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大纲内容摘要:

解析 戴艳军 杨慧民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版 执 笔 人:王萍霞 审 定 人:邱燕萍 批 准 人:关一宁 8 中国近现代 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数: 32,学分数: 2) 一、 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 本课程为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 通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掌握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提高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 (一)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内涵、中国近现代社会性质与发展轨迹及其启示; 通过讲述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的历史 概况,使学生了解由于鸦片战争以及资本 —— 帝国主义一次又一次的侵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的两大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 教学内容: 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2. 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3. 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 4. 基本历史线索 教学重点和难点: 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二)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教学目的与要求 : 了解近代以来外国资本 ——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以及中国人民的反 侵略斗争,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坚贞不屈,勇于反抗外来压迫的民族,以增强民族自信心。 教学内容: 1.资本 —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教学重点和难点: 正确分析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三)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课程代码: 10010430 9 教学目的与要求 : 了解近代社会各阶级、阶层对国家民族出路的探索过程,懂得当时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地主阶级的改革派以及资产阶级维新派都不能实现中国真正的独立与富强。 教学内容: 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2.洋务运动的 兴衰 3.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近代中国不同阶级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认识无论农民战争、地主阶级改良还是资产阶级的维新都不能实现中国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四)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教学目的与要求 : 了解辛亥革命的发生及中华民国的建立,懂得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说明了资产阶级共和方案不能救中国,也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教学内容: 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 辛亥革命与民国的建立 3.辛亥革命的失败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近代中国革命的必要 性、正义性、进步性,认识辛亥革命与中国历史的巨大变化,认识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历史必然性。 (五) 中编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教学目的与要求 : 了解 19191949 年的历史体系, 理解 处在一个极其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的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了解这 30 年的历史进程即 为 新民主主义革命。 教学内容: 1. 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2.“三座大山”的重压 3.两个中国之命运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比较分析近代中国三种建国方案、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方案最终成为人民的选择。 (六)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教学目的与要求 : 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中国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尤其是认识到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教学内容: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2.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0 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教学重点和难点: 正确理解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七)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教学目的与要求 : 通过对土地革命战争及延安整风运动的学习,使学生了 解中国革命胜利和失败的反复,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理解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凝结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毛泽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过程。 教学内容: 1.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识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寻求到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解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倡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八)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教学目的与要求 : 通过对抗日战争的全过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及伟大意义;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教学内容: 1.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正确认识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战争;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分析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和意义。 (九) 为新中国而奋斗 教学目的与要求 : 通过学习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过,让学生了解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取得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教学内容: 1.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斗争 2.国民党 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4.人民共和国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十) 下编综述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1 教学目的与要求 : 通过对建国以后的历史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胜利与挫折,理解“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一名言,增强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内容: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 3.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性成就 教学重点和难点: 怎样看 待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就与挫折,增强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的信心和决心。 (十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目的与要求 : 通过对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确立过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对当时的内外形势进行正确的估计;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尤其正确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及意义。 教学内容: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2.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3.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正确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 人民的选择。 (十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学目的与要求 : 通过对建国后一段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的教学,让学生能正解的评价这段历史,正确估量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对挫折和失败进行客观的、科学的分析,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内容: 1.良好的开局 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3.建设的成就 教学重点和难点: 正确看待 中国共产党 在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过程中所取得的 成 就及挫折,总结其经验教训。 (十三)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教学目的与要求 : 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学习,使学生正 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全面理解十三届四中全会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探索;对新时期的巨大成就有深刻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内容: 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12 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5.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十一届 三 中全会以来的主要成就,正确认识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 三、学时分配表 序号 内 容 课内实践 理 论教学 1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2 2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2 3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 4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2 5 中编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2 6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2 7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2 8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4 9 为新中国而奋斗 2 10 下编综述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 11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2 12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2 13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4 14 考 查 2 合 计 32 四 、 有关说明 1. 由于本课程是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而不是历史系本科生的专业课,因此在教学时应该着力阐明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总结这个时期历史的基本经验,注意加强它的理论性。 同时在论述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时还要注意联系社会上流行的有关思潮,联系大学生经常关注或者感到困惑的重大问题,着重从正面讲清有关的道理,起到释疑、解惑、明理的作用。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各类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做到 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去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大学生的认识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 、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育部统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最新版本 教学参考书: 13 1.《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胡绳著 人民出版社 2.《毛泽东选集》 人民出版社 3.《邓小平文选》(第 三卷) 人民出版社 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成套教学参考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年 8月版 执笔人:吴家栾 审定人:王萍霞 批准人:关一宁 14 课程代码: 0000000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概论 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数: 48,学分数: 3)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一)性质: 本课程为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 (二)目的: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提高 理论思维水平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共产主义信仰。 (三)任务:。 、实践和发展的必然性。 二、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 (一)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和理论品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是马克思主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和理论品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方法。 (二)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了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根本规律。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世界的物质性;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社会生活的本质。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 握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教学内容: 课程代码: 10010420 15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识的本质;真理的检验;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四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掌握群众史观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形态更 替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五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掌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了解剩余价值规律以及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及其作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