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试验报告(花生的病害和虫害防治)内容摘要:

,如是缺素症,再进一步设计试验,确定是缺乏哪一类元素造成的。 花生常见的病害: : 花生疮痂病在 各个 省 分均有发生 ,有逐年加 重的趋势。 由真菌引起,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翌春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患病部位均表现木栓化疮痂状,高温时病部隐约可见橄榄色的薄霉层。 新抽生的病叶畸形扭曲,并大量出现直径约 1 毫米的圆形小斑点,中部淡黄褐色,稍凹陷,边缘红褐色,叶背主脉或侧脉上出现短条状的锈褐色斑,表面木栓化粗糙;叶柄、茎杆和子房柄病斑卵圆形至短梭状,较叶片上的为大,褐色至红褐色,中部下陷,有的呈典型“火山口”状,斑面龟裂,木栓化粗糙更为明显。 防治方法 : 1) 播种前或收获后,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和花生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减少 病原和虫原。 2) 和本科作物轮作。 3) 选择抗病品种 , 特别是要淘汰那些种植多年的品种。 4) .播种前用液体石灰氮进行土壤消毒,消灭病虫原。 5) 配方施肥,增施磷钾肥。 6) 进行地膜覆盖,防治病菌侵害地上部植株。 7) 出苗后喷施“植物疫苗”: S诱抗素,间隔 10 天连喷 2 次,可有效提高植株的抗逆性和抗病性,增加花芽分化,为丰产打下基础 8) 发病初期喷洒 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 发病后可结合喷施 60%百泰 1000倍 +诱抗素 福施壮 2020 倍药液两次 : 花生青枯病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主要自花生根茎部开始发生。 该病从苗期至 收获期均可发生,以盛花期最多。 感病初期通常是主茎顶梢叶片失水萎焉,早晨叶片张开晚,傍晚提早闭合。 随后病势发展,全株叶片自上而下急剧凋萎,整个植株青枯死亡。 拔起病株,主根尖端变褐湿腐,纵切根茎可见维管束变黑褐色,条纹状,后期病株髓部呈湿腐状,挤压切口处,有白色的菌脓溢出。 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病品种 2) 播种前用浸种 , 时间不宜过长 , 播种后应及时在地面喷施水分 ,防治水分 蒸发、防土层板结,隔离病虫源,提高出苗率。 3) 推广水旱轮作或花生与 冬小麦 轮作。 4) 加强田间管理。 深耕土壤,增施有机肥,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5) 铲除杂 草,清除病残体也有较好防治效果。 对酸性土壤可施用石灰,降低土壤酸度,减轻病害发生,通过深耕、深翻、严整土地、改良旱坡地等措施,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6) 在发病初期喷噻一定的高效低毒的农药,做到及时防治。 : 花生叶斑病是叶部黑斑病、褐斑病和网斑病的总称,病害能混合发生于同一植株甚至同一叶片上。 褐斑病发生较早,约在初花期即开始在田间出现;黑斑病和网斑病发生较晚,大多在盛花期才在田间开始出现。 黑斑病和网斑病发病较重,引起严重落叶。 3种病斑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柄、托叶,茎上也受其害。 先在下部较老叶片上开始 发病,逐步向上部叶片蔓延,发病严重时在茎秆、叶柄、果针等部位均能形成病斑。 叶片正面的叶斑周围有清晰地黄色晖轮;叶片黄褐色至暗褐色。 防治方法: 1) 清除病残体:收花生时,尽可能将病残体或落叶收集起来,作牲畜粗饲料。 播种前及时处理堆放的花生秧垛,以消灭病害初次侵染源。 2) 轮作换茬:花生叶斑病的寄主单一,只侵染花生,因此与甘薯、小麦作物隔年轮作或与水稻进行水旱轮作,都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3) 轮作换茬:花生叶斑病的寄主单一,只侵染花生,因此与甘薯、小麦作物隔年轮作或与水稻进行水旱轮作,都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4) 在花生生育期内,自 始花起根据病情每 10~ 15天喷 1次药,连续喷 2~ 4次,每次每亩喷药液 50~ 75升,能达到预防和控制病害发展的效果 根腐病 : 花生根腐病在花生各生育期皆可发生。 花生播后出苗前染病,可引起烂种、烂芽。 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