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行政管理学考研内部笔记内容摘要:

和现代化的需求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是我国政治发展的目标,而民主化离不开行政管理民主化、法制化和现代化。 民主化…现代化与民主化相提并论,简放政权,公正,公开,透明…,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对行政职能的重新思考和定位作为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产物,WTO的基石是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它的根本目的是在减少政府干预的基础上实现实际范围内经济发展的最大自由,因此对政府管理的界限和职能作出了严格的界定同时,WTO也是对政府管理体制设立的“超国家权威”的制度约束,不论是它的“统一、公正、合理”原则,还是它的“非歧视”和“国民待遇”原则,特别是它有关“司法审查”的规定,更是将政府管理的法制化提到了国际社会共同监督的高度…企业化政府,法制化政府,人性化政府,道德化政府(4化政府)(三)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目标、内容和途径:把行政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上,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权利交给企业,强化宏观经济调控部门,调整或减少专业经济部门,明确行政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依法行政,法制化,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定位:使政府从对市场的直接干预者变为市场规则的制定者以及规则执行的监督者,从侧重市场准入到转向全面规范市场主体,维护秩序,打破垄断,建立竞争机制:在培育社会中介组织的同时并与其脱离关系,弱化权力意识:依法治国,组成部分,有有执违行政审批带有强烈的集权色彩,不适应首先,减少行政审批项目,保留必须的审批项目并规范审批内容其次,建立科学的审批程序,规范操作,简化程序,制度化,法定化,并在此基础上实行公开审批第三,明确责任,建立相应的行政责任审批制和监督制度:电子政务经济基础决定和制约,…政治体制改革的成败是行政职能,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国家的根本途径。 行政职能体系是我国政治体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与政治体制相适应的,内在动力机制,核心的变革首先,实现国有企业的产权变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次,建立和健全国有经济的进退机制,培育市场竞争机制,制定和完善竞争规则,解决企业运行机制与外部环境的相容性问题行政职能的转变离不开社会公众的支持,而社会公众自我管理意识的增强又称为转变行政职能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首先,组织和制度上的保障:通过积极推进社区居民自治,实现基层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保护自治组织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主动性,社会公共生活的主人其次,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切实发挥其作用,是培育社会公众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行政职能转变的有益尝试第四章 行政组织第一节 行政组织概述一 行政组织的含义:行政组织是行政管理活动的主体,即国家为推行政务,依法组建的行政机构体系:,是行政管理的主体,我国的行政组织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由人员,职位,单位,部门等复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组建和变更的目的在于有效推行政务二 行政组织的特征(一)一般特征:与一般社会组织相比(二)比较特征:,具有国家强制性政党含义,社会政治组织,不具备强制性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党的领导”就是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的,思想的,组织的途径,执掌国家政治权力,对国家机关实行有效的领导。 但不意味着党组织直接行使行政组织职权,任何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都不符合现代法治国家或法制行政的要求,在其产生上具有派生性,在运行机制上具有执行性和垂直性,主要是性质和职能上的差异,在上级对下级的领导关系上,也具有不同的含义,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不存在垂直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三 行政组织的分类及其构成要素(一)行政组织的分类:联邦政府行政机关、中间(州或加盟共和国)政府行政机关和地方政府行政机关:中央,地方我国,单一制,中央,地方(省市县乡镇):在一级政府内部:含义:行政首脑机关,如各级行政首长及其合议制决策机构作用:核心,统筹全局,运筹决策,协调控制监督:含义:各级政府中负责管理某一专门行政事务的执行机构,是领导机关的部门机关,如中央政府各部委,省级政府的各厅局等。 此外还包括直接直属机关和间接直属机关作用:承上启下,对上接受指挥和领导,对下工作指挥和业务监督含义:为行政组织提供辅助性工作服务的机构,包括政务性、事务性、专业性和综合性的辅助机关(4类辅助机关),如调研机构等作用:保障行政组织系统灵活高效运作大政府,改革的途径是培育社会中介机构含义:出谋划策,提供政策方案、政策规划的机构,两种形式:一是行政组织内设的,如咨询委员会,二是与政府保持密切联系的社会智囊机构作用:协助决策,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科学性含义:是指一级政府机关根据行政管理需要,在其管辖区域内设立的代表机构,如地区行署作用:强化一级政府的直接领导,维持辖区正常秩序往往事与愿违,延长决策流程,助长官僚主义,慎之又慎,精干效能(二)行政组织的构成要素第一,行政职位:最基本的结构要素,它是行政组织系统的细胞组织,主要由职务,职责和职权等因素复合而成相对稳定,法定;但是,在法制不健全的地方,最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因人设职因事设职,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改革基点:职位法定,职数法定,权责一致,名实相符第二,行政人员或公务员:最积极最活跃,唯一具有主观意志和主观能动性的因素第三,行政资源是信息,经费,物材等物质因素的总和,物质基础第二节 行政组织体制一 行政组织体制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行政组织体制,指一级政府内部的领导关系和组织结构方式,是行政组织内部各要素、各单位、各部门乃至各层级之间的组合方式,以及各种行政关系制度化的表现我国的发展:略二 行政组织体制的类型(一)首长制和委员会制含义:法定最高决策权由行政首长一人行使优点:★命令统一,步调一致;指挥灵便,行动迅速;事权集中,责任分明;保证上级决策或领导意志得到最有效的贯彻执行缺点:主观片面,独断专行,不易监督和制约含义:法定最高决策权由委员会行使优点:集思广益,相互监督,发挥群体作用,协调各方面意见缺点:★UP 反面:,导入执行部机制,以强化决策的执行环节,适应行政环境,应在建立有效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的前提下,实行强首长制,以保障首长在领导行为中有足够权威,执行以行政首长为核心,并以此建立委员会和首长的责任机制(二)层级制和职能制层级制是指政府组织从纵向上划分为若干层级,每个层级所管辖的业务性质相同,各对其上一层级负责,形成有效的层级节制关系;但其管辖范围自上而下逐级缩小职能制指政府组织平行划分为若干部门,每个部门所管辖的业务内容不同,但范围相当采用层级制,便于集中领导,统一指挥行动,但行政首长管辖过多,责重事烦,难胜其任职能制的优点在于合理分割,相互配合,UP反有机结合:我国存在层级过多、管理幅度过大现象,机构臃肿,部门林立,互相扯皮改革的基本途径是层级法定和部门法定,按照层次最少、幅度最小的原则,设置各级政府的性质层次和管理幅度,并法制化(三)集权制和分权制指一级政府内部的权力结构方式和权力运行机制集权制,行政权力是集中行使的,行政管理中的一切重大决策权由行政首长或上级领导决定,部门领导和下级职员很少有自主决定权,又称为一元统御制分权制,各部门对其管辖范围内的行政事务具有充分的自主决定权,行政首长不加以干涉,又称为多元统御制:、管理权的下放,目的在于缩短决策流程,提高行政效率:,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如国务院的工作重心可以由部委下放到司局,省级由厅局下放到处第三节 行政组织理论和行政组织原则一 西方国家的行政组织理论和行政组织原则二 马克思主义行政组织理论和行政组织原则三 我国行政组织原则(一)法制行政原则,消除人治残余,树立法制权威,消除因人设事,因人设职的动因,使得政治组织管理和改革有法可依,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二)职能目标原则,密切主义行政职能的变化,确立行政组织的职能目标体系,是调整和改革政府行政机构的前提(三)精干效能原则(四)管理幅度与层次适度原则管理幅度,是指领导机关直接管辖下属部门或人员的数额,管理层次指的是行政组织系统划分层级的数额适度原则,最佳限度科学的确定管理幅度与层次,注意几种量的关系:、组织内部信息是否畅通、规章制度是否健全等因素密切相关(五)职、责、权一致原则,…,…(六)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部门和单位之间,由一些程序化、标准化的规章制度相联系,形成依存、作用的关系,这些关系的稳定是行政组织系统高效运转的保证,动荡不稳、变化多端,触及其利益,失去职业安全感,影响行政效率,行政环境,行政职能:在改革者力求稳定,在稳定的前提下锐意改革第四节 行政组织改革与编制管理的法制化一 行政组织改革是现代政府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把行政机构改革作为一项经常性任务,其意义:“运动式”改革带来的震荡,保持政府行为的持续性,有效性,又可以防止积弊,避免积重难返、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提高政府的及时反应能力,美国的胡佛委员会,日本的临时行政调查会二 行政编制管理的法制化(一)行政编制管理法制化的理论前提我国行政编制管理法制化的理论前提:主要来自于马克思政治理论和我国行政管理实践马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是人们的、社会的公仆,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本质要求,为人民服务。 帕金森定律:控制政府规模,推行编制管理法制化:必须立足于现实,建立在客观需要的基础上在我国社会转型期,政府规模的控制目标,既不是现在的“大政府”,也不是将来的“小政府”,而是“适度规模”的政府(二)行政编制管理法制化的实践依据影响“适度”的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方式以及行政事务社会化的程度,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因素。 如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方式的自律化程度较高,政府就不需要过多过细的管理,政府规模较小:如行政人员素质,办公手段的现代化程度,行政管理制度化程度等等。 行政人员素质越高,行政管理制度化程度越高,政府的规模可适当缩小根据政府职能,划分政府部门、设置机构、确定人员编制,重要依据包括三个层次的问题::主要是指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部门)职能:针对政府内部职能关系而言。 核心是职能转化和职能简化,其中职能分解到什么程度(部门化)是两个关键因素与行政编制数成正比a..区域范围:人口数量,正比;人口质量,反比:财政收入状况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水平,同时也表明了其行政资源潜力。 因此,行政编制数可以根据财政收入状况加以权定,但权重系数不宜太高,否则行政编制失控。 财政预算既是编制的依据,又是控制编制的手段第五章 行政领导第一节 行政领导概述一 领导的含义和构成要素(一)领导的含义含义:领导不同于一般的管理,而是一种能够影响别人去完成(实现)一定目标的管理活动(二)构成要素领导者,被领导者,作用对象,环境二 行政领导的含义和特征(一)含义行政领导就是国家各级行政机关的行政领导者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组织和管理行政事务,进行决策、指挥、组织、控制、检查、监督等行政活动政治领导,在我国既党的领导,是指决定和执行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领导活动(二)特征首先,行政领导是国家机器正常运行的核心部分行政组织是国家机器中分布最广泛、最重要的组织,机构数、职位数远远大于其它国家机构,行政领导是国家机器正常运行的核心部分,牵一发而动全身其次,行政领导是国家管理活动中最具直接性、时效性的活动,对各类问题或事件要迅速反应,所以行政领导活动必须具有高度的统一性,统一政令统一行动。 我国在行政领导体制上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地方实行省长、市长、县长、区长、乡长、镇长负责制首先,国家行政机关在国家机关中处于行政执行的地位,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所以,…其次,政党政治时代,国家政权由执政党掌握,行政机构必须执行执政党的决定,接受其领导统一性、执行性是行政领导不同于其它;领导类型的两个最显著的特征它还具有一般领导的特征,如权威性、强制性、合法性等第二节 行政领导的基本职能第三节 行政领导的方式、方法和艺术一 行政领导方式(一)按行政领导者运用行政权力的不同方式或程度分类把行政权主要是行政决策权、决定权集于领导者一人手中,由领导者个人决定,以强制命令推动工作,下级服从上级,下属行政人员不参与决策,也不了解决策的内容或要求,只是被动的执行命令。 当下属执行命令不力,依靠惩罚手段处理缺点:造成部下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差,领导者官僚主义严重,效率低下行政领导者的领导活动比较公开,和下级行政人员关系密切、互相沟通优点:决策时,相信群众,同群众商量,将群众中的正确意见集合起来形成决策内容;决策执行时,领导者充分授权,让部下自主负责工作,工作人员积极性高行政领导者把较多的行政决策权、决定权下放给下级行政人员,行政领导者只是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监督。 缺点:行政领导者不把持领导权,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明确的职能分工,领导和下属关系疏远,缺乏监督,人浮于事(二)按对行政权力的控制程度分类领导者权力欲、支配欲强,不进行适当的分权、授权,凡事都要亲自出面、亲自决定,工作人员没有热情,……领导者只决定总体目标、有关政策和任务目标,对完成细节和具体方法不予过问,工作人员具有较多的自由和决定权,……介于12之间可以避免1的领导官僚主义,2的分散主义(三)按指导工作的重点不同分类以人为中心领导者比较民主、宽容、关心下级、平易近人,注重工作人员的情绪和积极性发挥如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