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分度盘零件的加工工艺及钻4215ф10孔的夹具设计说明书内容摘要:

粗车 半粗 车 6 精车 Φ35 h6 外 圆 IT10 粗车 半精 车 Φ10H6 孔 IT8 粗车 半粗 车 精车 的油 槽 IT11 粗车 Φ22H7孔 IT8 粗车 半粗 注:根据表 210 的表注,将此表中所有公差按177。 1/2 分配 (二)拟定分度盘工艺路线 ( 1)定位基准的选择 1 、精基准的选择 根据该分度盘零件的技术要求和装配要求,选择分度盘大端面为精基准,零件上的很多表面都可以采用它们作为基准进行加工,即遵 循了“基准统一”原则。 分度盘 Φ 22H7mm 的轴线是设计基准,选用其作为精基准定位加工分度盘 Φ 110mm 外圆柱面和台阶面,实现了 设计基准和工艺基准的重合,保证了被加工表面的垂直度和同轴度要求。 在钻削均布圆周孔时采用 Φ 110mm 的轴心线作为精基准,做到了设计基准与工艺基准的统一。 2 、粗基准的选择 作为粗基准的表面应平整,没有飞边、毛刺或其他表面缺欠。 此处选择分度盘 Φ 110mm 轴线作为粗基准,可以为后续工序准备好精基准。 ( 2)表面加工 根据分度盘零件图上个加工表面的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确定加工工件各表面的加工方法,如表 23 所示。 7 表 23 分度盘零件各表面加工方案 加工表面 尺寸精度等级 表面粗糙度 加工 方案 大端面 IT8 粗车 — 半精车— 精车 小端面 IT10 粗车 — 半精车 3xΦ 9 孔 IT9 钻 — 铰 3xΦ 13 孔 IT9 钻 — 铰 Φ 22 孔 IT9 钻 — 扩 铰 Φ 5 孔 IT9 钻 4xΦ 10 孔 IT13 钻 — 铰 2xΦ 6 孔 IT9 钻 — 铰 油槽 IT7 粗镗 — 精镗 弧形槽面 IT13 铣 ( 3)加工阶段划分 该分度盘加工质量要求较高,可将加工阶段划分成粗加工、半精加工和精加工几个阶段 ( 4)工 序集中与分散 采用工序集中原则,尽可能在一次安装中加工许多表面,或尽量在同一台设备上连续完成较多的加工要求。 机械加工工序 遵循“先基准后其他”、“先粗后精”、“先主后次”、“先面后孔”的原则。 热处理工序 因模锻件的表面层有硬皮,会加速刀具磨损和钝化,为改善切削加工性,模锻后对毛坯进行正火处理,软化硬皮;零件Φ 110mm 外圆面和台阶面需进行淬火,由于零件壁厚小,易变形,加之加 8 工精度要求高,为尽量控制淬火变形,在零件粗加工后安排调质处理作预处理。 毛坯图 21 辅助工序 在粗加工和半精加工后各安排一次中间检验,精加工后安排去毛刺、清洗和终检工序。 三 工艺路线的制定 制定工艺路线的出发点,应当是使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精度及位置精度等技术要求能得到合理的保证,使工序集中来提高生产效率。 除此之外还应考虑经济效果,以便降低生产成本。 在综合考虑上述工序安排原则基础上, 列出了分度盘的工艺路线工艺路线方案: 工序 1:正火 工序 2:粗车大端面 工序 3:粗车大外圆 工序 4:钻 — 扩 — 铰Φ 22 孔 工序 5:粗车小端面 工序 6:粗车小外圆 9 工序 7:粗车台阶面 工序 8:钻Φ 5 孔 工序 9: 中间检验 工序 10:调质处理硬度 230~ 250HB 工序 11:半精车大端面 工序 12:镗油槽 工序 13:半精车小外圆 工序 14:半精车台阶面 工序 15:车削退刀槽 工序 16:钻 — 扩孔 4179。 Φ 10 孔 工序 17:钻 — 铰 3179。 Φ 1 3179。 Φ 3 孔 工序 18:铣弧形槽 工序 19:钻 — 铰 2179。 Φ 6 锥孔 工序 20:中间检验 工序 21:热处理 — 淬硬 40~ 45HRC 工序 22:精车小外圆 工序 23:精车台阶面 工序 24:去毛刺 工序 25:清洗 工序 26:终检 四 加工余量、 工序尺寸和公差的确定 零件材料为碳素工具钢,生产类型为中批量生产,可采用锻造中的自由锻造。 零件图如:图 4 42所示 10 图 41 主视图 图 42 俯视图 φ 10 的表面粗糙度都为 ,所以 钻孔:φ 9mm 扩孔 :φ 2Z= mm 铰孔:φ 10mm 2Z= 11 五 确定切削用量及基本工时 加工材料:碳素工具钢, =736MPa 加工要求:钻孔φ 22㎜ 机床:立式钻床 Z。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