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专业课程实习报告内容摘要:

A 字段按照要求的数据速率,以 R=1/ 2/3 或 3/4 的编码率进行卷积编码。 交织码:所有编码后的数据比特以单个 OFDM 符号中的比特数 Ncbps 作为块的大小,使用块交织器进行交织。 实验原理 : 扰码: 扰码器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8 DATA 域需经一长度为 127bit 的帧同步扰码器对 DATA 域进行扰码, PSDU的八位位组按发送串行比特流形式存在, 比特 0 最先,比特 7最后。 帧同步加扰器使用以下的生成多项式: S( x) =x7+x4+1。 为了进行正确有效的解扰, 加扰发送数据和解扰接收数据使用同一个扰码器。 发送时,加扰器初始状态设置为伪随机非 0 态。 为了能估计接收端解扰器的初始状态,在加扰前, SERVI CE 字段的 7 个低有效比特置 0,这样在接收端解扰时就可以以 7 个 0 被扰后的结果作为收端扰码器的初始状态 ,从而进行有效正确的解扰。 当初始状态为全 1 时, 加扰器循环产生的 127 比特序列为 ( 首先使用最左边比特 ) : 00001110 11110010 11001001 00000010 00100110 00101110 10110110 00001100 11010100 11100111 10110100 00101010 11111010 01010001 10111000 1111111。 扰码器的结构如上图所示 . 卷积码:卷积编码器使用工业标准的生成多项式, g0=133(8), g1=171(8),R=1/2,即都用 8 进制表示。 标记为“ A”的比 特在从编码器输出时位于比特“ B”之前。 R=1/ 2/3 或 3/4 的编码率进行卷积编码时取舍: 9 交织码:交织器中进行两次置换:第一次置换将相邻的编码比特映射到不相邻的子载波上,第二次置换确保相邻编码比特被交替映射到星座的高有效位和低有效位比特,因而避免了可靠性比特的长期存在。 实现逆过程的交织器也由两步置换完成。 交织过程如下: 首先,令第一次置换前的每一个比特位位置用 K表示,第一次置换后的每一个比特位的位置用 i 表示,第二次置换后的每一个比特位的位置用 j表示。 10 ( / 1 6 ) ( m o d 1 6 ) ( / 1 6 )C B P Si N k f l o o r k 0 , 1 , , 1C B P SkN( / ) ( ( 1 6 / ) ) m o dC B P S C B P Sj s f l o o r i s i N f l o o r i N s     0 , 1 , , 1C B P SiNm a x ( / 2 , 1 )B P S CsNB P S CN C B P SNB P S CN C B P SN第一次置换:第二次置换:其中,为每单载波的编码比特数,仿真时,默认值是 BP SK 调制,编码速率为 1/ 2 ;相应的=1 , =48。 为每符号的编码比特数 流程图 : 输入 DATA的 g1,g2,rate 结束 Convenc(DATA,g1) Convenc(DATA,g2) 开始 Raye=1/2 产生标准扰码数组 N Y 进行删除 11 实验问题及解决方法 : 产生扰码的寄存器只要初始状态不是全 0 就可以,加了扰码后能减少连 0或连 1长度,保证接收机能提取到需要的信号,信号频谱更适合基带传输。 卷积码的解卷积部分没用编出来,主要是解卷积使用的那个公式不会,R=1/ 2/3 或 3/4 的编码率进行卷积编码 时要对照表进行相应的取舍, 写循环语句时要确定好选数据的距离 不然得不出想要的结果。 交织码 编写时先要将前面的数据变成一个矩阵形式,不然数据行的交换无法进行,形成矩阵要填满所以补零。 最后解交织要把数据还原成一行的数据。 实验心得: 卷积码的纠错能力随着 N的增大而增大,在编码器复杂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卷积码的性能优于分组码,卷积编码当前的输出不仅与当前的输入有关,而且与输入并计算向量长度 判断向量是否为 48 的整数倍 否 是 产生标准扰码数组 取余补 0 产生 1 行 48列数组 判断向量是否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