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扩界地质报告内容摘要:
砂岩为灰、灰白色厚层状中、粗粒石英长石砂岩,硅质胶结致密坚硬,局部夹泥岩条带,层位稳定,厚 ~ ,平均厚 ,是区域性良好标志层。 其上为一套浅灰~灰黑色铝土质泥岩、炭质泥岩、砂质泥岩、泥岩及细砂岩组 成的碎屑岩段。 含 1 11 下、 12 号煤层。 本段为三角洲前缘到泻湖相沉积,水动力条件较弱,分流间湾边缘带咸水泥炭沼泽发育,沉积了上述煤层,其中 10 号煤层为稳定可采煤层, 11 号煤层为稳定大部分可采煤层。 (2)中段 (C3t2) 由 K2 灰岩底至 K4 灰岩项,厚度一般 ~ ,平均。 主要由 3 层深 .灰色石灰岩及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及薄层砂岩组成,含 7 号煤层。 K2 灰岩厚度 ~ ,平均。 为深灰色厚层含 3~ 4层燧石牛物碎屑灰岩,燧石单层厚 5~ 20cm,下部夹薄 层灰色的泥岩。 K3 灰岩厚度 ~ 平均。 为灰褐色块状含燧石生物碎屑灰岩。 K4 灰岩厚度 5~ ,平均。 为青色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燧石呈条带状及结核状分布,顶部含泥质。 本段海水动荡频繁,有三次大规模的海侵,其沉积环境为碳酸盐 岩台地,局部为三角洲前缘砂坝沉积环境,形成了上述三层石灰岩以及间夹的碎屑岩,覆水条件较好,泥炭沼泽较为发育,形成了 7号煤层,均为不可采煤层。 本段产动物化石。 23 (3)上段 (C3t3) 由 K4 灰岩顶至 K7 砂岩底,厚度一般 ~ ,平均,主要由灰、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灰白色砂岩组成,含 6 号煤层。 其中 4号为局部可采煤层,其余煤层均不可采。 本段为三角洲前缘分流间湾以泥质岩为主的沉积,泥炭沼泽较为稳定发育,形成了 6 号煤层,局部有海水侵入,形成了局部泻湖沉积物,含物化石。 山西组( P1s) 井田内次要含煤地层,厚度 ~ ,平均。 岩性主要为灰色~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沉积,夹有中细粒砂岩及煤层。 底部 K7 砂岩为灰白色中粒砂岩,厚 ~ ,平均厚 ;成分以石英为主,含云母、岩屑,底部较粗,常含硅质、泥质砾石。 本组为海陆交互相三角洲平原沉积。 由于分流河道作用形成了K7 砂体,之后泥炭沼泽发育,沉积了 2 号煤层,( 1, 3号煤层在本井田内不发育), 2号煤层为稳定全井田可采煤层。 构造 根据钻孔和井下巷道揭露资料结合地表露头地层倾角变化情况,整合井田内共发育有 5条宽缓褶曲和 2 条正断层和两个陷落柱,并地层倾角一般为 2~ 8176。 左右,比较平缓。 现将主要构造形迹分述如下: F1 正断层 :位于井田南部,井田西部断层走向南东~北西 ,倾向北东,倾角 75176。 ,断距 30~ 70m。 F2 正断层: 位于井田东北部,断层走向东~西,倾向北西,倾角 67176。 ,断距 1030m。 井田内长约 1100m。 S1 向斜:位于井田西部纵穿井田,轴向为 Nl5176。 W,两翼基本对称,地层倾角 4~ 5176。 左右。 24 S2 背斜:位于井田中部,轴向 N25176。 W,斜穿井田,两翼基本对称,地层倾角 4~ 5176。 左右。 S3 向斜:位于井田中部,轴向 N815176。 W,斜穿井田,两翼基本对称,地层倾角 3~ 4176。 左右。 S4 背斜:位于井田东部,轴向 N45176。 W,斜穿井田东部,地层倾角东北翼 4~ 5176。 左右,西南翼 34176。 左右。 S5 向斜:位于井田北部,轴向 N12176。 W。 斜穿井田北部,地层倾角东北翼 4176。 左右,西南翼 8176。 左右。 X1 陷落柱:位于 X2 南部,呈椭圆形,长轴 64m,短轴 47m。 X2 陷落柱:位于原金阳煤业 2020 年采空区东南角附近,煤矿在 10 号煤层巷道开拓时发现,陷落柱呈椭圆形, 10 号煤层的陷落柱尺寸为:长轴 61m,短轴 46m,10 号煤层被破坏陷落,陷落柱内为砂岩、灰岩,泥岩碎块,并见黄泥及煤屑,富水性及导水性差。 井田构造一览表 表 211 序号 构造名称 构造所在位置 构造符号及形迹特 征 1 正断层 井田南部 F1 ∠ 75176。 ,H=30~ 70m,走向 SENW,倾向 NE,横穿全井田。 2 正断层 井田东北部 F2 ∠ 67176。 ,H=10~ 30m,走向 EW,倾向 NW,井田内长约 1100m。 3 向斜 井田西部 S1 轴向为 N15176。 W,两翼基本对称,地层倾角 45176。 左右,纵穿井田。 4 背斜 井田中部 S2 轴向为 N25176。 W,两翼基本对称,地层倾角 45176。 左右,斜穿井田。 5 向斜 井田中部 S3 轴向为 N815176。 W,两翼基本对称,地层倾角34176。 左右,斜穿井田。 6 背斜 井田东部 S4 轴向为 N45176。 W, 地层倾角东北翼 45176。 左右 ,西南翼 34176。 左右,斜穿井田东部。 7 向斜 井田北部 S5 轴向为 N12176。 W, 地层倾角东北翼 4176。 左右 ,西南翼 8176。 左右,斜穿井田北部。 8 陷落柱 X2 陷落柱南面 X1 椭圆形 ,长轴 64m,短轴 47m。 9 陷落柱 金阳煤业 2020年采空区东南角附近 X2 椭圆形 ,长轴 61m,短轴 46m。 综上所述,本井田构造简单。 25 井田内未见岩浆岩侵入。 (见井田构造纲要图) 质 井田内含煤地层主要为太原组和山西组,煤层发育比较齐全。 但不同的聚煤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岩性组合、岩相特征,含煤性也存在有较大的差异性。 太原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含海相灰岩 3 层,含煤 9层,编号自上而下为 l0,1 11 下 1 2 号煤层,( 8 号煤层在本井田内不发育)其中 10 号煤层为井田内稳定发育的全部可采煤层, 11 号煤层为井田内发育稳定的大部可采煤层, 4号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其余为不可采煤层,地层平均总厚 ,煤层平均总厚 ,含煤系数 %,可采煤层平均总厚 ,可采含煤系数 %,下部含煤性较好,上部含煤性稍差,整个含煤地层含煤性中等。 山西组为陆相含煤地层,含煤层 1层,为 2号煤层, 2 号煤层为井田赋煤区内的稳定可采煤层,( 1, 3 号煤层在本井田内不发育)地层平均总厚 ,煤层平均厚 ,含煤系数 %。 井田内太原组、山西组含煤地层平均总厚为 ,煤层平均总厚为 ,含煤系数为 %,可采煤层平均总厚为 ,可采含煤系数为 %。 井田内稳定可采煤层为山西组 的 2号煤层和太原组的 10煤层,11 号煤层为较稳定的大部可采煤层,已采的山西组 4号煤层在本井田内为较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 分述如下: 26 表 41 可采煤层特征一览表 地 层 煤 层 号 煤层厚度( m) 最小 最大 平均 煤层间距 (m) 最小 最大 平均 夹矸及结构 稳定程度 可采 情况 顶底板岩性 顶板 底板 山 西 组P1s 2 0 简单 稳定 全井田 可采 泥岩 泥岩 太 原 组 C3t 4 0 简单 较稳定 局部 开采 泥岩 砂质 泥岩 泥岩 砂质 泥岩 10 01 简单 稳定 全井田 可采 泥岩 砂质 泥岩 泥岩 砂质 泥岩 11 01 简单 较稳定 大部 可采 粉细砂岩泥岩 泥岩 砂质 泥岩 (1)2 号煤层 位于山西组中部,上距 K8 砂岩 ,煤层厚 ~ ,平均 ,结构简单,不含夹矸,为井田赋煤区内稳定可采煤层。 其顶、底板均为泥岩。 (2)4 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顶部,距 K7 砂岩约 , K7砂岩常为 4 号煤层直接顶板。 4 号煤上距 2号煤层 ~ ,平均 ,煤层厚度 0~ ,平均 ,结构简单,不含夹矸,为井田内较稳定局部可采煤层。 (3)10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下段中部,上距 4 号煤层在 ~ ,平均,煤层厚度 ~ ,平均 ,结构简单,为全井田内稳定可采煤 层,其顶、底板均为泥岩、砂质泥岩。 (4)11号煤层 27 位于太原组下段中部,上距 10号煤层 ~ ,平均 ,煤层厚度为 ~ ,平均 ,结构简单,为井田内较稳定大部可采煤层,其顶板为粉细砂岩和泥岩,底板为泥岩和砂质泥岩。 另外 6 号煤层虽有 5个钻孔见煤,但均为不可采的薄煤层。 9 号煤层由于在井田内有 CH CH ZK0 ZK02 孔可采,在井田内钻孔数量较少,故未进行资源储量估算。 煤层对比 煤层对比主要采用标志层、层间距法、煤层自身特征法等,各方法相互参照、结合鉴别。 (见各煤层等厚线图 ) (一 )标志层 视标志层层位及其在煤层对比中的作用选择如下: K8砂岩 位于下石盒子组底部,为下石盒子组与山西组分界之标志, K8之下即进煤系,该标志层岩性为灰白色、灰黄色,中厚层状,中粒结构,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少量白云母及暗色矿物,层理发育局部夹砂质泥岩,厚 ,平均。 K7砂岩 位于山西组底部,是山西组与太原组之分界标志,厚 ,平均 , K7 中粒砂岩灰白色,厚层状成分含少量暗色矿物,泥质胶结,具有错 交层理,常见铁质氧化圈,可借助其与 4 号煤层的组合加以判断, 4号煤层为太原组顶部唯一可采煤层,其上下煤层大都不可采, K7为其顶板,有时可发育一层砂质泥岩、泥岩直接顶,厚度不大。 二者相互参照,可加以区别。 K8K7间发育有 1 上 、 2 号煤层, 1 上 、 1 号煤成层不厚,均为不可采煤层, 2 号煤层为稳定可采。 28 K4石灰岩 厚 ,平均 ,为青灰色,厚层状,致密坚硬,含泥质条带及燧石结核,层位稳定,厚度变化不大,岩性特征明显,易于识别。 K7K4间发育有 6 上 、 6 号煤层, 6 上 、 6 号 煤成层不厚,均为不可采煤层, 4号煤层为较稳定局部可采煤层。 K3石灰岩 厚 ,平均 ,为灰褐色,块状,致密坚硬,含泥质成分,顶部和中部含燧石条带及结核并含少量氧化铁等特征。 K3之下发育 7 下 号两煤层,成层不厚,均为不可采煤层。 K2石灰岩 厚 ,平均 ,为灰色厚层状,致密坚硬性脆,含燧石条带及燧石结核,中间有 米的钙质泥岩,区内普遍发育,岩性特征明显,易于识别。 K2之下发育 11 及 12 号煤层, 9 号煤层局部可采, 10 号煤 层稳定可采煤层, 11 号煤层较稳定大部可采煤层, 12 号煤层成层不厚为不可采。 (二 )层间距法 井田含煤地层厚度、煤层和标志层间距变化不大,太原组尤为稳定,采用层间距法与标志层法相结合进行对比,在本井田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物理性质 各煤层的物理性质及煤岩组份基本相同,皆为黑色,条痕棕黑色, 29 沥青及玻璃光泽,硬度一般为 2~ 3,有一定的韧性,内生裂隙发育,断口参差状、贝壳状,性脆易碎,详见如下: 2 号煤层:黑色,玻璃光泽,以亮煤、镜煤为主,光亮型,贝壳状断口,块状结构, 俗称“明四尺”。 4 号煤层:黑色,半光亮型,以亮煤及暗煤为主,内生裂隙发育,易碎,俗称“灰四尺”。 9 号煤层:黑色,半光亮型,薄层状,以亮煤和暗煤为主,色泽暗淡,内生裂隙较发育,性脆易碎,俗称“毛四尺”。 10 号煤层:黑色,油脂光泽,层状构造,半光亮型,以亮煤和暗煤为主,属半暗煤。 11 号煤层:黑色,薄层状,玻璃及沥青光泽,以亮煤、暗煤为主,为半暗煤。 据邻区煤岩鉴定成果,显微煤岩组分在有机组分中 4 号煤以镜 .质组为主, %~ %,其次为丝质组, %~ %,稳定组很少, %~ %。 l0 号煤以丝质组为主。 镜质组主要是均质镜质体。 和基质镜质体,有少量胶质镜质体;丝质组以氧化丝质体为主。 在无机组分中,矿物质含量小于 5%,多为粘土类矿物,太原组煤层有硫化铁类矿物。 、工艺性能 ( 1) 2煤层: 原煤分析水 (Mad)~%,平均 %,浮煤 ~%,平均 %;灰分 (Ad)~%,平均 %;浮煤 ~%,平均 %;挥发分 (Vdaf)原煤 ~%,平均 %;浮煤~%,平均 %; (St, d)原煤 ~%,平均 %;浮煤 ~% , 平 均 % ; 发 热 量 (Qgr d) 原煤 30 ~,平均 ,浮煤 ~ ,平均 ;粘结指数 (GR I)浮煤 89~92,平均 91;胶质层厚度(Y)21mm,焦渣特征原煤 5~6,浮煤 7。 ⑵、 4煤层 原煤分析水 (Mad)~%,平均 %,浮煤 ~%,平均 %;灰分 (Ad)~%,平均 %;浮煤 ~%,平均 %;挥发分 (Vdaf)原煤 ~%,平均 %;浮煤~%,平均 %;全硫 (St, d)原煤为 ~%,平均%;浮煤 %;发热量 (Qgr d)原煤 ~,平均,浮煤 ~,平均 ;粘结。xx扩界地质报告
相关推荐
,线路极限长度 600m。 ,电力工程施工共计高压线总长 14615 m,低压线 25564 m,工程施工费。 (石拱桥),部分进地不便的田块设计进地桥。 ,调节地表水在区内的分配,有效利用地表客水资源,根据实地 勘测结果,在项目区内排水沟上布设节制闸。 ,为通行方便在农渠上每隔 40m 建一座农渠进地涵。 ,水工建筑物工程共需修建田间道过支沟拱桥 34座,生产路过支沟拱桥 43 座
制是: 6 当( 1)电路经过单片机计数打满 5 次振铃的时候 端口的电位从低电平变为高电平,从而使 R10 的电阻接到电话线路中。 由于电话信号的电压经过整流桥电路后,电压已经降低到 8V 左右,在经过三极管后降压到 7V左右。 所以选用 330V 的电阻,就能满足电路摘机的状态。 该电路中的 R7,R8 实现三极管的偏压的作用是的在高电平的时候, Q2 三极管能够正常工作。 该电路中的 C7
e x e s , 4 s e c o n d g r a d e i n d e x e s , 1 4 t h i r d g r a d e i n d i c a t o r s , a n d r a n k s 2 1 4 s m a l l a n d m e d i u m s i z e d l i s t e d c o m p a n i e s i n C h i n a
除特殊要求外, 有患者通行的楼地面宜采用防滑材质铺装。 建筑设计方案 (1) 从 xx 县人民医院的实际需要和各部门使用功能特征出发,充分考虑护士护理路线,在项目建筑方案中,将重症监护室 (1CU)、手术室和住院病房相对结合起来,建筑方案借鉴复廊式和岛式护理的单元建筑模式。 (2) 模数化体系,开放式建筑布局,为医疗设施远期发展提供可能。 (3) 住院楼设计主要分为病房区、手术区
障时,脉冲探测器也会发出报警信号。 脉冲式电子围栏报警模式: 1)短路报警 当任意相临的两根合金线受外界因素被导通时,脉冲电压值变化及持续时间达到或超过规定要求时,发出报警信号。 2)断线报警 当合金线被剪断时,发出报警信号。 3)防拆报警 当脉冲围栏探测器外壳被拆开时,发出报警信号。 4)断电报警 当脉冲围栏探测器供电电源断电时,应自动切换,由备用电源供电,并发出报警信号。
口仍以亚洲市场为主,据中国医保商会资料显示:日本、中国香港、韩国和越南依然是传统中药材及饮片的主要出口市场,对这四个市场的出口额占整个中药材及饮片出口额的 %。 (二)假冒伪劣,经营乱象; 中药材市场存在的假冒伪劣、违规经营、非法加工等乱象。 农药残留量超标也一直是我国出口中药存在的诟病,也一直严重制约着我国中药出口。 因此,中药“走出去”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要 从源头出发,保证出口中药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