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内容摘要:

Bt、 毒死蜱 、辛硫磷 颗粒剂 , 或使用氯虫苯甲酰胺 、 氯氟氰菊酯、杀灭菊酯等喷雾 , 可与甲维盐合理复配喷施,提高防治效果,兼治其它多种害虫。 4. 玉米茎腐病。 选用种植抗病品种。 利用咯菌 精甲霜 、苯醚甲环唑、咯菌 腈 、戊唑醇等 拌种或包衣 可降低发病率,同时控制丝黑穗病,兼 治根腐病等。 — 15 — 5. 玉米叶斑类病 害。 选用抗病品种 ,合理密植, 适时分批追肥,提高植株抗病力;药剂防治提倡适期早用药,一般在玉米心叶末期至抽雄期或 至抽丝期的发病初期,叶面可喷施苯醚甲环唑、烯唑醇、三唑酮、代森锰锌、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吡唑醚菌酯等药剂,视发病情况 7~ 10 天 再 喷 1 次, 但总次数不能超过2 次。 根据叶斑病种类对症选用药剂。 6. 玉米纹枯病。 选用抗耐病品种。 发病初期可在茎基叶鞘上喷施井冈霉素 、 烯唑醇、代森锰锌等 ;或 剥掉基部叶鞘,可减轻发病,结合喷药防治效果更佳。 施药 间隔 期为 7~ 10 天。 7. 玉米蚜虫。 盛发初 期施药 , 可 喷施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等。 8. 玉米叶螨。 及时 清 除 田边地头杂 草,消灭早期叶螨栖息场所。 叶螨点片发生时, 可选用阿维菌素、炔螨特、哒螨灵、噻螨酮、氟虫脲、四螨嗪等喷雾 , 可 加入尿素水、展着剂等,起到恢复叶片、提高防效的作用。 喷雾时重点防治玉米中下部叶片的背面。 9. 玉米粗缩病。 粗缩病严重发生区,避免小麦与夏玉米套播;夏玉米适期晚播,避开灰飞虱传毒盛期; 选用噻虫嗪、吡虫啉等有内吸作用的杀虫剂包衣或拌种; 玉米 2 叶 1 心至 4 叶 1 心期 , 田间喷施 噻虫嗪、吡虫啉、吡蚜酮等 杀虫剂,消灭粗缩病传毒媒介灰飞虱,兼治蓟 马和其他害虫。 苗后 若 喷施有机磷类药剂, — 16 — 不要与化学除草药剂同遇,两者要间隔 7 天以上。 四、专业化统防统治主推技术 (一) 深耕冬闲田 和 播前灭茬。 深耕冬闲田和播前灭茬 , 破坏病虫害栖息场所 , 有效降低病虫源基数。 ( 二 )白僵菌封垛技术。 在玉米螟化蛹 15 天以前,组织农民采用白僵菌统一封垛。 ( 三 ) 种子处理。 杀虫剂和杀菌剂等合理混配拌种,或实施种子统一包衣。 采取技术统一、集中连片、整村推广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技术, 加强种衣剂质量监督工作, 提高治虫防病效果。 ( 四 )诱杀成虫技术。 在玉米螟 等害虫 成虫羽化期,组织农民使用 杀虫灯 诱 杀各代成虫,对越冬代成虫可结合性诱剂诱杀。 ( 五 ) 心叶末期病虫防控。 在玉米喇叭口期,组织农民统一采用 Bt、白僵菌 灌心或喷雾防治玉米螟、棉铃虫等;采用 氯虫苯甲酰胺 、 毒死蜱 、 苯醚甲环唑、烯唑醇等 杀虫杀菌剂合理复配,统一喷药防治 病虫害。 ( 六 )释放赤眼蜂技术。 在玉米螟产卵初期至卵盛期,每亩地设置 3~ 6 个释放点,统一组织农民释放赤眼蜂 2~ 3 次,将 蜂卡( 放蜂器 ) 别或挂在中部叶片背面的叶脉上。 — 17 — 附件 4 2020 年农区蝗虫防控技术方案 农区蝗虫主要包括农区飞蝗和土蝗,飞蝗是具有暴发性、迁飞性和毁灭性的重大生物灾害。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专家会商预测, 2020 年农区飞蝗总体中等发生,发生面积 2440 万亩左右,东亚飞蝗在河北海兴和南大港及安新、山西芮城和永济、陕西大荔、山东鄄城和河口、河南濮阳和兰考、海南东方等局部蝗区,亚洲飞蝗在黑龙江、吉林局部苇塘湿地,西藏飞蝗在金沙江、雅砻江、雅鲁藏布江等川藏的河谷地区局部有出现高密度蝗蝻点片的可能。 不排除境外蝗虫迁入为害的可能。 为有效控制蝗虫灾害,特制订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农区飞蝗达标区处置率达 100%,专业化统防统治比例达到90%以上,生物防治占 70%以上;土蝗达标区处置率达 65%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比例占 60%以上,生物防治占 60%以上;危害损失控制在 5%以内;重点蝗区数字化勘测任务完成 70%以上。 实现 “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边境迁入蝗虫不二次起飞 ”的目标。 — 18 — 二、防控策略 狠治夏蝗、抑制秋蝗,优先采用绿色治蝗技术,不断提高生物防治技术比例,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保护蝗区生态环境,促进蝗虫灾害的可持续治理。 三、防控措施 (一)防控重点区域 1. 东亚飞蝗。 重点防治区域为环渤海湾蝗区、黄河中下游部分滩区、华南局部蝗区和沿淮蝗区。 2. 亚洲飞蝗。 重点防治区域为新疆阿勒泰、 塔城、伊犁州和阿克苏等地农区 , 黑龙江、吉林苇塘湿地以及中哈边境地区。 3. 西藏飞蝗。 重点防治区域为四川甘孜金沙江、雅砻江河谷地带农区,青海玉树金沙江河谷地带农区,西藏昌都、山南、拉萨、日喀则地区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年楚河河谷地带农区。 4. 农区土蝗。 重点防治区域为内蒙古、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吉林和辽宁西部、黑龙江中西部、新疆天山北部和东部、 湖南、 广东北部等地区。 (二)主要技术措施 1. 防治指标与适期 飞蝗防治指标为 头 /m2 ,防治适期为 34 龄盛期;土蝗防治指标为 510 头 /m2,防治适期为 34 龄盛期。 中低密度发生区(飞蝗密度在 5 头 /m2以下和土蝗密度在 20 头 /m2以下)、湖库水源区 — 19 — 和自然保护区,重点实施生物防治;高密度发生区(飞蝗密度 5头 /m2以上,土蝗密度在 20 头 /m2以上),重点实施化学防治。 2. 主要防控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 主要在中低密度发生区、湖库及水源区、自然保护区,使用杀蝗绿僵菌、蝗虫微孢子虫等微生物农药和其他植物源农药防治,在新疆等农牧交错区,可采取牧鸡牧鸭、招引粉红椋鸟等进行防治。 使用杀蝗绿僵菌防治时,可进行飞机超低容量喷雾或大型植保器械喷雾。 使用蝗虫微孢子虫防 治时,可单独使用或与昆虫蜕皮抑制剂混合进行防治。 生态控制技术: 沿海蝗区主要推广生物多样性控制技术,采取蓄水育苇和种植苜蓿、紫穗槐、冬枣等蝗虫非喜食植物,改造蝗虫孳生地,压缩发生面积;滨湖和内涝蝗区结合水位调节,造塘养鱼、养鸭,改造植被条件,抑制蝗虫发生;河泛蝗区主要在嫩滩和二滩区搞好垦荒种植和精耕细作,减少蝗虫孳生环境,降低其暴发频率。 川藏西藏飞蝗发生区可种植沙棘,改造蝗虫滋生环境。 在土蝗常年重发区,可通过垦荒种植、减少撂荒地面积,春秋深耕细耙(耕深 10~ 20cm)等措施破坏土蝗产卵适生环境,压低虫源基 数,减轻发生程度。 化学防治技术: 主要在高密度发生区采取化学防治。 可选用马拉硫磷等有机磷类农药。 在集中连片面积大于 500 hm2以上的区域,提倡进行飞机防治,推广 GPS 飞机导航精准施药技术,可 — 20 — 采取隔带式防治。 在集中连片面积低于 500 hm2的区域,可组织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使用大型施药器械开展防治。 地面防治提倡推广超低容量喷雾技术,在芦苇、甘蔗、玉米等高杆作物田以及发生环境复杂区,为减轻劳动强度,应推广烟雾机防治。 使用烟雾机时,应选在清晨或傍晚进行。 — 21 — 附件 5 2020 年草地螟防控技术方案 草地 螟属间歇性暴发、迁飞性、杂食性重大害虫。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专家会商预测, 2020 年草地螟一代幼虫在内蒙古东部、新疆北部中等发生,西北和华北其他地区及东北大部偏轻发生,农田及其周边发生面积约 1000 万亩。 不排除境外虫源迁入造成局部严重发生的可能。 为做好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重发生区控制草地螟幼虫大规模群集迁移危害,应急防治处置率达到 90%以上,防治效果达 85%以上,危害损失控制在 5%以下;中低密度区危害损失控制在 3%以下。 确保草地螟在常发区农田不成灾、偶发区农田不造成严重危害。 二、防控策 略 阻击外来虫源,控制本地虫源。 防治幼虫为主,诱杀成虫为辅。 加强农田周边公共地带应急防治。 三、防控措施 (一)防控重点区域 1.幼虫重点防控区域。 新疆阿勒泰和和田、内蒙古东部和中西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宁夏北部、陕西北部和黑龙江、 — 22 — 吉林、辽宁三省等区域。 2. 越冬代成虫重点防控区域。 内蒙古 中 西部、河北 北部 、山西北部 、新疆阿勒泰 ,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北方部分农区及农牧交错区。 (二)主要技术措施 1. 生态调控 技术。 对越冬区,实行秋耕冬灌春耙,破坏越冬场所。 种植 荞 麦、糜、黍等草地螟非喜食作物实行生态控制。 2. 灯光诱杀成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