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博士后服务管理工作指南内容摘要:

员。 为促进产学研结合, 1994 年,国家批准设立上海宝钢集团首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我国开创了企业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先河。 1997 年 9 月,原人事部、国家经贸委和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扩大企业博士后工作试点的通知》;同年 10 月,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出台了《企业博士后工作管理暂行规定》。 这两份文件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开展企业博士后工作的目的、方针和政策,明确了企业博士后工 作的基本原则、工作方法和管理规则。 企业博士后工作的开展,使越来越多的博士后研究人员 走进 企业,成为博士后事业新的生长点。 国家资助、自筹经费、依托项目、工作站联合等多元化的招收模式,使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招收和管理方式、投资渠道逐渐多样化。 随着博士后规模的扩大,博士后工作在科技、教育、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鼓励和支持博士后研究人员中有科研潜力和杰出才能的优秀人才开展科研工作,根据李政道教授的建议, 1989 年 2 月,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召开 6 第九次会议,决定进一步加强博士后科学基金的评审和管理工作, 尽快筹备成立博士后科学基金会。 1989 年 5 月 24 日,中国人民银行 (银复 [1989]147 号 )批准成立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李政道教授亲自担任名誉理事长。 1989 年 8 月 26 日,经中国人民银行 (银函 [1989]170 号 )批复同意,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更名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 为进一步做好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评审、管理和使用,开拓多种渠道,扩大基金来源,便于同国内外各种基金会组织进行交流与合作, 1990 年 5 月 30日 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民政部登记注册 (民社批 [990]21 号 )后 , 成立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 ,邓 小平同志亲自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题写了会名。 这一时期,随着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人数的增加,博士后工作管理体制中一些原来不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日益显露出来。 为促进博士后工作的顺利开展, 1990年,原人事部和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决定在吉林省进行国家、地方、设站单位三级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逐步下放管理权限。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 1992 年,原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下发通知,决定扩大博士后工作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范围,从 1993 年起,同时在辽宁、黑龙江、湖北、上海、广东五省市正式进行试点工作,在总结吉林省试点工作经验的基 础上,出台了《博士后工作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暂行办法》,对试点工作进一步规范。 这一阶段博士后事业发展的特点:一是博士后管理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博士后进站、中期考核、出站等各项配套措施逐步完善;二是进行了博士后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三是博士后设站规模大幅度提高,并开始在企业设立工作站,博士后站点覆盖了大部分学科专业和国民经济的诸多行业领域;四是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招收规模扩大,招收方式逐步多样化;五是投资渠道呈现出多样化,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逐步科学规范。 ( 3) 改革提高阶段 (1999 年以来 ) 在前两个阶段发展的基础 上,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主体多元化、需求多样化的要求,《博士后工作 “十五 ”规划》明确提出了建立更为高效的分类分级管理体制的思路。 2020 年,为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原人事部和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博士后工作 “十一五 ”规划》,提出了创新完善制度,稳步扩大规模,注重提高质量,造就创新人才的博士后工作发展的指 7 导思想。 2020 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出台了《博士后事业发展 “十二五 39。 ’规划》,在 “十一五 ”规划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改革完善制度,着力提高质量,优化布局结构, 鼓励多元投入,健全服务体系,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改革提高阶段,博士后工作主要在以下 6 个方面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一是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博士后管理工作。 2020 年制定了《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对管理部门职责、设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待遇以及博士后科研经费管理、博士后工作评估等做出了规定。 2020 年又根据博士后工作形势的发展和变化,重新修订了《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使博士后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二是注重提高 博士后的培养质量。 2020 年,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召开第十七次会议, 确定 了把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博士后研究人员放在博士后工作战略地位,把博士后工作重点从扩大设站规模转到提高质量上来的工作思路; 2020年《博士后工作 “十一五 ”规划》提出了 “创新完善制度,稳步扩大规模,注重提高质量,造就创新人才 ”的指导思想,并从设站、招收、评估、激励、淘汰等各个环节提出了确保质量的政策 和 措施。 三是在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逐步健全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加大国家财政支持力度,在不断提高日常经费标准的同时,努力改革基 金资助模式,逐步加大资助力度。 2020 年,在保留保本取息运作模式的同时,建立了国家财政年度拨款的资助制度,实现了基金资助模式从保本取息到财政拨款的历史性转变;确定了基金资助经费逐年递增的原则,资助力度由弱到强,资助额度由低到高。 同时,对一部分特别优秀的博士后实施特别资助。 对在站期间取得重大自主创新研究成果和在研究能力方面表现突出的博士后,中央财政一次性给予 10 万元的特别资助经费, 2020 年提高到 15 万元。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实现了由原来单一的面上资助到面上资助与特别资助并举,这是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发展史上 一次重大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 四是为规范设站单位的管理工作,提高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培养质量,推动博士后工作的健康发展,原人事部和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组织开展了博士后工作 8 评估。 2020 年,在上海、湖北、四川、黑龙江四省市开展了博士后评估工作试点; 2020 年,在评估试点的基础上,原人事部首次组织了全国范围的评估,对全国 2020 年年底前批准设立的 927 个流动站和 660 个工作站进行了评估,初步掌握了全国博士后工作的开展情况,摸清了底数, 发现了一些问题, 并采取相应对策措施, 以评估促 进 博士后工作质量 提高。 为推动博士后工 作持续、健康发展,2020 年以来,国家博士后工作管理部门一方面加强对博士后评估理论与技术的相关研究,另一方面 也 更加 注重规范博士后评估工作。 2020 年 12 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评估办法》,加强了评估工作的制度化建设 ,并在 在 2020—2020 年间共组织了 4 次评估工作。 2020 年, 对 495 个流动站和 501 个工作站 进行了新设站评估 ; 2020 年,开展了新设站评估和综合评估, 对 951 个流动站, 546 个工作站 进行 了综合评估,对 311 个工作站 进行 了新设站评估; 2020 年, 对 434 个流动站 进行了新设站评估 ; 2020 年,对 362 家工作站进行了新设站评估。 这 几次评估促进了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的建设,对进一步提高博士后工作质量,不断发展和完善博士后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是加强博士后工作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提高博士后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2020 年, 我国的 “全国博士后管理信息网络系统 ” 开发建成 , 2020 年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博士后进出站网上办公,使博士后进出站管理工作更加便捷、高效。 为适应当前博士后工作发展的需要, 2020 年 7 月新版 “全国博士后管理信息网络系统 ”开始启用。 新版系统在各 项功能的使用上较之前都有所改进。 六是逐步建立健全国家、地方 (部门 )和设站单位的分级管理体制,全面推进博士后工作管理体制改革。 为更好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博士后事业健康发展, 2020 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出台 了 《关于推进博士后工作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 (人社部发 [2020]174 号 ),决定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周密布置、有序推进的要求,全面推进博士后工作管理体制改革。 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努力形成职责清晰、运转协调、管理规范、服务周到的博士后工作分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人力资源 社会保障部门牵头,各有关单位协调合作,各设站单位发挥人才培养、使用主体作用的工作格局;形成国家、地方 (部门 )和设站单位多元化 的 投入机制。 9 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博士后事业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我国科技教育的体制内,以其特有的生命力扎下了根。 截至 2020 年, 我国的 博士后工作已在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设站单位涵盖了全部 “98539。 ’、 “211”大学、各主要科研院所和国家重点企业及经济、技术园区。 全国共有 436 个单 位设立了 2703 家流动站 (图 12),覆盖了理、工、农、医和哲学社会科学等 13 个学科门类的全部 110 个一级学科;设立了 2739 家工作站 (图 13) ,覆盖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国防科技、经济金融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全国累计招收博士后人员达 10 万余人。 博士后工作逐步形成了学科专业门类齐全、部门和地区分布广泛的工作体系。 近年来,博士后的学术论坛、成果转化、人才引荐等活动日益活跃。 博士后制度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富有活力的博士后研究人员队伍,取得了一批有较高水平和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 2020 年 10 月,经党中央、 国务院批准,原人事部举行了全国优秀博士后表彰大会,温家宝、曾庆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博士后工作 20 年来的成绩。 博士后事业 改革提高阶段 的发展呈现出以下 4 个特点:一是在不断扩大招收规模的同时, 加强 博士后站的建设, 加强 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培养和使用质量,注重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创新能力培养;二是博士后工作在 加强 与新兴学科、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 相 结合的同时,注重向西部及边远欠发达地区倾斜,使博士后工作发展的区域分布更加均衡;三是博士后工作在科技进步和社会 经济 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四是 博士后工作管理体制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要求 , 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 我国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人数经过了高速增长和稳步发展两个时期。 1985—1992 年,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人数每年以 30%以上的速率增长;自 1993年以后, 发展速度 逐步稳定在 20%左右。 截至 2020 年,博士后研究人员累计招收人数达 10 万多人 (图 11) ,已出站人数 6 万多人 (图 12)。 随着博士后制度的完善以及各部门、地区、单位对博士后工作投入的增加,招收的博士后研究人员中由国家财政资助招收的人员比例逐渐减少 (图 13) ,反映出市场调节作用日 10 益明显。 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平均年龄一直保持在 33 岁左右。 02020400060008000100001202014000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20 2020 2020 2020 2020 2020 2020 2020 2020 2020 2020 2020 2020人数年度 图 11 各年度招收博土后研究人员人数 注: 19852020 年累计进站博士后研究人员 104,685 人。 图 12 各年度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人数 注: 19852020 年累计出站博士后研究人员 61785 人。 0202040006000800010000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20 2020 2020 2020 2020 2020 2020 2020 2020 2020 2020 2020 2020人数年度国家资助人数自筹经费招收人数 图 13 各年度国家资助和自筹经费招收博土 后研究人员情况 注: 1985—2020 年国家资助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3l,408 人,自筹经费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73,277 人。 11 四、博士后制度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博士后制度作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强国战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博土后制度为高级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铺设了一条 “绿色通道 ”。 自创立以来,吸引 了 2020 多名优秀留学人员回国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 他们把在国外学到的先进 科研方法和手段运用到新的科研实践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创了许多前沿领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博士后制度也使大批年轻的博士从一个非独立的科研工作者成长为一个能自我选择研究方向、独立组织科研活动的学术带头人。 据统计,在 2020 年度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者中,出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所占比例为 15. 58%;在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人选者中,出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占 23%;在 2020 年度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入选者中,出站博士后研究人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