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识牌施工组织设计内容摘要: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责任,使本单位每一个人都有明确的责任,形成一个严密的质量管理工作体系。 组织进行工序质量自检、互检和上下工序间交接检查。 经常开展质量动态分析,针对质量通病和薄弱环节采取技术组织措施。 工长在下达施工任务的同时,应进行技术交底、质量标准交底。 要认真执行奖惩制度,积极发动和组织各种竞赛活动。 建立以项目经理 为首的质量岗位责任制 ,项目经理是工程质量的第一责任人 ,项目工程师是技术负责人 ,项目各部门负有各自的质量职能 .在质量责任制的基础上 ,签订质量保证书 ,明确岗位的质量职能、责任及权限,定期开展质量统计分析活动,掌握工程质量动态,全面控制各部分项目工程质量。 树立全员质量意识,贯彻“谁管生产、谁管质量;谁施工、谁负责质量;谁操作、谁保证质量”的原则。 实行质量“一票否决权”并采用风险工资制等经济手段来辅助工程质量岗位责任制的实施。 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 围绕质量体系,施工中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组 织分工种、分专业的 QC 小组,开展 PDCA 循环。 P 阶段: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和隐患,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和各种因素,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制定改善质量的措施,提出行动计划和预计效果。 D 阶段:根据措施和计划,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分别贯彻实施。 C 阶段:检查实施效果的发现问题。 A 阶段:对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处理。 所总结经验纳入标准、制度或规定,巩固成绩,防止类似问题再发生。 同时,将本次循环,解决一些问题质量水平就提高一步。 随着管理循环不停的运转,质量水平也就随之不断提高。 项目部对活动有显著成效的 QC 小组进行表扬 和奖励,调动广大职工参与管理、开展活动的积极性,促进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 (六)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技术交底制度:项目技术负责人向工长及职能人员进行交底,交结合具体操作部位,关键部位的质量要求,操作要点,注意事项,新技术推广项目予以落实。 工长接收交底后,应向操作班组进行交底,应交清技术要求、质量标准、安全注意事项,必要时辅以示范操作规程,组织工人进行讨论,保证施工人员按照要求施工。 施工工艺卡制度:每个分部、分荐工程施工前,由技术科编制该分项工程的施工工艺卡,发放到各施工工长。 施工工艺卡阐明施 工准备、操作工艺、质量标准、成品保护及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材料、构配件试验制度:应按照国家、部颁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和设计要求,对材料、构配件进行试验、检验,并将试验结果存入工程档案,经试验不合格的材料,检查不合格的构件配件严禁使用,对已进场的限期清理出场。 技术复核制度:是对重要项目进行复查、校核,以避免出现重大差错的一项制度。 复核的项目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工程质量检查验收制度:为保证工程质量,建立“三检”与“专检”相结合的全面质量制度。 在施工过程中,对每道工序、每个分部、分项工程均逐项检查验 收,分别对隐患工程,结构工程和交工工程进行检查和验收 .对于隐患工程、检查后,办理隐检签证手续,列入工程档案。 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分项工程要认真进行处理,未经检查合格者不能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技术档案制度:从施工准备开始到交工为止,应加强技术资料的取证、记录、收集和整理工作,各项技术资料要如实反映情况,经有关人审定后严加管理,不得遗失损坏,保证在交工前存有完整的技术资料。 (七)加强材料管理 建立材料、设备的采购、运输、交接检查验收制度,把住质量关口。 对于质量低劣和不合格产品不准收库或运往施工现场,班组有权拒绝使用。 建立工、料消耗台账,实行“专人保管,限额领料,当日记载,按月结算”的制度。 (八)加强工种间的配合与衔接 由于各工种交叉配合,所以必须保证其之间的协调性,才有可能把问题、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工程质量,具体措施有: 技术协调: 图纸的会审应将各专业的交叉与协调工作列为重点。 进一步找出设计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再从图纸上解决问题。 而技术交底是让施工队、班组充分理解设计意图,了解施工的各个环节,从而减少交叉协调问题。 管理协调; 协调工作不仅要 从技术下功夫,更要建立一整套健全的管理制度,通过管理以减少施工中各专业的配合问题。 建立以甲方、监理为主的统 — 领导,由专人统一指挥,解决各施工单位的协调工作,作为甲方管理人员、监理人员,首先要全面了解、掌握各专业的工序,设计的要求。 这样才有可能统筹各专业施工队伍,保证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有序到位。 建立问题责任制度。 建立由管理层到班组逐级的责任制度。 建立奖罚制度,在责任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奖惩制度,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 心和积极性。 建立严格的隐蔽验收与中间验收制度。 隐蔽验收中间验收是做好协 调。 管理工作是关键。 此时的工作已从图纸阶段进入实物阶段,各专业 之间的问题也更加形象与直观,问题更容易发现,同时也最容易解决和补救。 通过各部门的认真检查,可以把问题减少到最小。 组织协调: 建立专门的协调会议制度、施工中甲方、监理人员应定期组织举行协 调会议,解决施工中的协调问题。 对比较复杂的部位,在施工前应组织专门的协调会,使各专业队进一步明确施工顺序和责任。 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无论是会签、会审还是隐蔽验收,所有制定的制度决不能是一个形式,而应是实实在在,或者说所有的技术管理人员,对 自己的工作、签名应承担相关的责任。 这些只有在统一的领导基础下,并设立相关奖罚措施,才有可能一级一级落到实处。 提高专业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的业务水平、综合素质: 产品质量的好坏与从业人员的水平素质密不可分。 在做好管理的同时,此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新技术产品的了解掌握。 培养施工人员的敬业精神与细致的工作作风、施工中不遗琐碎,不留后患。 做好各工种间配合协调工作 在现浇混凝土的过程中,放线工、钢筋工、木工各负其责,在施工过 程中实施跟踪管理,发现异常随时处理。 另外,针对混凝土浇筑时可能发生的偏移或碰撞钢筋的现象采取辅助奖罚措施。 (九)做好成品保护工作 施工前,工长应教育施工人员保护好成品,认真按照成品保护技术、组织措施要求(含在技术交底中)执行。 施工后,工长应认真检查成品是否已经损失,已损坏的,查明原因,对当事人处以一定的经济处罚。 (十)做好质量意识教育工作 要使全体职工认识到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对国家、企业和个人的意义,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 让工人熟练掌握本职工作的“应知应会”技术和操作规范等,技术和管理人员要 熟悉设计图纸,施工验收规范、质量评定标准、原材料、构配件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按照设计要求精心组织施工。 专职质量检验人员能正确掌握检验和计量测试方法,使全职工具有保证质量的技术业务知识和能力,使每个职工都能认识到“质量就在我手中”。 (十一)技术保证措施 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及主要施工技术人员参加图纸会审,接受设计部门的设计交底,了解设计人意图和业主需要,掌握工程结构特点和采用的新材料、新工艺。 根据工程的平面特点,结合施工条件,绘制施工平面布置图,并组织有关部门准备实施。 根据招标文件的规定及工程的 结构特点,并结合本单位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及机械设备,周围材料等条件,按保证质量,方便施工进行统筹安排,确定施工方案,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十二)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材料及设备的采购 对进场材料、构配件、设备严格按要求检查,材料要按规定取样复验,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不合格材料严禁进场,对进场后发现的不合格材料,要坚决清除出场,并追究责任。 施工班组选择 选择有经验、有技术、敢于吃苦攻坚的施工班组作为一线施工队伍,及时对他们进行技术和安全交底,并组织足够的后备施工力量。 特殊工种人员一律实行持证上岗。 加强施工中工程精品的质量预控,从“三工序”、“三检查”入手,把好“三关”,坚持“三个不准”,做到“五个一样”,使施工全过程处于受控状态,对于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施工内容,不予验收。 严格技术要复核,隐蔽工程验收制度 技术复核人,要有明确复核内容、部位、复核人员及复核方法,并认真填写《分部分项工程技术复核记录》和隐蔽工程验收记录一起,作为档案资料保存,隐蔽工程未经业主、监理等有关人员签字认可,不准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十三)工程质量的检验与评定 各施工班组应及时、准确、应实地进行预检、隐检、观测 和试验工作,以 QC 小组为核心,作好班组质量检验及工程使用功能的测试。 企业每月对工程进行一次质量综合考评,项目部每月四次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施工员各班组长每日都要进行现场质量检查,以杜绝质量隐患发生。 资料员负责工作资料的收集、归档和保管,实事求是的进行资料整理。 积极配合甲方、监理单位、质检部门做好工程质量的评定。 (十四) 测量控制 工程开工前必须编制施工测量控制方案,并报业主、监理工程师审批。 对业主提供的测量控制坐标点、高程点要做好交接、复核工作;严格按测量方案测设现场施工控制网、 进行定位放线,并在监理工程师的指导下同相邻合同标段的定位放线闭合、接顺。 施工测量控制桩点采用 300 毫米 300 毫米 700 毫米( h)现浇砼标桩,桩顶埋设 100 毫米 100 毫米 5 毫米钢标板(上刻“十”字标记,并涂红漆标识),其旁边埋设φ 15 钢筋头作为施工水准点。 标桩周围埋设木桩( 4 根, h> 1 米)围栏并挂标识牌加以保护,在施工过程中,严禁破坏测量控制标桩;如果不可避免需拆毁,要先报项目部同意后方可处理。 在施工阶段,项目部技术负责人或工程技术组组长应组织测量人员每隔三个月至少对施工测量控制桩点进 行一次复核;督促测量人员严格按作业要求对道路等工程的中心、标高进行跟踪控制、复核,分阶段与相邻合同标段施工单位的测量人员碰头,以保证测量成果保护上道工序的成果。 三、关键部位质量控制 ( 1)测量控制的目的: 为了施工过程中有效、准确地控制建筑物的轴线、标高、垂直度情况,确保建筑物的垂直度、标高、几何尺寸符合规范规定和设计要求。 ( 2)测量控制的要求: 1)测量过程中提供的各项数据必须真实准确。 2)测量的全过程必须如实记录各项数据。 3)测量误差必须控制在以下范围内: 标高: 层高 :177。 3mm; 全高:177。 15mm 垂直度: 层高:177。 3mm; 全高:177。 15mm ( 3)标高施测中的注意事项: 1)施测标高时,应尽量做到前后视等长,以减少误差。 2)所用钢尺必须经过检定,量高差时,尺身应铅直并用标准拉力。 3)后视点和校核点的误差值应控制在 2mm 以内,并进行平差取中数。 各抄平点的最大误差不大于 3mm。 4)当高差超过一整钢尺时,应精确测定出第二条起始标高引测线,作为向上引测的依据,防止误差积累。 ( 4)轴线测设中的注意事项: 1)各主控轴线点 或各主控轴线或借线点的两对应点应可通视,减少后视过近和仰角过大而造成的引测误差。 2)各主控线和校核线应闭合,或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否则应重新复核,查明原因。 3)所用经伟仪等仪器要定期检验校正,架设仪器时一定要严格对中、水平,仪器投测者和定点者用对讲机联系。 4)公司设专职测量员,负责工程的测量工作,专职测量员在现场各分项工长的领导安排下进行测量工作,测量前,各分项工长必须对测量员进行技术交底,提出测量的目的和要求,使测量员弄清图纸的标高和测量,了解和弄清有关标点、墨线的意义,并对测量员的测量结果进行复核, 测量完成后,测量工要向工长说明清楚测量结果。 严格控制标高、轴线。 开挖基坑应注意不得超过基底标高。 如个别地方超挖时,其处理方法应取得设计单位的同意,不得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