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我县物流业发展的调研报告内容摘要:

企业 开始应用浙江省交通物流标准化应用软件,并正向其他物流企业推广,同时,今年我县有 30 家物流企业对接了宁波第四方物流平台。 二、我县物流业发展的 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交通运输网络结构还不尽合理。 南北方向交通基础设施较完善,东西方向交通基 础设施相对薄弱。 南北方向主要高速公路和甬台温铁路为主要物流通道,连接宁波与温州、台州,其中高速公路主要为散货集散通道,甬台温铁路,主要是客运运输通道。 向西方向主要由 38 省道组成,公路密度低,尤其是通往绍兴方向;向东方向尤其是通往三门湾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大宗物资主要通过公路输运方式,物流成本较高。 港口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2020 年我县的港口货物吞吐量 创纪录地达到了 1251 万吨,但大部分是 临港工业园区内的一些煤炭等初级原材料的物流需求,其中煤炭占据了81%。 虽然 我县强蛟港区 虽然港口泊位已经达到了 ,但是绝对多数码头都是企业专用码头和小码头,磨盘山码头物流中心的规划和功能定位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疏港公路急 8 需要拓宽建设。 货运场站建设相对落后。 当前,我县物流园区建设虽已启动,但由于征地、资金、经营企业规模等方面因素的约束,要真正形成集物流交易、物流仓储、物流配载、物流配送、物流信息、电子商务、配套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型区域性综合物流园区还有待时日。 我县现有的货运场站均为企业自有或租赁,且租赁居多,规模小,最大的振达物流公司货运站的仓储面积也仅为 1100 平方米左右。 目前,我县 农村货运场站建设依 然是个空白,农村物流主要依靠供销社和邮政网点的线路,专业农村物流网络尚未规划建设。 (二) 物流市场主体竞争力弱 企业主体规模小 、管理落后。 港航物流企业方面,除了宁波福海海运有限公司和宁波恒海海运有限公司企业运力规模在 3万吨以上,其余航运企业运力规模均在 2 万吨以下 , 规模化经营的效益 发挥不明显。 物流企业方面, 企业规模小、数量较多、地域分布散, 且 大多业务额在几十至几百万元,并以当地与周边地区短途运输为主,具有网络规模的物流企业很少,特别是从事长途运输、配送为主的企业更少 ,公路运输市场竞争处于混乱状态,企业之间 的竞争主要依靠相互压价和人情关系 , 并且 我 县的物流企业都未直接涉及集装箱业务,即便有也外挂在其它县、市;国际货代还处于睡眠状态。 9 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 我县物流服务商的收益都来源于基础的货物运输,增值服务及物流信息服务的发展几乎为零。 调查显示 作为卫星镇的 西店有330 多家工商企业,大小物流企业 10家,拥有 8 辆货运车以上物流企业 2家,充足的货物资源带动了西店的物流发展,其中恒风快运占西店镇 70%散装业务量,拥有 20 辆的运输车队,年货运量达 18 万立方米,集中的货物量发挥了物流运输的集约性优势。 但作为西店最大的物流服务商,也 基本上是 单一的公路运输,其他附加服务如配送、流通加工等都 很少 涉及。 物流企业发展空间受限制。 这种限制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分别是资金、土地和人才。 资金方面,由于企业抵押物少,银行贷款难 , 资金来源主要是自有资金和民间融资,资金的缺陷阻碍了企业的转型升级;土地方面,目前企业普遍缺乏仓储用地和停车场用地,使诸如像鼎盛物 流的企业扩张战略受限;人才方面,我县物流企业员工素质普遍不高,再加上我县物流行业缺乏专业培训,现代物流人才短缺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所在。 (三)物流信息化水平低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尚未建立。 目前,我县物流信息化建设明显滞后于物流业发展,虽然物流中心已经搭建物流信息平台( ),但 由于物流中心国内物流园区 10 还未启动,并没有发挥我县物流整合和配置的作用。 物流企业信息化应用程度低。 目前,全县 60多家物流企业中,物流经营业务具有信息管理系统支持的企业不足10 家,具有客户查询和货物跟踪等增 值信息功能的企业更少。 (四)物流业发展环境还欠完善 管理机制还未理顺。 虽然我县已经形成了以交通局牵头上下齐抓共管物流业的局面,但是在传统分割体 制安排下,物流的许多活动被割裂至不同的部门,而部门之间的高效协作 有待进一步理顺。 物流发展扶持政策力度还不够大。 为加快物流业的培育和发展,宁波各县、市(区)纷纷出台了优惠政策,但相比与周边地区,我县的物流业发展扶持政策的吸引力并不是很大。 物流市场还比较乱。 目前, 制造企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