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夏书章第三版考研复习笔记内容摘要:
职能配置; 3.审批机构与人员; 4.监督编制执行情况; 5.做好编制统计; 6.制定有关的编制法规。 (二)编制管理的意义 1.编制管理是建立精干高效的行政组织体系的重要前提。 2.编制管理是防止官僚主义,密切政府与群众关系的重要手段。 3.编制管理有助于节省国家财政开支。 行政机构的经费开支由国家财政拨款。 二、编制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一)编制管理的原则 编制管理直接涉及政府机 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政策性强,影响深远。 为切实搞好编制管理,应遵循下述基本原则: 1.精简原则。 2.统一原则。 3.编制立法原则 (二)编制管理的基本方法 1.行政方法。 2.经济方法。 3.法律方法。 第五章 人 事 行 政 第一节 人力资源开发、人事管理和人事行政 一、人事管理中的人和事 人事管理学所讲 “人事 ”实际包括人和事以及两者的联结。 人是众多学科研究的对象。 不同学科从不同侧面揭示人的不同内涵。 人事管理学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把人看作是在社会劳动过程中、以业缘为纽带联结起来的管理 主体和管理客体的物质承担者。 因此,人事管理中的事是指代表工作对象或任务的职位系列以及与此相关的职位分类、录用、职务任免升降、考核、奖惩、培训、交流、工资福利、辞职辞退、退休等事宜。 人事管理中人和事的特定含义己如上述,但人事管理的特殊性还在于它把人和事联结起来的手段和方式。 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思想教育、社会舆论、道德规范、法律约束、经济乃至暴力手段等,都可以促使人和事联结起来,而人事管理与这些方法不同的地方在于它通过职位分类、录用、考核、奖惩、培训、交流、回避、职务任免升降、工资福利、退休等特定的手段和方式 去促使和保证人和事的联结,促使人适其事,事得其人,人尽其才,事竟其功。 二、人力资源开发和人事管理 (一)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客观事实使人事管理的基本特征发生新的变化 (二)人才强国战略使人事管理地位提到了新的高度 (三)人才队伍建设为人事管理规定了新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措施 三、人事管理和人事行政 我国人事管理通常包括国家行政机关的人事管理和企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 前者称为人事行政,后者称为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人事行政是以国家行政人员或公务员为主要对象的一系列管理理论、法规、制度、政策、措施的总和,是国 家行政机关对其工作人员依法管理的一系列活动。 它同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一样,需要遵循人事管理的基本规律和准则;但两者又各具特点。 它们的区别主要有: 4 .宗旨不同 第二节 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演变和基本理论 一、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 (一 )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产生 西方国家通常把通过非选举程序而被任命担任政府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称为公务员。 以公务员为管理对象的国家公务员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产物。 它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而始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 立的文官制度。 1805年英国财政部首先设立了一个地位相当于副大臣的常务次官,主持日常工作,不参加政党活动,不随政党更迭而更迭,文官制度也因此而奠定雏形。 1853年从东印度公司开始的通过公开考试来录用职员的办法逐步在政府各部推广,建立了官职考试补缺制度。 这标志着英国文官制度基本成形。 1855年和 1870年,英国政府两次颁布枢密院令,确定了考试录用官员的制度。 英国公务员制度因此而正式诞生。 英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吏治制度有重要影响。 美、法、日等国都借鉴于英国公务员制度而建立了各具特点的国家公务员 制度。 经过长期的沿革演变,西方国家对公务员的职位分类、考试、录用、培训、考核、奖惩、职务任免升降、工资福利、退职、退休等已形成比较成熟的、完整的、法律化和制度化的管理。 所谓国家公务员制度即是这些法律和制度的总和。 (二 )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共同特点 、择优录用。 3.“政治中立 ”。 二、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中国公务员制度大致经过了调研准备、推行实施、完善发展的三个阶段。 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是在民主革命时期根据地和解放区的人事制度的基础上依据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要求逐步建 立起来的。 从 1980年开始,我国为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开展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和法规准备工作。 1984年有关部门起草《国家工作人员法》,1985年改为《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条例》, 1986年改为《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1993年 10月 1日,《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诞生。 1993年以后,以《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为主,与之配套的几十个单项法规和实施细则相继颁布,如《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国家公务员奖惩暂行规定》、《国家公务员职务任免暂行规定》等,逐步形 成了公务员管理的法规体系,公务员管理开始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三、中国公务员制度的指导原则 (一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二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三 )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四、中国公务员制度的主要机制 (一)能力开发机制 (二)人才激励机制 (三 )新陈代谢机制 (四)勤政廉政保障机制 第三节国家公务员管理制度 一、国家公务员的内涵、义务与权利 (一)国家公务员的内涵 我国公务员是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依此规定,我国公务员的范围与英、美等西方国 家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的地方。 首先,国家行政机关中的工勤人员不列入公务员范围。 因为他们一般不执行行政公务。 机关后勤社会化后,他们将归属不同企业按有关劳动法规进行管理。 其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均属公务员范围,不是只限于中央政府系统中非选举产生的工作人员;再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组成人员和非政府组成人员,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的人员都是公务员,不实行 “政务官 ”和 “事务官 ” 分离的制度。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适用于所有公务员,但国家公务员中的各级人民政府组成人员的产生和任免,依 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办理。 (二)国家公务员的义务 公务员义务是指法律对公务员必须作出一定行为或不得作出一定行为的约束,是公务员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的法律规定。 法律规定的公务员义务,每个公务员必须履行,不能放弃,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国家公务员的权利 公务员权利是指法律对公务员可以享有某种利益或可以作出某种行为的许可和保障。 国家给予公务员为达到某种要求或实现某种法定利益提供了合法手段和可能条件,公务员可依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运用这些合法手段和可能条件去实现某种行为,任何机关和个人不得侵犯。 二、国 家公务员的管理制度 (一)职位分类 科学的人事分类是现代人事管理的起点和基础。 世界各国的人事分类制度大致有二:职位分类和品位分类。 职位分类着重于 “因事择人 ”。 品位分类倾向于 “因人设事 ”。 两种分类制度各有短长,互相兼容。 职位分类是指一方面,按照工作性质、责任大小、难易程度和任职资格条件等因素确定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的职位系列,同时又根据所任职务及所在职位的责任大小、工作难易程度以及国家公务员的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工作经历确定等级系列。 在职位分类的基础上又确定公务员的级别,这是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一大特色。 非领导职务是指办事员、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助理调研员、调研员、助理巡视员、巡视员。 我国国家公务员级别分为 15级。 (二)录用 国家公务员录用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据一定法律法规,通过法定的程序和方法从公务员系统外的人员中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公务员的行为和活动。 (三)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制度的建立为对公务员的奖惩、任用、培训、晋级增资等提供重要依据,对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优化公务员队伍、强化对公务员监督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有重要作用。 公务员考核必须坚持客观公正原则,实事求是地对公务员的绩效作出全面、 准确的评价;必须坚持民主公开原则,建立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四)奖励与纪律 奖励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在工作中表现突出,有显著成绩和贡献的以及有其他突出事迹的国家公务员给予鼓励的制度。 奖励制度包括奖励原则、条件、权限、种类、程序等。 (五)职务升降和职务任免 1 .职务升降。 公务员职务序列是由低到高的层次结构。 职务升降是在公务员职务序列中的纵向调整,是公务员职务关系的变更。 职务晋升是由较低职务升任到较高职务。 降职是与职务晋升方向相反的一种职务关系变更形式,是指由较高职务改任为较低职务。 2 .职务任免。 职务任免是公 务员职务管理的重要活动,是任职和免职的简称。 ( 七 ) 交流 公务员的交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根据工作需要或公务员个人愿望,通过调任、转任、轮换、挂职锻炼等形式变换公务员的工作岗位,从而产生、变更或解除公务员职务关系或工作关系的一种人事管理活动。 (八)回避 建立公务员回避制度对维护政府的良好形象和公务员队伍的廉政建设有重要意义。 (九)工资保险福利 工资保险福利各有区别,但对提高公务员积极性、稳定公务员队伍、吸纳优秀人才都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健全公务员工资保险福利制度是建立健全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必要环节。 国家公务 员的工资制度包括工资的原则、结构、形式等。 (十)辞职、辞退、退休 辞职、辞退、退休制度疏通了公务员队伍的 “出口 ”渠道,增强了公务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是干部人事管理的一项重要改革。 辞职是公务员根据本人意愿,依据法定程序,解除与行政机关职务关系的法律行为和法律事实。 (十一)申诉控告 申诉控告制度是公务员合法权益的一种保障机制。 申诉是指国家公务员对涉及本人的人事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理决定之日起 30日内向原处理机关申请复核,或者向同 级人民政府人事部门申诉,其中对行政处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行政监察机关申 诉。 三、国家公务员的管理机构与监督 西方国家公务员的管理机构有所谓部内制、部外制和折衷制的区别。 而在我国,国务院人事部门负责国家公务员的综合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事部门,负责本行政辖区内国家公务员的综合管理工作。 我国公务员行政监督体制中,监督主体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人事部门。 第六章 行 政 领 导 第一节 行政领导概述 一、领导的含义、特点及其与管理的关系 (一 )领导的概念 领导是指领导者在一定的环境下,为实现既定目标,对被领导者进行指挥与统御的行为过程,即指领导活动。 领导是一种多层次 、多领域的立体现象,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不同的分类。 按领导的权力基础分类,有正式领导和非正式领导;按领导活动的层级分类,有高层领导、中层领导和基层领导;按领导活动领域分类,可以把领导分为政治领导、行政领导和业务领导等。 另外,作为名词的领导是指领导者。 (二 )领导的特点 1.领导是一个社会组织系统 2.领导是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 3.领导是高层次的管理 4.权威性 (三 )“领导 ”与 “管理 ”两个范畴之间的关系 1.在广义或外延层次上二者具有相等性 2.在狭义上两者具有本质的差异性 3.二者广义和狭义的混合关系 二 、领导管理工作的专业化 (一 )领导管理工作专业化的含义 领导管理工作的专业化,是领导管理工作科学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 (二 )领导管理工作专业化的意义 准确地认识领导管理工作专业化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准确地认识领导管理工作专业化的意义在于: (1)领导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的需要。 (2)纠正被扭曲的领导管理工作专业化标准,科学选才用人的需要。 (3)有利于 “岗上 ”的领导管理者专业素质的提高。 ,准确地认识领导管理工作专业化有 利于领导管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从泰勒、法约尔创建科学管理伊始,领导管理科学迄今还不到一个世纪的历史,在我国兴起也不过 20年左右。 相对于传统学科来说,她还年轻,学科基础建设和全面繁荣的任务还很重,路子还长。 而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在于社会领导管理实践。 (三 )领导管理工作专业化的实现途径 三、行政领导的含义、特点及其地位、作用 (一 )行政领导的概念 行政领导是指在行政组织中,经选举或任命而享有法定权威的领导者,依法行使行政权力,为实现一定的行政目标所进行的组织、管理、决策、指挥等的社会活动。 (二 )行政领导的 特点 行政领导是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的领导活动,它具有一般领导的共同特点,又有自身的特点。 主要表现为: 1.行政领导只是对 “行政 ”的领导。 2.从行政领导活动方式的特性上讲,行政领导的执行性,是它的明显特点。 3.从行政领导活动的社会属性来看,其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三 )行政领导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行政领导是行政管理协调统一的保证。 2.行政领导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全过程。 3.行政领导是行政管理成败的关键。 第二节行政领导者的职位、职权和责任 一、行政领导者的职位 (一 )行政领导者职位的含义 行政领导 者的职位是指国家权力机关或国家人事行政部门根据法律与行政规程,按规范化程序选择或任命行政领导者担任的职务和赋予其应履行的责任。 职务和责任是构成行政领导者职位的两个不可缺少的要素。 只有担任了某一职务,才负有与其相应行政部门的工作指挥与统御权;而担任某一行政领导职位的。行政管理学夏书章第三版考研复习笔记
相关推荐
m D. by telex 39. ____ reservations are the most mon in many hotels. A. Telephone B. Writing C. Telegram D. Telex 40. The reservations clerk nor mally pletes a reservation form and enters the
增强驾驶员的安全驾驶意识,有效杜绝有责交通事故发生。 三是高度重视新员工安全教育工作。 针对新员工,特别是新增项目用工,坚持安全教育培训与业务培训相结合,并把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摆在首位,全面推进三级安全教育,有效提升新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岗位安全防范技能。 (三)加强 讲师团 培训,建立健全处室培训体系。 积极响应公司 让管理者成为培训者 培训工程,着眼现有的人力资源,挖掘潜力,利用 35 年的时间
基础研究是 长期行为,在基础研究方面我们并没有独占,而是与几个领先的学校保持密切的关系,相互 联系、相互沟通。 目前的基础研究将改变 10 年后的通讯技术,即在 2020 年以后才可能转换 为产品,而这些 研究方向是行业内人士所共知的,如解决计算机、无线通讯、光纤技术所面 临的问题就是我们的研究方向,同行之间是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在产品研究与开发方面, 则是你追我赶,齐头并进的竞争,各有侧重。
渠道,力争金融机构对我县项目建设的更大信贷支持。 进一步拓展民间投资领域和范围,鼓励引导民间投资以 PPP 模式投入基础设施建设。 ,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各种问题,确保提质增效 一是提升存量企业。 抓好一批重点骨干企业,确保工业稳定增长。 培育一批成长性企业,壮大骨干企业 群体。 通过摸底排查,及时将符合要求的企业纳入规模以上监测体系,准确掌握我县规模以上工业的实际情况。
编制管理有助于节省国家财政开支。 行政机构的经费开支由国家财政拨款。 二、编制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一)编制管理的原则 编制管理直接涉及政府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政策性强,影响深远。 为切实搞好编制管理,应遵循下述基本原则: 1.精简原则。 2.统一原则。 3.编制立法原则 (二)编制管理的基本方法 1.行政方法。 2.经济方法。 3.法 律方法。 第五章 人 事 行 政 第一节 人力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