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地区水泥行业经营状况及产销情况的调查报告内容摘要:

求接近峰值,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水泥产能不仅当前过剩,将来也过剩了,水泥行业已经步入产能过剩常态化、长期化发展阶段。 2020 年 2020 年共淘汰落后产能近 6 亿吨,但是在大规模的淘汰落后产能后,水泥业产能过剩仍然严重。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水泥生产的供与需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供需矛盾是经常的,供需平衡是暂时的, 在供与需的不断矛盾和平衡中水泥生产得到发展。 产能过剩是供需矛盾表现的一方面,相应地也是经常会发生的。 通过市场机制,优胜劣汰,供需达到平衡,推动着水泥生产和技术的不断进步。 早在 2020 年水泥行业已出现产能过剩问题。 当年立窑等落后产能的产量占总产量的 78%,新型干法产量占 22%,那时是以落后的立窑产能为主的产能过剩。 2020 年发生国际金融风暴,波及我国经济发展,水泥需求量下降,对产能过剩问题企业反应强烈。 当时我国立窑等落后产能的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已下降到32%,新型干法的产量已上升到 68%。 2020 年后,由于 应对金融风暴所采取的 4 万亿投资和 “5•12”汶川地震灾区重建的影响,水泥需求量大增,新型干法进一步快速发展。 到 2020 年,立窑等落后产能的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为 10%,新型干法产量占 90%,这时由立窑产能为主的产能过剩转变成立窑和部分落后新型干法为主的产能过剩。 从近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可看到,水泥产能过剩是经常发生的;在产能持续过剩的情况下,由于政府的监管和政策指导,以及市场机制的作用,水泥生产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实现了由立窑等落后技术向先进的新型干法技术的历史性转变。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可认识到,产能过剩是 市场经济中必然经常产生的一种现象,企业在应对产能过剩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 正确认识产能过剩问题是企业管理者确立经营理念的基础。 水泥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具有自己的特点。 水泥市场受季节影响有淡季和旺季,水泥设备经一定时间运行总是须要停产检修,所以水泥企业都有一个合理的产能利用率,一般波动在70%~ 80%。 产能利用率在合理范围内的产能属正常产能,低于70%~ 80%则属于产能过剩。 我国地区差别大,水泥产能过剩与否或过剩程度要作具体分析。 目前我国有些地区水泥产能已经过剩;有些地区的产能利用率在合理范围内,产 能不过剩。 四. 问题分析: 造成目前我国水泥产能过剩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家偏重投资拉动经济发展方式的因素,也有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 增长,盲目优惠引资甚至绑架企业投资的推波助澜因素,更有个别业内外企业不顾市场容量、资源和 交通运输 条件,非理性靠投资建线规模扩张的因素。 面对既成事实的水泥产能严重过剩局面,如果政府、企业、社会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反思,不可能形成短期、中期、长期应对的措 施,结果是企业间恶性竞争沉渣泛起,首先会出现全行业亏损,企业效益大幅下滑直至难以为继;其次是企业倒闭银行贷款难以收回造成 金融 风险;第三是产品质量下降,造成 建筑 安全隐患。 而造成水泥市场狭窄的原因,既有国家宏观调控和国家产业政策影响,也有企业自身原因。 政府监管不完全到位 政府不作为, 38 号文明确在 2020 年 9 月 30 日没开工的项目一律停建,上到中央,下到地方政府在执行上不坚决,违规项目不闻不问,诸多的地方利益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企业想上水泥项目的帮着想办法上,不想上项目的甚至逼着企业上。 地方财政的分灶吃饭 ,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都成为政府实施新增项目的有力推手。 自 2020 年 9 月 30 日到 2020 年底,全国新增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接近 600 条,形成 7 亿多吨的熟料产能。 盲目投资 盲目投资是目前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的主要因素,有三种表现形式,即在建设新线中不按正常程序进行的投资和投机性盲目投资,以及在兼并重组中的盲目行为。 盲目投资是指不按正常程序进行的投资行为。 水泥行业的正常投资程序是,在决策前须对矿山、运输、市场和环境等投资要素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并作出投资可行性评估。 盲目投资往往不进行或不完全进行这样的决策程 序,建成的生产线会存在各种问题。 有些不建自备矿山,甚至日产 5000 吨熟料大型生产线要依靠民采原料;有些交通不便或运输距离过远,销售成本很高;有些所在地市场较小,不具备消化当地产量的能力;有些工艺不全,特别是环保投入比例很低。 盲目投资弊端很多,后果严重。 投机性盲目投资是指投资者不是为了生产水泥,而是为了在兼并重组市场上出卖生产线,从而获得高额利润。 投机性盲目投资建设的生产线,其问题更多、更严重。 兼并重组中的盲目行为是指兼并主体的投资收益率低于融资成本的投资行为。 在近几年实践中看到,兼并重组中的盲目行为会使 盲目投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