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辽宁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笔记下载内容摘要:
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的矛盾 实现其要求是一切利益的天然本性和基本规定,否则,利益就不 成其为利益。 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源于利益主体需要的主体满足。 任何需要主体的任何需要,从其产生那一刻起,就带有主体满足的动力基因和目标指向。 在生产活动和社会关系中,人的需要转变为利益,需要满足的主体性就转变成了利益实现的主体性。 另一方面,任何利益都是具有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这就构成了利益实现途径的社会性。 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和实现途径的社会性,构成了利益内含的第一个,也是最为基本的矛盾。 这一 基本矛盾决定和影响着利益内含的其他矛盾的产生和发展;它使社会利益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成为 必要和可能,而人们在利益关系中形成的共同利益和利益矛盾,则是 人类社会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的基础。 此外,它还铸造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基本特性。 利益形式的主观性和利益内容的客观性的矛盾 利益以人的需要为基础,需要是对于人们所处的外部状况的反映,它是以人们的主观意识和心理的形式存在的,它具体表现为人们在特定生产力水平基础和社会关系中特有的兴趣、愿望、追求等,因此,利益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另一方面,利益是与一定社会实践水平和社会关系状况相适应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直接表现,其内容反映着特定社会背 景下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状况,因而是客观的。 利益形式的这种主观性与利益内容的客观性构成了利益内在的另一矛盾。 利益形式的主观性,使得利益必然以人格承担者的形式而存在。 这种人格承担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特定群体,其构成了利益主体。 利益内容的客观性,又使得利益必然反映客观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关系内容。 利益的这一内在矛盾激发和促使人们去进行社会活动,以实现利益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而人类的政治活动,不过是人们通过实现主观和客观统一的活动之一。 利益的目标性与手段性的矛盾 利益的实现是人们 追求的生活目标,人们的活动是围绕着利益展开的,是为了实现和满足自己的利益和需求而进行的,因此,利益对于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来说,具有特定的目标意义。 另一方面,对于人们形成社会关系,参与社会生活,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推动人类历史的进步和发 展来说,利益又具有手段意义。 这就是说,人们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是以利益为媒介结成和构成的;人们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是借助于利益的作用来进行的;历史 的进步和发展,是通过利益的作用和发展来实现的。 辽宁大学行政管理考研 咨询服务 : 932672047 对于政治生活来说,利益的目标性与手段性之间的这种矛盾,使得利益 既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又是人们控制社会生活和政治关系,认识和完善自身,推动社会前进的手段。 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利益发展的无限性的矛盾 利益有其具体的一面。 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和水平上,就每个社会成员的特定需要和需要层次来说,利益总是具体有限的。 同时,利益又有其无限的另一面。 就社会和社会成员的需要的总体发展来说,利益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 “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动物”。 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使得社会和政治呈现若干具体实际形态和类型,而利益发展的无限性,则使得社会和政治不断发 展,人类政治文明不断进步。 第二节:利益关系 一、 利益关系的涵义 利益关系的定义 从一般意义上讲,利益关系是不同利益之间的关系。 但是,不同的利益包含着各种各样类型的利益,而逐一确定这些不同类型的利益之间的关系,在理论分析意义上实际是不可能的。 由于利益的社会存在单位是归属特定主体的利益,因此,利益关系可以简略为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社会联系。 就其基本存在形式来看,利益主体可以分为个体和群体两个方面。 因此,所谓利益关系,就是不同的个体和个体、群体与群体以及特定的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利益联系。 就这个意义上的利益关系来看,利益关系包含两个方向上的利益联系。 在横向上,包含个人与个人、同一个层次上的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利益联系;在纵向上,它包含个人与特定的群体、不同层次上的群体之间的利益联系。 利益关系的形成原因 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单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形成,首先来分析横向利益关系形成的原因。 从作为利益主体的个人来看,利益首先是个人自身的需要,同时,它又具有社会特性。 利益的这种双重性,迫使作为利益主体的个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在社会中寻求实现途径,从而促成了利益关系的形成。 另一方面,从作为利益主体的他人来看,由于个人的利益所蕴含的两重性具有普遍意义,因而每一个 人都内在地具有通过社会途径来满足自己需要的实际冲动。 这样,当两个以上的人作为利益主体存在时,结成利益关系就会成为每个人的各自行为,而正是利益主体 之间的互动性,构成了利益关系得以发生的条件。 同一个层次上的群体,可以视为形式上的个体,其间的利益关系产生与单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的产生相同。 至于纵向的利益关系,则是横向的利益关系形成后自然形成的利益关系。 由此可见,利益关系不过是利益主体的利 益所包含的基本矛盾和双重特性的外化和展开,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的基本矛盾和双重特性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体现。 利益关系的内容和基本特性 利益内含的基本矛盾和双重特性不仅促使利益关系得以形成,而且影响和决定着利益关系的基本内容和特性。 就其基本内容而言,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决定了任何一对利益主体结成的利益关系中首先包含着独立意义的两个利益内容,即两个利益主体各自的利益。 另一方面,由于利益具有社会性,因而利益主体各自的利益共存于一个利益关系中,这就使得利益关 系中产生了不同于形成利益关 系的两个利益主体的原构利益的新的利益内容,即第三种利益。 因此,由于利益的双重性,使得利益关系中包含三种利益,即两个原构 利益主体的利益和相互结成的共同利益。 辽宁大学行政管理考研 咨询服务 : 932672047 就其基本特性而言,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决定了结成利益关系的利益之间必然存在差异,这就使得利益关系具有矛盾性的一面。 而利益的社会性又决定了利益关系中的不同利益之间又有共同之处,利益关系由此形成了共同性的一面。 二、共同利益 共同利益的含义 共同利益首先是在同一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和经济地位基础上形成的,是处于同一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中 的人们的各自利益的相同部分。 共同利益的基础是个人利益,或构成某一群体的各子群体利益,比如构成某一阶级的各阶层的利益,构成某一国家的各地区的利益等等。 这些不同的个人利益或子群体利益的相同部分,构成了共同利益。 从这个意义上讲,共同利益就是人们结成群体后形成的利益,即群体利益。 共同利益的特性 共同利益具有如下基本特性: • 客观性。 这一特性一方面体现在共同利益是不同利益主体利益的实际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体现在共同利益具有实际的利益客体,比如社会公共工程等。 • 独立性。 共同利益一旦 形成,就成为利益关系中的第三种利益,因而取得了独特的利益地位。 而且这种利益一经形成,还常常对于同一利益关系中的不同利益取得支配地位。 • 稳定性。 这是说共同利益的社会属性相对稳定。 这种稳定性,根源于社会和经济关系的相对稳定,人们的社会和经济关系不发生根本变化,共同利益就不会根本变化。 • 唯一性。 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范围内,共同利益只有一个,就此而言,它是唯一的。 • 公共性。 共同利益是构成利益关系的各主体的共同利益,因此,它具有公共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共同利益就是公共利益。 • 非市场实现性。 由于共同利益具有外部性,即技术上不能排除没有付出成本的人无偿享用其好处,或者虽然技术上可以排除,但是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因此,共同利益不可能由以赢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来实现,而只能由政府等公共权力机构来实现。 政治生活中的共同利益基本类型 在社会生活中,共同利益是多种多样的,这主要因为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的。 在政治生活中,主要的共同利益有集体、集团、阶层、阶级、民族及社会利益。 集体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特定群体;二是指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单位。 因此,所谓集体利益,或者指特定群体的利益,或者指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单位的利益。 利益集团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有现象,它是人们根据特定利益要求,为了影响政治决策而结成的社会群体。 这种利益要求,就是利益集团的共同利益。 阶层是人们基于相同的社会地位、职业和收入等形成的社会群体。 同一阶层人们的共同利益,构成了社会阶层利益。 阶级是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人们由于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因而引起经济地位和收入不同而形成的大的社会集团,这些社会集团的共同利益,构成了阶级利益。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 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这一共同体中人们的共同利益,即民族利益。 社会利益是某一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其范围和内容不同。 在原始社会,人们以氏族或部落的形式共同生活,社会利益就是氏族利 益或部落利益。 国家产生以后,人们以国家作为共同生活的最大单位,社会成为国家范围之内的社会,社会利益与国家利益是重合的。 到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历史现 象的国家已消亡,社会利益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三、利益矛盾 辽宁大学行政管理考研 咨询服务 : 932672047 利益矛盾的含义 利益矛盾是利益关系的另 一个侧面,它指的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以及它们与共同利益之间的差异和对立的一面。 利益矛盾包括两个方向上的矛盾:一方面,利益矛盾是指同一层次上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矛 盾,比如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这个方向上的利益又被称为横向利益矛盾;另一方面,利益矛盾又是指不同层次上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矛盾,比如,个人的 利益与他们所处的集体、集团、民族等群体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这个方向上的利益又被称为纵向利益矛盾。 横向利益矛盾 横向利益矛盾的发生具有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原因: • 客观方面 ,特定利益关系中利益主体之间的差别,是利益矛盾得以产生的客观基础。 这种差别主要有:个体的自然差异、能力差别;教育背景差别;劳动分工差别;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差别;民族特点和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别等。 • 主观方面,特定利益关系中的不同利益主体对于同一利益客体同时具有利益要求,是横向的利益矛盾得以产生的主观条件。 横向利益具有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的存在形态。 影响横向利益矛盾存在形态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在特定的条件下,横向矛盾的对抗和非对抗的存在形态是可以相互转变的。 一般来说,解决对抗性的横向利益矛盾多采 取斗争的方式,解决非对抗横向利益矛盾多采取协调的方式。 而创造条件促使对抗向矛盾向非对抗性矛盾的转变,以有利于解决利益矛盾,是政治家的艺术。 纵向利益矛盾 纵向利益矛盾是发生于不同层次上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 它实际上是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 就其内容来说,共同利益是由构成利益关系的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的共同部分组成的,特殊利益则是这些利益主体的利益的不同部分,因此,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同一利益主体的两部分利益之间的矛盾。 同一利益主体的两部分利益之间矛盾的发 生,同样具有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 • 客观方面,是这两部分利益具有天然的不同特性,其主要表现为直接性和间接性、局部性和全局性、当前性和长远性及非根本性和根本性的差别。 • 主 观方面,是社会对同一利益主体的利益进行两部分分割时的不合理。 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并不天然地构成利益矛盾,只有在扭曲一种利益来实现另一种利益,即不合 理地分割这两部分利益时,它们之间的矛盾才会发生。 这种不合理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过分侵犯共同利益以满足特殊利益,一是夸大和无限扩展共同利益而过分压 制特殊利益。 由此可 见,解决纵向利益矛盾的途径在于重新合理分割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 第三节:利益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出发点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生产和生活而结成各种社会关系,人们的需要通过这些社会关系而转化为人们的利益,同 时,人们的利益也只有在这些社会关系中才能够得到满足和实现。 由于社会关系的多样性,人们在社会中满足和实现自己利益的途径是多种多样,显然,这其中,经 济关系和物质生产是实现人们利益要求的基本途径。 可是,当社会共同利益需要得到实现时,当特定社会群体成员的利益实 现与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和根 本利益发生矛盾时,当该群体成员的利益实现与其他社会群体利益实现之间发生矛盾时,当这种利益的实现和利益矛盾需要由特定社会范围中形成强制性权威力量加 以解决时,人们就会结成特定的政治关系。 辽宁大学行政管理考研 咨询服务 : 932672047 由此可见,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原始动机,而政治关系不过是人们用来满足自己利益要求的特殊途径。 二、 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利益关系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共同利益,二是利益矛盾,而正是以这两个方面。【文献】辽宁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笔记下载
相关推荐
、拆除消防设施及消防标志; 第八条:卖场、仓库及办公区的自动喷淋器、报警器、烟感器等不许悬挂、拴系宣传及装饰物; 第九条:墙壁上消防手动报警按钮不允许任意动用。 第二节 消防知识及行为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由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 1998 年 4 月 29 日通过,自 1998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共六章、五十四条,包括总则、火灾预防、消防组织、灭火救援
媒体的高度重视。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奥运传播也是一种政治传播。 一个政府要想在政治传播中影响和赢得民意,构建或者完善自身的国家形象,首先,要有效地利用本国的大众传媒,或设置议程,或实行把关,使其与政府保持口径一致,形成一致对外的声音;其次,要学会借势,即通过与境外大众传媒的合作交流,有意识地影响他国媒体的报道倾向和报道重点,进而影响外国民众和政府的决策过程。
)。 68.( C)是医疗舆情高发地。 、财政投入不足主要是( A )的医患纠纷原因。 ,大部分官员选择( B )。 ( D )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 C)投诉的原因是由医疗纠纷引起的。 % % % % ,他们的主要功能是( )。 ( B)做法,但也在逐步调整对互联网的治理政策。 75.( B )只有在平时锤炼内功,这样到了突发事件来临的时候,它才能够真正起到信息广泛的传播
认真贯彻国家、政府和上级有关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的法规和规章制度, 认真做好安全管理 和监督检查工作。 参与编制、审定公司(分公司)安全生产目标、规划和安全生产责任制, 并认真贯彻实施。 配合有关部门共同做好职工安全施工、文明施工和安全操作技术教育, 抓好新工人的安全生产教育工作和特殊工种工人的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发证、 政审工作。 参与组织公司安全生产检查,及时抽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汇报情况。
为改变原有结构而产生的 ~) ⑵筹资原则:①合理确定资金需要量,努力提高筹资效果 合理性 ; 11 2 112:n n n n n 但 插 值 法 计 算 为 11 0 1。 2 1nii iPP 概 率 要 符 合 两 条 规 则 : 11niiiiE X P i i 可 能 结 果 的 个 数公 式 : 预 期 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