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农业装备制造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农业装备制造业产业服务环节的完善是产业深化的表现,根本上与分工细化、市场细分及专业化高度发展相联系。 由于产业深化,产业价值链延长,一个企业要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上都具有竞争力是不可能的。 企业应该将资源集中于最具有竞争力的环节,把握产业价值链的战略控制点,而将其他环节外包,以降低成本,强化核心竞争力、提高收益率。 通过完善农业装备制造业产业服务环节,有利于增强滁州农业装备制造业整体竞争优势。 4.项目承办的基础条件研究 4. 1 农业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优越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农村劳动力结构和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拉动农村消费需求等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和安徽省对振兴农业装备制 造业给予的高度重视,为农业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战略保障。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 “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 ”这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2020 年 2 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振兴装备制造业的目标、措施和方向。 2020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提出农业机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安徽省《安徽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已把农业装备制造业列入重点发 展的产业。 明确提出以全柴集团公司、全椒手拖公司等企业为主,采取招商引资、合作生产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农业机械。 2020 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和安徽省政府下发的《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农业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给予了更加明确的指导。 4. 2 滁州发展战略定位为农业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滁州属泛长三角合作核 心区、 “南京经济圈 ”核心层、国家级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一翼,当前正按照 “产业集群、环境宜人、形态精彩、舒适全能 ”的要求,努力争取建设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新型示范园、与南京同城发展的城市新家园、吸引东部的魅力后花园。 近年来实施的东向发展战略和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农业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 滁州的发展正积极融入到国家和安徽省总体发展战略之中。 建设成为高水平的农业装备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是新时期国 家经济发展赋予滁州的重要功能定位,这为滁州农业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 优越的地理位置、雄厚的工业基础、高素质低成本的产业劳动力资源是滁州发展农业装备制造业的优势资源,也是滁州快速融入跨国公司的全球分工体系,成为国际制造业转移的理想目的地的有力条件。 4. 3 滁州现代农业的发展为农业装备制造业提供市场经验 滁州市下辖天长、明光两市,定远、凤阳、来安、全椒四县和南谯、琅琊两区, 110 个乡镇(办), 1049 个行政村。 滁州作为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长江流域优质油菜产业带主产区、弱筋小麦生产基地、出口水产品养殖示范基地、江淮地区生猪生产基地、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和安徽省高蛋白低油脂花生生产基地,成为南京都市圈和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全市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农民经营农机已不仅仅满足于自购自用,自我服务,向代耕、代收、代运、代种等市场化、社会化服务方向转变。 农机利用率和经营效益明显提高。 农机在抗旱、排涝、植保以及农村运输等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近几年大力 推广农机先进适用新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农业粗种粗收粗管的生产状况,使农业生产向着规模化、精细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这为滁州打造农业装备制造业基地提供了市场经验。 4. 4 滁州农业装备制造业已有良好发展基础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省农机局指导下,滁州市按照 “一个围绕、五个坚持 ”的思路,积极推进 “三大工程 ”建设,农机化工作呈现出 “发展速度加快、装备结构优化、作业水平提高、安全 生产平稳 ”的良好局面。 2020 年,全市农机总动力已达 万千瓦,比上年增长 %;拖拉机拥有量达 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达 15014 台,比上年增长 %。 联合收割机达 13860 台,比上年增长 20%。 全市农机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 75%,培训各类农机人员 12109人,完成职业技能鉴定 3150 人。 插秧机拥有量达 3321 台,争取到农机购机补贴资金 6754 万元。 农 业装备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 其中全椒县农机工业企业 170 余家,规模以上企业已达到 47 家,从业人数达 11000多人,逐步形成由配套产品向最终产品发展。 目前,已有全柴动力机械、韩国大同收获及种植机械、天成耕作机械、金竹烘干机械、华明植保等多功能机械。 全椒引进的韩国大同主要是生产拖拉机、收割机及高速插秧机的外资企业;华明科技是生产能够满足农村运输、摘果、植保、脱粒、灌溉等农业生产的多功能拖拉机的生产企业。 还有天长生产的天时、天马插秧机,年销售收入 1000 万元等。 全市农机工业年生产农机产品 150 万台套,企业销售收入近 100 亿元。 我们可以全椒的全柴、大同、华明以及全市众多农机配套厂家为依托,形成各企业间相互配套,相互支撑的农业装备制造产业体系。 目前,这些骨干企业在全省都是唯一的农业装备生产企业,具有相当的有利条件。 未来基地建设可依托滁州农机技工学校和职教园区其他学校作为技术人才储备;依托农机研究所和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作为技术储备;依托滁州瑶海农机大市场作为提供农机配套产品及销售平台;依托中国(滁州)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作为宣传推介窗口。 积极引导目前分散的农业装备生产企业走集约化、专业化的道路。 5.农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状况研究 我国农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一)基本状况分析 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战略,已开始从过去的以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为主转向以现代农业技术为主,从过去的以资源消耗型农业为主转向资源节约、高效可持续农业为主,从过去的农业支援工业、城乡分割体制转 向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体制。 运用各种技术装备服务于农业生产过程、满足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装备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目前,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推进、国家基础工程的加速进行和国内外平等互动竞争平台的搭建,我国农机业发生了变化,迎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在农机具补贴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中国农业机械行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加。 2020 年,中国农机总动力为 亿千瓦; 2020 为 亿千瓦, 2020 年为 亿千瓦,2020 年达到 亿千瓦。 与此同时,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由 2020年的 万台增至 2020 年的 万台;联合收割机保有量相应地由 万台增至 万台,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 %和%。 二是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农机补贴资金的增加以及农机总量的提高,中国农机装备结构得到不断优化,主要表现 在两个方面,一是每公顷拥有农机动力逐渐增加, 2020 年该指标达到 千瓦,较 2020 年的 千瓦增长了 %;二是大马力、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保持较快增长。 三是农机化进入中级阶段。 2020 年,中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和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达到%和 38%,标志着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进入中级阶段。 2020 年,中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 %,其中机耕水平达到 64%,机播达到 40%,机收达到 37%。 与此同时,中国三 大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也得到较快发展,其中小麦生产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水稻和玉米综合机械化水平均超过 54%。 2020 年,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依次为 89%、 %和 %。 四是农机服务组织日益壮大。 在农机补贴政策出台后,中国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机大户的总户数迅速成长起来,分别由 2020 年的 万户发展到 2020 年的 3900 万户;农机化经营收入也由 2020 年的 亿元增加到 2020 年的 3800 亿元。 从产品来看, 2020 年,除水泵外,拖拉机、收获机械、场上作业机械、农业运输机械产量均呈现快速增长之势。 2020 年主要农机产品出口却表现迥异,其中传统优势出口项目轮式和手扶拖拉机出口均出现大幅滑坡;收获机械出口却逆势上扬。 分省份来看,山东、河北、河南是中国农机生产最为集中的省份。 2020 年,其农机总动力占到中国总量的 %、%和 %,其次为安徽、湖南、江苏,分别占到 中国农机总动力的 %、 %和 %。 从企业来看,迪尔( Dcere)公司、凯斯纽荷兰( CNH)公司和久保田( Kubota)公司位居全球前三甲,其 2020 年销售额均超过百亿美元。 中国农机在经过长期发展之后,现已形成鲜明的企业格局:中国一拖、福田雷沃重工、东风农机为中国大中型拖拉机龙头;洛阳中收、山东巨明为收获机械龙头;时风集团、五征集团为农机运输车龙头;吉峰农机为中国首家农机连锁流通上市企业。 目前,我国农业装备制造业已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科技、开发、生产体系和比较完整的推广示范体系。 农机产品服务对象涵盖了农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的整个农业领域。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与经济情况不同,中国农机产品门类复杂、品种多。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能生产 14 大类、 95 小类、 3000多个品种的农机产品,对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增产增收,推动农业现代化 发展发挥了显著作用。 同时,建立了包括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企业三结合的科研开发体系、整机生产和配套件生产企业组成的生产体系、企业与农机销售公司结合的销售与服务体系以及农机技术推广部门与企业结合的推广示范体系。 国际间的农机技术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 近年来,国际上不少大型农机企业看准了中国巨大的农机市场,与中国有关部门和企业合作,在中国开拓事业。 同时,国内一些大型农机企业,不断地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力度,推进了国产农业机械 产品质量的提高。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国农业装备产业在中央持续利好的“三农 ”政策的指引下实现了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农业装备生产大国。 但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是我国农机工业与农机制造强国的差距依然存在。 我国农业装备产业存在着布局不合理、企业综合实力差等不利因素,产业健康发展需要出台相应的产业政策,以规范行业发展。 我国与农业装备强国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产品技术水平低、品种结构不能适应农业结构调整需要。 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产品结构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适应性越来越突出。 中小型低端产品产能过剩,供大于求,造成恶性竞争,而很多技术含量和生产效率高的大中型产品,不能生产或没有形成生产能力,还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而在经济发达国家,节约资源、保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