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ac-13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内容摘要:

,无量纲; br ——集料的毛体积相对密度,无量纲; am ——集料的烘干质量 (g); fm ——集料的表干质量 (g); wm ——集料的水 中质量 (g)。 实验结果整理 粗集料密度测定 第一组 毛体积相对密度 表观相对密度 表干相对密度 吸水率 第二组 毛体积相对密度 表观相对密度 表干相对密度 吸水率 毛体积相对密度平均值 表观相对密度平均值 表干密度相对平均值 吸水率平均值 1015 32 66 44 1 1015 26 60 38 2 29 63 41 1 510 67 20 20785 510 68 21 87 67 20 86 65 34 77 51 65 04 93 38 19 85 44 结果分析 : 经对比分析各项物理指标合乎规范要求 细集料的筛分和密度测定 测定方法和粗集料的几乎是一样,对于 以下集料的密度测定不一样。 利用吹风机将其表面水吹干。 测定密度。 测定方法和粗集料的几乎是一样,对于 以下集料的密度测定不一样。 利用吹风机将其表面水吹干。 测定密度。 第一组 第二组 水洗前干质量( g) 平均通过率( %) 水洗后干质量( g) 水洗后质量( g) 水洗时 ㎜通过率( %) 筛孔尺寸( mm) 分计筛余质量( g) 分计筛余百分比( %) 通过率( %) 分计筛余质量( g) 分计筛余百分比( %) 通过率( %) 筛底 各筛累计总质量( g) 质量损失率( %) 除去质量损失总质量( g) 密度数据如下: 组号 表观密度( g/㎝ 3) 毛体积密度( g/㎝ 3) 吸水率 平均表观密 度 平均毛体积 密度 平均吸水率 ( %) 1 2 结果分析 : 经对比分析各项物理指标合乎规范要求 矿粉筛分试验(水洗法) T03512020 ( 1) 实验目的: 测定矿粉的颗粒级配 ,以进行矿质混合料的合成级配的设计。 ( 2) 试验主要仪器:方孔筛、天平、烘箱。 ( 3) 实验步骤: 将矿粉试样放 在 105℃177。 5℃烘箱中烘干至恒重 ,冷却 后 称取 100g。 准确至 . 用水洗法出去小于 的部分,留下的部分进行筛分。 将存留在 ㎜筛上的矿粉倒回 ㎜筛上,在自来水龙头下方接一胶管,打开自来水,用胶管的水轻轻冲洗矿粉过筛, ㎜筛下部分任其流失,直至流出的水色清澈为止。 水洗过程中,可以适当用手扰动试样,加速矿粉过筛,待上层筛冲干净后,取去 ㎜筛,接着从 ㎜筛 , 但不得直接冲洗 ㎜筛。 分别将各筛上的筛余反过来 用小水流仔细冲洗入各个搪瓷盘中,待筛余沉淀后,稍稍倾斜搪瓷盘。 仔细除去清水,放入 105℃烘箱中烘干至恒重。 称取各号筛上的筛余量,准确至。 ( 4)注意事项:筛分过程中自来水水量不可太急,以免将矿粉冲出。 ( 5)筛分结果如图所示 第一组 第二组 水洗前干质量( g) 水洗后干质量( g) 平均通过率( %) 质量( g) 水洗时 ㎜通过率( %) 筛 孔尺寸( mm) 分计筛余质量( g) 分计筛余百分比( %) 通过率( %) 分计筛余质量( g) 分计筛余百分比( %) 通过率( %) 筛底 各筛累计总质量( g) 质量损失率( %) 除去质量损失总质量( g) 矿粉密度试验 T03522020 沥青混合料用矿粉质量要求 项 目 单 位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其他等级公路 试验方法 表观密度,不小于 t/m3 T 0352 含水量,不大于 % 1 1 T 0103 烘干法 粒度范围 < ㎜ < ㎜ < ㎜ % % % 100 90~100 75~100 100 90~100 70~100 T 0351 ( 1) 实验目的: 用于检验矿粉的质量,供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汁算使用。 ( 2) 实验主要仪器:李氏比重瓶、天平、烘箱等。 ( 3) 实验步骤: 先 在 105℃烘箱中烘干至恒重 (一般不少于 6h), 放入干燥器中冷却后,连同小牛角匙、漏斗一起准确称量 (m1),准确至 ,矿粉质量应不少于 200g。 向比重瓶中注入蒸馏水,至刻度 0~1mL 之间,将比重瓶放入 20℃的恒温水槽中,静放至比重瓶中的水温不再变化为止 (一般不少 2h),读取比重瓶 中水面的刻度 (V1),准确至。 将矿粉加入比重瓶中, 待比重瓶中水的液面上升至接近比重瓶的最大读数时为止,轻轻摇晃比重瓶, 让 瓶中的空气充分 排出。 再次将比重瓶放入恒温水槽中,待温度不再变化时,读取比重瓶的读数 (V2),准确至。 最后 称取牛角匙、瓷皿、漏斗及剩余矿粉的质量 (m2),准确至。 ( 4)注意事项: 整个试验过程中,比重瓶中的水温变化不得超过 1℃。 ( 5)计算公式 wffvvmm1221f ρ f—— 矿粉的密度 (g 3) γ f—— m1—— 牛角匙、瓷皿、漏斗及试验前瓷器中矿粉的干燥质量 (g) m2—— 牛角匙、瓷皿、漏斗及试验后瓷器中矿粉的干燥质量 (g) V1—— 加矿粉以前比重瓶的初读数 (mL) V2—— 加矿粉以后比重瓶的终读数 (mL) 39。 w —— 试验温度时水的密度 实验结果及处理: 试验前干燥质量( g) 试验后干燥质量( g) 初读数( ml) 加矿粉后的读数 ( ml) 矿粉密度 平均 第 1组 第 2组 偏差:两次结果的差值不超过 结论:矿粉的通过百分率在规范要求范围内,且矿粉密度也满足规范规定。 沥青性能检验 沥青的密度测定 (比重瓶法 ) 沥青与水的相对密度( 25℃ /25℃) =沥青的密度( 15℃) ⑴ 实验目的 :测定各种沥青材料的密度与相对密度。 ⑵ 实验方法 : ①用洗液、水、蒸馏水先后仔细洗涤比重瓶,然后烘干称其质量( 1m ),准确至 1mg。 将比重瓶及瓶塞放入恒温水槽中,烧杯底浸没水中的深度应不少于 100mm,烧杯口露出水面。 待烧杯中水温再次达至规定温度后并保温 30min 后,将瓶塞塞入瓶口,使多余的水由瓶塞上的毛细孔中挤出。 从水槽中烧杯和比重瓶,用布将瓶塞顶部擦拭一次,再擦干比重瓶外面的水分,称其质量( 2m ),准确至 1mg。 以 2m 1m 作为试验温度时比重瓶的水值。 ②在比重瓶中加入沥青试样,约至 2/3 高度。 取出盛有试样的比重瓶,移入干燥器中,在室温下冷却不少于 1h,连同瓶塞称其质量( 4m ),准确至 1mg。 将蒸馏水注入比重瓶,再放入烧杯中(瓶塞也放进烧杯中),然后把烧杯放回已达试验温度的恒温水槽中。 再用瓶塞塞紧,使多余的水从塞孔中溢出,保温 30min 后,取出比重瓶,擦干瓶外水分后称其质量 ( 5m ),准确至 1mg。 ⑶ 备注 :无论是倒入沥青还是在水中静置都应避免混入气泡。 倒入沥青时避免倒在比重瓶壁上。 ⑷ 计算 :试验温度下粘稠沥青试样的密度或相对密度按式 (1)及( 2)计算 412 1 5 4 *( ) ( ) wbmmm m m m   (1) 412 1 5 4( ) ( )bmmm m m m    ( 2) 式中: 4m —— 比重瓶与沥试样合计质量, g; 5m —— 比重瓶与试样和水合计质量, g; 沥青的密度测定数据如下 沥青密度试验 试验 试验 比重瓶质量 m1 (g) 瓶 +盛满水质量 瓶 +试样质量m3 (g) 瓶、试样和水的合计质量 m4 (g) 密度 (g/cm3) 相对密度 (g/cm3) 样品 温度 m2 (g) ( ℃ ) 单值 平均 单值 平均 1 25 2 25 沥青的三大指标测定 1)沥青针入度试验 针入度:沥青的针入度是指在规定温度和时间内,附加一定质量的标准针垂直贯入沥青试样的深度,以 表示。 ⑴ 实验目的 :测定沥青的针入度,以评价粘稠石油沥青的粘滞性 ⑵ 实验方法 : 将试样放 25℃的恒温水槽中恒温。 .用三氯乙烯清洗标准针,将标准针插入针连杆,较平一面贴近螺丝一边,用螺丝固紧。 取出达到恒温的盛样皿,放入平底玻璃皿中的三脚架的凹槽上,试样表面以上的水层深度不少于 10mm。 慢慢放下针连杆,使针尖恰好与试样表面接触。 拉 下刻度盘的拉杆,使与针连杆顶端轻轻接触,调节指针指示为零。 开动秒表,使标准针自动下落贯入试样,拉下刻度盘拉杆与连杆顶端接触,读取位移指示器的读数,准确至 ( )。 平行试验进行三次。 ⑶ 备注 : ①手动使针尖恰好接触,不得插入。 ②保证针尖离盛样皿边沿至少 1mm,平行试验两针孔间距也不应少于 1mm. 2) 沥青软化点试验 沥青软化点是指沥青试样在规定尺寸的金属环内,上置规定尺寸和重量的钢球,放于水或甘油中,以规定的速度加热( 5℃/ min177。 ℃/ min),至钢球下沉达规定距离时的温度,以℃表示。 ⑴ 实验目的 :测定沥青的软化点,可以评定粘稠沥青的热稳定性。 (2)实验方法 : 准备好 70 号沥青试样,然后缓缓注入试样环内至略高出环面为止。 待冷却后,将装有试样的试样环置于 5℃177。 ℃水的恒温水槽中;同时将金属支架、钢球、钢球定位环等亦置于相同水槽中。 烧杯内注入新煮沸并冷却至 5℃的蒸馏水,水面略低于立杆上的深度标记。 从恒温水槽中取出盛有试样的试样环放置在支架中层板的圆孔中,并套上定位环;然后将整个环架放入烧杯中(金属架的金属板上涂有隔离剂),调整水面至深度标记,并保持水温为 5℃177。 ℃。 开始加热,使杯中水 温调节至维持每分钟上升 5℃177。 ℃。 试样受热软化逐渐下坠至与下层底板表面接触时,读取温度,准确至 ℃。 ⑶ 备注 :升温时控制好温度 3) 沥青延度试验 沥青的延度是指规定形态的沥青试样,在规定温度下以一定速度受拉伸至断开时的长度,以 cm 表示 ⑴ 实验目的 :测定沥青的延度,可以评价粘稠沥青的塑性变形能力 ⑵ 实验方法 : 按规定方法准备试样,将试样仔细自试模的一端至另一端往返缓缓注入模中,最后略高出试模。 试件在室温中冷却 30~ 40min,然后置于规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