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课时教学设计内容摘要:

一首亲情的颂歌,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用心灵去散步。 二、整体感知,走进亲情 师: [过渡 ]1985 年的初春,南方的原野,作者全家三辈四口人在散步,就像文中所说的那样。 后来,作家在与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交谈时,柯尔特先生赞赏,敬老爱幼足“中国文化的精髓”,又引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话说:“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 一个在发达国度的人,为什么对“敬老爱幼”这份看 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却如获至宝、津津乐道 ?这使作者莫怀戚感慨不已,欲罢不能,于是《散步》便在他的笔下诞生了。 让我们亲近《散步》这篇美文,体会文中那份浓浓的亲情。 有感情朗读,然后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谈谈对这篇文章的初步感受。 生:这是一件在散步中发生分歧又及时解决分歧的事情。 生:这是一次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的田野散步。 生:这是一幅共享天伦之乐的精彩画面。 生:这是一件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平常小事。 但作者却通过一家三代郊外散步这一点小事来表现亲情这个大主题。 真是一粒沙子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指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要求采用圈点法标出课文中最能体现亲情的词语和句子。 师:老师喜欢同学凝神静思的神情,也喜欢大家热烈交流的场面。 下面请同学回答:你觉得课文哪些话体现了感人的亲情。 生 1:我觉得“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改变了主意”一句能体现这种亲情,是一种祖孙之情。 “摸”字,一个简单的动作,却写出了母亲疼爱孙子的情感。 三、熟读感悟,品味亲情 师:“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这句话,读起来,怎么有点别扭。 你们看,这样写 ——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在田野散步。 ”行不行 ? 生:这样写当然可以。 师:那为什么非要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 生:这样既交代了“我们在田野散步”,又突出了散步的“四个人”。 师:听你一说,我很受启发。 如果你是摄影师,让你拍摄“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的镜头,你先拍摄一个远镜头是 —— 生:一望无际的田野上,隐隐约约有四个黑点在移动。 师:接着镜头慢慢拉近,再来四个特写镜头,分别是 —— 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看来,会读书,也会摄影了。 文章开头的写法真有意思,能使人想到这样一组镜 头:先是一个整体的远镜头 —— 一望无际的田野上,隐隐约约有四个人在散步,接着镜头由远拉近,来个特写 —— 突出了散步的四个人。 再读读这一句,想象画面的流动,体会“冒号”的灵动:突出、强调。 生: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四、欣赏人物, 感悟亲情 (一)可爱的儿子(孙子) 师:瞧,这一家子 !三代,四口,两对母子。 多么可爱 !我们先来欣赏文中一对年轻的母子。 师:喜欢文中这个小孩的举手。 (生举手 ) 师:你喜欢这个小孩子的 —— 生:天真、可爱 ! 生:聪明、伶俐 ! 师:表现在课文中的哪句话 ? 生: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 师:对一个刚上幼儿园的孩子来讲,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 孩子出言不凡、语惊四座,小孩子的奶奶,会这样夸他 —— 生:我的乖乖 !(笑 ) 师:孩子的妈妈,会说 —— 生:宝贝,真能 ! 师:孩子的爸爸,会说 —— 生:了不起的发现 ! 师:多么聪明可爱的孩子 ! (板书:聪明可爱 ) 师:对孩子的最大的赏识,最大肯定,莫过于把他当时说的话,活灵活现地“克隆”一遍。 生: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 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 师:读出了小家伙猛然间发现“规律”的喜悦与激动。 生: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 师:读出了小家伙的聪明、活泼。 生: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 师:读出了小家伙的童真、童趣。 (二 )贤良的妻子 师:喜欢课文中“妻子”的请举手。 (生举手 ) 师: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 生:听从丈夫,夫唱妇随 ! 师:表现在 —— 生:“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 师:“言下之意是,妻子在家里, 生:不一定听我的。 师:妻子为什 么在外总是听我的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尊重丈夫,给他个 —— 生:面子。 师:在家里,就不同了,遇事大家商议,谁说的对听谁的,这就是内外 —— 生:有别 ! 师:课文中是在怎样描写这位妻子的 ? 生:“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师:没说一句话,做了四个动作 —— “听、蹲、背、走”,你对这位妻子有何评价 ? 生:文中的她是个一言未发,默默去做的贤妻良母 ! (板书:贤妻良母 ) (三 )慈爱的母亲(奶奶) 师:我们再来欣赏文中一对年长的母子。 喜欢母亲的举手 ? (生举手 ) 师:请一位 同学说说,你为什么最喜欢母亲 ? 生:这位母亲很理解儿子的心意,很疼爱自己的孙子。 师:请你按先后顺序,把写母亲的有关语句读一读。 生:“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 师:下面,我们来个现场表演,我扮演母亲,你扮演儿子。 你来说服我到外面散步,好吗 ? 生: (扮儿子 )妈妈,今天正好是星期天,外面春光明媚,我们一家人到外面散散步吧 ! 师: (扮母亲 )儿子,妈妈上了年纪,腿脚不方便了,再说,妈妈身体不好,哮喘,走远一点,就上气不接下气的。 我看,还是你们带着孩子出去转转吧。 生: (扮儿子 )妈 !您都一 冬天没出来了,春天的空气新鲜,到外面透透气,活动活动筋骨,对身体好。 师: (扮母亲 )儿子的一片孝心,妈妈晓得。 我准备准备。 生: (扮儿子 )春寒料峭,还是有些寒意,穿上外套,以免着凉。 师: (扮母亲 )好,好,好,儿子的心真细 !我这就去取外套。 师:母亲信服儿子的善举,体谅儿子的孝心,对儿子,言听计从,课文中有句说得好 —— 生:“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 师:小时候,孩子听母亲的话;长大了,母亲听孩子的话。 话,是心声,是母子相互信赖的心声。 师:还有哪一个地方写到了母亲 ?请你读一下。 生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母亲对我说。 师:“还是走小路吧。 ”母亲为什么改变了主意 ? 生:满足孙子的要求。 师:这就是对孙子的 —— 生:疼爱。 师:疼孙子,爱儿子 !这种疼爱之情,通过怎样的动作、语言表现出来的 ? 生: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这里“摸摸”的动作,“还是走小路吧”的语言都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疼爱。 师:“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母亲眺望的地方,正是孙子向往的路径。 可见,小路有美景。 但是,在抵达美景的小路上,想必也潜在着 路障,母亲是过来人,她具有前瞻的眼光,于是,母亲对我说 —— 生:“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 师:那么母亲的这段话怎么读才好呢 ?谁来试一试 ? (生读语段 ) 师:同学们注意,文中写道:“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 ”读出爱抚的动作。 (生再读语段 ) 师:用心“摸摸”,轻轻地,慢慢地,柔柔地“摸摸”,从心里读出来 (生读语段 ) 师:把“摸摸”读到自己的手上来„„ (生读语段 ) 师:把“摸摸”从自己的手上,转移到孙儿的“小脑瓜”上来„„ (生读语段 ) 师:“变了主意”,这是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怎样读 才能表现出这个转变的过程呢 ? 生:我觉得“还是”两个字带点拖音:“还 —— 是 —— 走小路吧。 ” 师:你体会得很到位。 读读 ! (生读 ) 师:读出母亲的眺望 —— 生:“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 师:读出菜花的色彩 —— 生:“那里有金色的菜花。 ” 师:读出桑树的姿态 —— 生:“两行整齐的桑树。 ” 师:读出鱼塘水面的动感与光感 —— 生: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师:通过读,把眺望的视线由近处推向远方,推向目之所及的远方 —— 生:“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 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 师:注意,扣住“望去”,视觉开始出发,经过“菜花、桑树”,抵达小路尽头的“龟塘”,逐渐把视线拉远,拉到极限 —— 生:“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 师:母亲看得远啊 !既看到了美景,也预料到了路障,于是,母亲对我说 —— 生:“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 师:母亲是早有预料的,不用惊慌,再读。 (生再读 ) 师:母亲说这话时很放心,很坦然。 读的时候要把这层意思表达出来。 请听老师读。 (师范读课文 ) 师:多么慈祥的母 亲 —— 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板书:疼爱孙子 ) (四 )孝顺的儿子(我) 师:最喜欢作者的举手。 (生举手 )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你为什么最喜欢作者 ? 生:他很孝敬母亲。 师:哪里看得出来 ? 生:“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 ”’ 师:“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言外之意是说,我伴同母亲的时日 —— 生:伴同母亲的时日短。 师: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伴随母亲的时日已短 ? 生:“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 师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是埋怨春天 —— 生:埋怨春天来得太晚了。 师:这里用了两个“太迟”,是不是重复了 ?生:不是重复,是强调春天来得太迟了。 师:埋怨春天来得“太迟了”,是责怪冬天呆的时间太长了。 严寒的冬天遏制生命,所以,有一些 —— 生:“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师:听我读 —— “我的母亲又‘度’过了一个严冬。 ” 生:“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不是“度”。 师:听得真仔细,我改正 ——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 师:“熬”与“度”,不一样吗 ? 生:“熬”字,可以想见母亲挺过严冬十分艰难;“度”则显平淡。 生 :从“熬”字,可见母亲每活过一天,都很不容易。 若换成了“度”,那种感觉就没有了。 生:“熬”,是熬煎,是难过,是痛苦,是不容易;而“度”,比较中性,日子好过、歹过,都可以用“度”。 师:说得好 !生命多么脆弱 !严冬,对于身体赢弱的老年人,就是一个坎儿啊 !珍惜生命,宝爱生命的人,怎能不盼望春天,盼望春天带来新的生机,“春天总算来了”,你看那南方初春的田野 —— 生:“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本虢主持高瑞簿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 —— 生 命。 ” 师:多美的春天 !多美的语句 !请你读一读。 生:“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 师:想象“新绿”,那是新生命的色彩,那是新生命的诞生,那是新生命的象征,那是新生命的希望。 再读 —— 生:“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 师:体会新绿的“随意”,那是新绿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随心所欲地铺着。 再读 —— 生:“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 师:感受新绿的“浓淡”,最是一年春好时,浓妆淡抹总相宜。 再读 —— 生:“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 师:地上,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树上呢 ?接着读 —— 生:树上的嫩芽也密了。 师:想象那一个个嫩芽密布枝头,读出嫩芽的急不可耐 —— 生:树上的嫩芽也密了。 师:想象那刚刚抽出的嫩芽。 读出“二月初惊见嫩芽”的惊喜 —— 生:树上的嫩芽也密了。 师:再看那水里 —— 生: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师:读出“起着水泡”的动态 —— 生: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师:读出咕咕地的声音 —— 生: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师:读出昕到与看到“ 咕咕地起着水泡”时的自在和愉快 !生: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师:这段话写得真美 !田野铺着新绿,枝头抽着嫩芽,水中冒着气泡,生命在复苏,生命在胎动,生命在勃发。 生命真美啊 !读这段话,用生命的美滋养我们的眼,用生命的美营养我们的心。 生 (齐读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 —— 生命。 ” 师:生命如此美好 !我的母亲也战胜了严冬,来到了春天。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母亲毕竟老了,身体又不好,明年的 冬天,能否熬过去,还是个未知数啊 !这次,母亲提出要“走大路”,这个愿望还能留到明年春天兑现吗 ? (五 )尊老爱幼的一家人 师:春风和煦,阳光明媚,一家人向着那菜花 —— 生: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好一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我背上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