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安考试安全生产管理重点内容摘要:

经营单位发生死亡事故后应重新进行评定 持续改进要求:根据 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评定结果 和 安全生产预警指数系统 所反映的趋势,对按生产目标、指标、规章制度、 操作规程等进行修改完善,持续改进。 第二节企业安全文化 一、安全文化起源 1986 年 国际原子能机构提出“安全文化”一词 二. 安全文化现在 杜邦安全文化建设四个阶段:一是自然本能反应阶段,二是依赖严格的监督管理,三是独立自主管理, 四是互助团队管理。 国家安全监督总局颁发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 AQ/T9004— 2020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准则》 AQ/T9005— 2020 三、安全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一)安全文化的定义 企业安全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安全文化是指企业的安全文化。 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各集体 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 安全文化分为三个层次: ( 1) 直观文化。 如企业的安全文明生产环境和次序 ( 2) 企业安全管理体制的中层文化 ,它包括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管理网络、部门分工和安全生产法规与制度建设 ( 3) 安全意识形态的深层文化。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 AQ/T9004— 2020 给出了企业安全文化的定义: 被企业组织的员群体所共享的安全价值观、态度、道德和行为规范的统一体。 (三)企业安全文化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功能 企业安全文化 主要功能有: ( 1) 导向功能 (从人的观念入手) ( 2) 凝聚功能 ( 3) 激励功能 ( 4) 辐射和同化功能 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基本要素 安全承诺 行为规范与程序 安全行为激励 安全信息传递与沟通 自主学习与改进 安全事务参与 审核与评估 (三)企业安全文化推进与保障 规划与计划 保障条件 推动骨干的选拔和培养 五、 安全文化建设的操作步骤 (一) 建立机制 (二)制定规划 (三)培训骨干 (四)宣传教育 (五)努力实践 六.企业安全文化评价 (一) 企业安全文化 评价指标 3.安全管理 (二) 企业安全文化评价 减分指标 死亡事故、重伤事故、违章记录 (三) 企业安全文化 评价程序 调 研、收集与核实基础资料 数据统计分析 撰写评价报告 反馈企业征求意见 提交评价报告 进行评价工作总结 第三节重大危险源 一、重大危险源基础知识 我国国家标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18218— 2020 中将“重大危险源”定义为 : 长期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单元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或同属一个生产经营单位的且边缘距离不小于 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三)我国关于重大危险源管理的法律法规要求 《 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 对剧毒化学品以及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其它化学品,储存单位应将其 储存数量、储存地点以及管理人员 的情况,报所在地 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港区储存的,报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备案存 《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第六十七条规定: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 进口企业应当向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危险化学品的机构办理危险化学品登记。 危险化学品登记的具体办法 由国务院安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制定。 《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 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 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 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办法: 登记建档 2 、定期检测、评估、监控 制定应急预案 重大危险源监控分为: 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 监控。 二、重特大事故预防控制技术支撑体系框架 (一)重大危险源的辨识登记、申报或普查 (二)重大危险源安全(风险)评价 企业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对已辨识和评价的重大危险源向政府部门提交 安全评价报告。 如属新建的重大危险设施,则应在 其初步设计审查之前提交安全预评价报告,在正式投入运行前提交评价报告 (三)企业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管理 有条件的企业应建立 实时监控预警系统 ,严密监视可能使危险源的 安全状态向隐患和事故状态转化的各种参数的变化趋势,及时发出预警信息,将事故消灭子 萌芽 状态。 三.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标准及方法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 GB18218— 2020 本标准适用于危险化学品的生产、使用、储存和经营等各企业或组织 本标准不适用于:核设施和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工厂,但这些工厂中 处理非放射性物质的部门除外 军事设施 采矿业,但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加工工艺及储存活动除外 危险化学品的运输 海上石油天然气 开采活动 危险化学品: 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特性,会对人员、设施、环境造成伤害或损伤的化学品。 临界量: 对于某种或某类化学品规定的数量,若单元中的危险化学品数量等于或超过该数量,则该单元定位重大危险源。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长期 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的依据是危险化学品的 危险特性及数量 危险化学品的计算公式 : 每种化学品的实际存储量247。 每种化学品相对应的临界量除完之后几种化学物质相加大于或等于 1,即为重大危险源。 四.重大危险源的评价 (一)评价单元的划分 一般把装置的一个独立部分称为单元,并以此来划分单元。 在一个共同厂房 内的装置可以划分为一个单元;在一个共同堤坝内的全部储罐可以划分为一个单 元;散设地上的管道不 作为独立的单元处理,但配管桥区除外。 (二)评价模型的层次结构 现实危险性不仅取决于生产单元的固有危险性,而且还同各种人为管理因素 及防灾措施综合效果有密切关系。 (四)危险物质 事故易发性 B111 的评价 具有燃烧爆炸性质的 7 大类危险物质: 爆炸性物质 气体燃烧性物质 液体燃烧性物质 固 体燃烧性物质 自燃物质 遇水易燃物质 氧化性物质 毒性物质,其危险物质事故易发性主要取决于 4 个参数: 毒性等级 物质状态 气味 重度 (六)事故严重度评价(只考虑直接损失) 事故严重程度用事故后果的经济损失(万元)表示。 事故后果是指事故中 人员伤亡以及房屋、设备、物资等财产损失,不考虑停工损失。 重大危险源事故的两个原则:最大伤害原则、概率求和原则 最大伤害原则。 如果是一种危险具有多种事故形态,且它们的事故后果相差 大,按事故最严重的形态考虑。 概率求和原则。 如果一 种危险物具有多种事故形态,且它们的事故后果相差不大,则按统计平均原理估计事故后果。 五、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监管 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建立重大危险源宏观监控信息 网络;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建立实时监控预警系统。 计算机实时监控预警系统: 计算机实时监控预警系统的目的,主要是监控其正常情况下危险源对象的运行情况及状态,并对其实时和历史趋势做一个整体评价,对系统的下一时刻做出一种超前或提前的预警行为。 计算机监控预警系统的三个阶段: ( 1) 正常运行阶段 ( 2) 事故临界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监控系统 一方面 给出声、光或语言报警信息 ,另 一方面发出应急控制令。 ( 3) 事故初始阶段。 如果上述预防措施全部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