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个人结题报告内容摘要:

据 学生问题的集中指向,经过反复讨论、协商,帮助学生提升主题,明确研究方向。 指导策略一: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想研究的欲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 “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 发现问题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源头。 以指导学生开展《走进 爽爽的贵阳 》综合实践活动为例: 先 请同学们谈谈最近的事情,当 **同学谈到自己与家人一起在 贵阳甲秀楼 拍照留影时,其他同学也七嘴八舌地说起了自己在 贵阳周边 游玩的场面。 一些 同学 指出 , 贵阳市 也有很多不文明的现象, 乱扔垃圾、乱摆摊设点 „„ 还有很多同学也纷纷举手,说着自 己在 贵阳 高兴的事和不文明的事。 这时班上有两三名同学就冲着老师说:“李 老师, 贵阳 风景好,又好玩,什么时候也带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啊。 ” 于是,抓住这个契机, 我 让大家一起讨论,最后,同学们就一起确定了这次主题综合实践活动 “ 走进 爽爽的贵阳”。 指导策略二: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搜集调查到的材料,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将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教师可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从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筛选、比较、分析,发现并提出问题,确定研究方向。 在第一环节中,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但是,并非每一个问题都可作为综合实践活 动的主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此环节中将问题转化为研究的课题。 一方面,教师可通过教学生学会将问题归类的方式,确定哪些问题可转化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分析主题的价值,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确定最有价值的主题。 指导策略三:指导学生归纳、整理,确定活动主题 指导学生获取主题,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主题的可研究性,不能让主题超出学生的理解水平,或者所研究的主题对学生的发展意义不大;主题的可持续性,主题应该具有多次研究的价值;主题应该具有问题性、时代性、通俗性 ,简洁明了。 在学生初步选择或自主提出活 动主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活动课题进行论证,以便确定可行的活动课题。 主题分解型 综合实践活动的大主题确定后,研究的大方向明确了。 但活动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因此,主题还需要被具体地细化为一个个可操作的小课题。 这样的活动才能落实,才能顺利地开展。 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不可忽视的,但教师绝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应要兼顾学生的兴趣和意愿。 下面以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 神秘的人体器官 》为例阐述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分解的指导策略。 指导策略一:指导学生大范围感知主题,自主提出研究问题。 首先 教师在活动主题分解前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资料等方式在大主题范围内熟悉主题的背景和内容,然后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 如学生在通过网络等途径熟悉活动主题的背景和内容后提出了下列研究问题: ( 1) 人体有哪些器官。 ( 2) 各个器官有什么功能。 ( 3) 这些器官是怎么进化的。 ( 4) 人类的器官和动物的器官区别。 ( 5) 人类器官和生活习惯有什么联系。 „„ 指导策略二:引导学生筛选、整合研究问题。 孩子提出的研究问题可能是相近的、相似的、相包含的,甚至没有价值的、不可行的。 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自己提 出的研究问题进行筛选和整合。 什么样的研究问题有价值。 首先,研究内容及时反映学生生活,直接产生于学生现实生活中,学生能自主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比较有价值。 其次,研究成果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生活,引起学生生活方式的变革的问题比较有价值。 第三,研究过程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问题比较有价值。 指导策略三:引导学生将研究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学生提出的研究问题经过初步的筛选和整合之后,缩小或扩大了研究范围,失去或扩充了部分研究内容。 因此,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 “ 问题转化 ” 调整课题的研究范围。 什么样的课题适合学生 研究呢。 首先,课题的范围不宜太大。 其次,课题的活动方式要多样。 第三,学生活动的范围不宜太大。 学生活动的范围一般控制在以学校为中心、学校到家的距离为半径的范围之内。 以下是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神秘的人体器官 》的研究问题,通过转化后得到的小课题: ( 1) 关于神奇的指纹研究 ; ( 2)探究 隐藏的内脏世界 ; ( 3) 人体进化的研究 ; ( 4)调查: 人类器官与动物器官的差别 ; ( 5) 血脉功能知多少 ; 俗话说 “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 主题分解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的开端,是活动成功实施的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提出问题 、筛选和整合问题、转化问题等活动,切不可包办。 活动策划型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计划,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同样如此。 确定了活动主题后,为了使我们的研究有条不紊的进行,就需要分小组制定和设计活动方案进行活动策划。 在活动策划阶段,教师的指导应重点围绕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指导策略一: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方案 一般来说,活动方案的构成大致有以下几部分:活动的主题或课题是什么;研究的内容有哪些;研究的具体目的是什么;研究的方法(或方式)是什么;活动的具体过程怎样安排(活动计划);小组成员的具体任务或分工;活动成果的 展现形式;活动应注意的问题(可能出现的困难)。 当然,每个课题的研究方案可以视情况而灵活制定。 这一阶段的活动策划主要是小组之内进行讨论。 在此期间,学生要进行小组分工,完成活动计划。 教师可在各小组之间巡回指导。 为了帮助学生将活动计划做得较规范,在起始阶段,教师可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 如,提供撰写活动计划的表格。 指导策略二:引导学生将本组方案计划在全班汇报交流 在此环节中,学生小组派出学习小组长,将本组活动策划在全班汇报,与其他同学交流。 学生分组汇报本组的活动策划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每组的活动计划进行讨论。 论 证方案的可行性,帮助完善活动计划。 指导策略三:帮助学生分析活动方案的可行性,引导学生优化活动方案。 此环节在学生小组之间进行。 主要让学生在与人交流的基础上,学习其他小组的方法,反思自己计划的不足,进一步完善计划。 学生设计的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不会一帆风顺,有时会碰到一些情况,使方案不能继续实施,这就需要学生对自己的方案作出修改或调整,以达到方案的优化。 教师如何帮助学生优化方案,是这一环节中所要研究的问题。 理想状态中学生对方案的设计应体现出他们的创新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