探测器的安装间距 L 不应超过 15m,探测器至端墙的距离不应大于探测器间距的 1/2。 (5) 探测器至墙壁、梁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 ,并且探测器的周围 内不应有遮挡物。 (6) 房间被书架、隔断、设备等分隔且至顶棚或梁的距离小于房间净高 5%时,则每个被格开的部分至少安装一只探测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第 10 页 共 16 页 (7) 探测器宜水平安装,如必须倾斜安装时,倾斜角不应大于 45。 当屋顶坡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