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商道文化博览中心立项报告内容摘要:

域污染和病虫害较少,是生产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理想地区,发展空间大。 ( 2)茶叶内在品质佳。 我省茶区属高纬度茶区,茶叶芽肥叶嫩,具有持嫩性好、芽叶肥壮、水浸出物丰富、耐冲泡等品质特色,特别是影响香气和滋味的芳香物质、氨基酸等含量高,茶多酚、咖啡碱含量适中,奠定了生产优质绿茶的良好基础。 “信阳毛尖 ”、 “赛山玉莲 ”、 “仰天雪绿 ”等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大奖,豫炒青茶已成为出口眉茶提升品质必不可少的拼配成分。 ( 3)区位优势明显。 一方面,我省地处中原,南接我国茶叶优势主产区,北连广大北方主销区,与周边大中城市距 离均在600800 公里以内;另一方面,我省交通优势明显,京广、京九、陇海铁路交汇,高速公路网络纵横交错。 加之近年来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趋势加快,这些都为我省茶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 4)茶文化底蕴深厚。 我省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距今已有 2300 多年历史, “唐煮 ”、 “宋斗 ”、 “明冲泡 ”等独特的中原茶文化,极大丰富了中原文化的深刻内涵。 随着我省经济大省、文化大省地位的确立,茶文化已渗透于我省经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信阳茶文化节、郑州茶博会、禅茶文化等的影响力日益提升,茶文化对茶产业的促进作用更大, 饮茶、品茶的消费群体更加广泛。 11 第三部分 振兴河南 茶产业是大势所趋 目前河南茶市场的主要劣势: ( 1)茶园基础相对薄弱。 全省 30%左右茶园建于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园基础差,建设标准低,产出水平低。 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不足 1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 25个百分点,与先进省份 5060%的推广率差距更大。 ( 2)产业链条延伸不够。 我省茶产品结构单一,仍以散形茶为主,普遍重视春茶、轻夏秋茶生产,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中低档茶叶数量少。 企业整体实力不强,精深加工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不高。 茶叶综合利用水平较低,茶食品、 茶饮料、茶保健品、茶具、茶旅游等开发尚处起步阶段。 ( 3)组织化程度偏低。 我省茶叶生产多为农户分散种植和小茶厂加工,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抗风险能力较弱。 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带动力不强,公司与生产基地、农户结合不紧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尚未形成。 ( 4)流通体系不健全。 我省茶叶产地市场多是地头、马路市场,基础设施差 ,档次偏低,经营和交易方式落后。 销区市场布局不合理,市场总体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缺乏覆盖面广的综合性批发市场。 销售渠道开拓不够,以本省消费为主,省外、国外销地仅 在北京、石家庄、西安等少数城市和阿尔及利亚等国,出口依赖浙江等省转口,农村销售市场延伸不够。 ( 5)省内消费水平低。 目前,我省人均年消费茶叶 ,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 1/3强,特别是农村人口年人均茶叶消费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豫东、豫北及豫西的多数农村居民和城镇中的低收入居民尚无饮茶习惯。 省内茶产品消费市场不足以支撑茶产业大跨度发展,有待开发。 ( 6)政策支持有待加强。 与茶产业发展的形势相比,各级政府对茶产业的扶持、引导有待加强,特别是在急需解决的科研、 12 科技推广、良种补贴等方面扶持不足, 导致品牌知名度不高,影响了新技术引进推广、企业的做大做强和茶产业的发展及整体水平提升。 目前河南茶市场的主要机会点: 市场前景分析。 随着人们消费结构的改善,全球对茶叶认知度和人们对高品质生活追求程度的提高,茶叶正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从国际市场看,近年来,我国茶叶出口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特别是绿茶在国际市场上优势明显。 2020年我国出口茶叶 ,金额达到 ,数量、金额分别较上年增长 %和 %。 从国内市场看,一方面,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茶叶消费向品牌化、安 全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趋势明显,无公害茶、有机茶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年人均茶叶消费量仅 ,潜在的国内市场规模使茶产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从省内市场看,我省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随着经济的崛起,茶叶消费将呈刚性增长,如果年人均茶叶消费量由现在的 ,省内市场销茶量将增加到 7万吨,产量与销量缺口达 ;如果提高到广州、上海等地年人均年消费茶叶 1千克的水平,省内市场销茶量将增加到 10万吨,产量与销量缺口。 可以预见,今后 10年我省茶产业 发展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茶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