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产品 ” 提高企业 “产品 ”的技术含量,通过两个 “产品 ”的互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花都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示范园可持续发展。 通过三年建设,新增 3 个生产性实训室,使实训室达 30 个,新建生产车间 3个,建立 12 个教师工作室,建成能满足 2020 名学生学习、生活需要的园区,使之成为花都区中小企业员工培训中心,建成 “厂校一体 ”的国家校企合作示范基地。 ( 3) “双师型 ”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项目 :以建立新教师准入制度为促 进,保证新进教师有 2 年以上与专业岗位群相对接的企业工作经历;以明确教师联系企业的职责、制订教师服务企业的激励办法、完善教师绩效考核管理办法为突破,将教师服务企业工作量按 30%计入教师教学工作量,形成教师密切联系企业、服务企业的良性机制;以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和深入教师工作室开展技术创新为抓手,落实专任教师挂职顶岗实习制度,全面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引导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教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并对不适应教师岗位的进行转岗。 3 年内,专业教师数量达 300 人,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比例达到 90%。 依托校企共建的 4 个合作学院及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平台,建立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 “互派共育 ”的长效机制,增加对企业和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专家的吸引力,在广州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内建立一支数量达 300 人的兼职教师队伍、一个 1000人左右的兼职教师库和一支 30 人左右、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评价队伍,逐步提升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的学时比例,到 2020 年提升至 50%。 完善专业带头人培养及选拔管理办法,依托紧密合作企业,引进 26 名行业企业有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增强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的力度,各专业形成校企共同组成 的双带头人结构。 ( 4)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 :坚持 “三个面向 ”,建设 “三个中心 ”,搭建 “三个平台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为行业企业、街道和农村社区等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大力提升学院社会服务能力。 一是坚持面向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急需的轨道交通专门人才;面向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确定专业发展方向;面向邻近轨道交通人才紧缺区域,加大人才培养规模。 发挥学院是广东省唯一的轨道交通专门院校的优势,以建设 4 个轨道交通特色鲜明的重点专业为龙头,以轨道交通产业链为服务方向建设 4个专业群。 在为广东 省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培养人才的同时,根据海南、湖南等邻近地区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需求,与泛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高职院校形成专业互补,扩大跨省招生规模,更好地服务轨道交通发展大局,提升学院培养轨道交通专门人才的服务能力。 二是建设华南地区轨道交通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中心、广州地区中小型企业技术服务中心、广东省轨道交通职教资源共享中心,积极为区域内行业企业提供多种形式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应用等技术服务 100 项,三年技术服务收入 800 万元以上。 开展多样化的继续教育,三年完成培训 4万人次,成为华南地区轨道 交通业和广州地区中小企业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重要的培养培训中心。 三是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对口支援平台、国际交流平台,继续深化以铁路春运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工程,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类志愿服务 万人次以上,开辟 16 个志愿服务新基地,构建志愿服务平台。 在深化粤西 3所高职院校的对口支援工作的基础上,新增海南、新疆地区 2 所高职院校开展对口交流与合作,搭建对口支援平台,派出交流支援教师 100 人次以上,为对口支援学校培训教师 264 人,指导科研课题或精品课 44 项(门)以上,联合培养学生 610 人;扩大省外招生规模,跨 省招生比例不低于 30%,其中西部地区招生不低于 12%,将学院骨干校建设成果辐射全国。 与 2 所国外职业学院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国际交流平台,招收 60 名以上境外人员来学院学习或进修,选拔 30 名优秀教师与管理干部出国进修或培训,提高学院人才培养及办学水平。 (三)建设环境良好 1.广东省、广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广东省委、省政府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实施战略。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202020 年 )》明确指出 “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建设集约化职业教育培训基地,面向更大区域配置职业 技术教育资源,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 ”学院发展已纳入广州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广州地区教育发展规划,得到广州市政府的高度关注。 一是办学经费足额到位: 20202020 年,广州市政府除每年保证生均 万的经费投入外,专项投入累计达 亿元,办学条件改善快,轨道交通类、先进制造类实训设施达到全国同类院校先进水平。 二是有力推进学院新校区建设:广州市委、市政府下文明确学院易地建设新校区。 广东省常务副省长朱小丹,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等领导高度关注并批示支持学院建设新校区,省教育厅 已确定学院入驻广东省现代职教基地建设新校区。 三是政策支持与经费保障学院争创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市财政承诺投入 6900 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学院建设国家骨干院校,并在生均拨款、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给予资金、政策方面的倾斜与扶持。 2.行业背景根基深厚 学院原隶属于广铁集团,具有 30 多年校企合作举办职业教育的历史,初步形成了学院发展与轨道交通建设同步,办学与轨道交通企业深度融合,人才培养与轨道交通行业一体,就业与轨道交通类职业岗位群紧密相联的校企合作格局,校企合作办学经验丰富,依托行业企业合作育人得天独厚。 2020 年 8 月移交转制以来,学院坚持 “分家 ”不 “分离 ”,继续坚持服务轨道交通产业链的方向不动摇,坚持校企合作、开放办学的道路不动摇,不断整合与拓展行业资源、企业资源、校友资源,并于 2020 年着手牵头筹建广州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和广州轨道交通教育培训中心,签约加盟企业达 90 余家,初步搭建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平台,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初见成效、前景广阔。 近三年年均为铁路、轨道交通等行业企业开展岗位培训、技能鉴定等超 10000 人次。 3.校企合作优势明显 学院坚持实行全方位、深层次、紧密型校企合作,走轨道交通特色产学研结合发展之 路,把教学、生产、科研扭成一股绳,打造了一个富有特色的、较为成熟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校企联动平台。 学院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共谋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 4 个方面: ( 1)联企发展,合作办学有成效。 广铁集团投入 4000 万支持学院建设;学院与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捐赠价值 78 万元 DA8 型电气化轨道作业车)、广州火车站等合作共建中央财政支持高职教育实训基地 2个,与广州机务段在学院广北校区共建机车司机等 10 个生产性实训基地;政校企联动在花都经济技术开发区与粤宝丽工业园合作共建工学结合基地,初步探索校中建厂,厂中建校,政校企紧密结合的办学体制机制。 国内著名职教专家、兄弟院校和省、市教育主管部门领导考察认为:花都工学结合基地建设,是对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一个很好的、全面的、系统的、创造性实践,学院已经做的和想要做的,都体现了目标明确,定位准确,方向正确。 目前,在广州萝岗区政府、花都中小企业局等政府部门主导下的校企合作办学框架已初步形成,政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初见端倪。 ( 2)携手企业,订单育人高绩效。 与广铁集 团、广州地铁、广东铁路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省铁投)等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组建了广铁集团、广州地铁、深圳地铁、香港地铁、省铁投、海南粤海铁路、远成物流、东方标准信息有限公司等 8个企业冠名订单班,形成依订单招生、按需求培养,以 “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 ”为特征的订单培养模式。 近三年培养订单学生 3270人,占毕业生总数的 %。 订单毕业生中, 90%成为铁路机车司机、动车组司机和机车检修等轨道交通技术骨干,部分学生成为车间主任等中层技术干部和管理干部,培养出广州地铁首席司机龙威、广铁集 团第一位 “和谐号 ”高速动车组司机陈炳根、毕业一年即晋升为港铁轨道交通(深圳)公司站务主任的许曼玲等一批优秀毕业生。 学院现已成为珠三角地区、港澳高速铁路、城际轨道、城市地铁等行业企业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定点培养单位。 ( 3)搭建平台,全程合作助就业。 初步建立了用人单位定期回访、毕业生跟踪调查、实习实训企业评价等制度,组成了一支主要由用人单位与专职教师组成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与合作企业初步建立了用人单位就业信息查询库,搭建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等,校企全方位合作共促学生高质量就业。 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达 %、 %、 %,总体就业率分别达 %、 %和 %,相继名列全省同类院校第七、第四、第十。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气化铁道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等轨道交通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达 90%以上。 ( 4)管理改革,机制保证促双赢。 学院打破常规,成立以教师个人命名和负责,集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技术研发及大赛培育于一体的 “教师工作室 ”,将教师联系企业与工作职责、服务企业与个人业绩,成果转化与个人收入相结合,政策导向教师主动服务企业开展技术研发,以小发明、小创造为抓手促进校 企合作。 以 “张茂贵 ”工作室为主体的团队,成立不到半年就为中小企业研发产品 5 项,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 20 多项,校企双方实现了互利共赢。 学院积极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机制,增强办学活力,实现与行业企业相互促进、互惠双赢,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四)建设基础雄厚 1.办学条件日益改善 学院不断探索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 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筹建 “广州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 ”,目前已有广铁集团等 92 家行业企业签署加盟意向书;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校企联动在 广州花都区新华工业区粤宝丽工业园共建占地 96 亩的工学结合基地;在执信南校区与企业共建鸣虹酒店;在广北校区建立 “厂中校 ”;建立教师工作室,推进实训室管理模式改革;建立兼职教师奖励基金等,吸引企业能工巧匠进校任教。 学院处处显现出强烈的发展愿望、强劲的发展潜力和浓厚的创新意识。 学院加大投入,挖潜办学,改造教室、实训室等场所,新建学生宿舍和食堂。 并积极联合企业借力发展,先后合作共建朝阳工业区、花都粤宝丽工业园区等实践教学基地。 校园占地现有 亩,教学行政用房 ;教学仪器设备值达 万元;纸质图书 439651 册;校内实践基地 16 个(包含实训室 95 个),生产性实训室 10 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96 个。 其中,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 2 个,省高职教育实训基地 1 个,市示范实训基地 4 个。 现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达 7060人,比 2020 年增长了 4 倍多。 2.专业紧贴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及时调整专业结构。 五年来,新设铁道机车车辆、电气化铁道技术、物流管理等 13 个专业,撤并法律事务等专业。 现有 28 个专业中,对接轨道交通产业链的工科类专业 21 个,占专业总数的 75%;构建 了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气化铁道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数控技术(大功率机车制造方向)等 6个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 6 大专业群,初步形成了对接轨道交通产业链的专业体系。 以花都工学结合基地为试点,探索 “产教一体、寓学于工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与广铁集团、广州地铁、省铁投等 8 个企业合作组建企业冠名订单班,共组专业指导委员会、共订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开发课程、共编教材、共同参与考核,校企合作共育人的机制基本形成。 3.师资建设有成效 学院实施 “人才强校 ”战略,修订完善分配、管理与激励政策,实施 “三定一聘 ”和绩效津贴改革,制定 “专业带头人 ”、 “骨干教师选拔 ”、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 ”、 “教学名师评选 ”、 “双师素质教师认定 ”、 “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培训 ”、 “兼职教师管理与提高薪酬 ”等制度,搭建 “校企融合,专兼协作,动态优化 ”的教学团队建设平台。 现有教师 560 人,专任教师 320 人,兼职教师 165 人。 专业教师中, “双师 ”素质教师 173 人,占总数的 70%,具有职业资格证书的 169 人,占总数的 %。 建有市级以上创新学术团队 2 个、优秀教学团队 1 个,市级以上优秀教师 22 名, 60 名教师受聘企业、行业或上级部门成为技 能鉴定专家,初步形成一支专兼结合,校企共育共用的 “双师型 ”专业教师队伍。 4.内涵建设有突破 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课程改革为着力点,以成果质量为关键,以绩效考核为抓手,大力推进教育教学研究和技术研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获得国家教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