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学讲义内容摘要:
一、学校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实际上学校管理有两种 含义:其一是政府、社会对学校的干预行为;其二是学校自己按照一定的政策和制度进行的管理活动。 前者一般可以成为教育行政学,但对与学校管理有直接联系。 因此,虽然我们所讨论的学校管理学主要指后者,但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和制约是根本的。 因为,政府正是通过行政管理活动来影响学校的管理行为,保证政策落实和国家意志的充分表达与实现。 当然,不同层次的学校管理特性和与社会的关系是不同的。 因此,可以把学校管理区分为高等学校管理、职业技术学校管理学、普通学校管理学等。 一般,人们认为,本课程主要是讲普通中小学管理问题。 教育管理学一般 可以区分为学校管理学和教育行政学。 二、学校管理学的学科体系 第一篇 序 第一章 学校管理及学校管理学 第二 篇 学校管理基本原理 第二章 学校管理思想与原则 第三章 学校管理过程 第四章 学校管理方法 第三 篇 学校管理主体 第五章 学校组织与管理体制 第六章 学校领导者管理 第七章 教师管理 第八章 学生管理 第四 篇 学校活动管理 第九章 教学工作管理 第十章 德育工作管理 第十一章 健康工作管理 第十二章 科学研究工作管理 第五 篇 学校管理保障 第十三章 学校文化 第十四章 学校制度 第十五章 学校信息管理 第十六章 学校公共关系 三、学校管理学的学科特点 综合性(哲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 应用性(研究的问题、获得的理论都与实践相关) 政策性(学校外部关系、) 四、学校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科学的进展往往伴随方法的改进和丰富,方法论意识是研究达成目标的重要基础。 人类不断克服方法的漏洞和缺陷,不断提升认识的高度,创造人 类的文明。 科学的进步伴随方法的改进。 当科学达到它不能再进步的巅峰时,方法的创新将开创科学研究的新天地。 我们知道,伽利略曾从比萨斜塔上做实验,来证明不同重量的球以同样速度下降。 现在看来这样的想法和结论非常的简单,但实际带来了科学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标志着观察实验法的应用并取得成功,改变了科学的轨迹和发展历史。 因为在此之前,没有人怀疑过传统的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人们用纯粹思维可以找出制约宇宙的定律,不必用观测去检验它。 在哲学史上也有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型:开始是本体论,后来是认识论,再到实践论。 根据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 查尔斯皮尔斯提供的范例,可以认为,得出结论、证明观点正确性主要有四种方法:坚持信念法、权威论证法、直觉观察法与对照实验法。 当然每一种方法实际都存在某种前提假设的成立。 综合已有的研究方法,学习研究教育行政学可供选择的方法有: 调查法。 调查可以帮助人们获得关于现实画面的描述。 为使自己言辞有据、增强说服力,人们就会拿出调查结论让人信服。 调查法的使用首先要明确调查的对象和范围,其次要有可信赖的量表,第三要做科学的数据处理。 调查法是一种实证主义的方法。 该方法提倡事实与价值的分离,主张根据事物的现状对研究对象进行 研究,从实际出发,排斥人的价值欲望和奢求,起到了为现实辩护的作用。 然而事实和价值都不能构成独立的分析单元,研究者应始终处在第三种状态中。 切忌:在研究实践中,我们不能拿今天的价值去解说、评介历史事实,如批评岳飞的愚忠;也不能拿过去的某种价值判断为今天的事实做注脚并证明某种合理性的存在,比如历史上如何、谁说过什么等。 这样得出的结论并不一定可靠。 调查的科学性难以控制,一般的调查说服力往往受到怀疑和个案的挑战。 但是社会科学的研究真实可靠性的获得离不开实证的精神。 观察法。 研究往往从身边的观察开始,据说牛顿发现万 有引力定律也是这样。 直觉观察以已经占有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为依据,因此,理论或见识根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是物质操作、精神操作的统一。 这个过程是形成关于对象的知觉过程,是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个人知识的积淀过程。 如果没有一定的经验和学识,这种观察就可能是盲目的、模糊的,甚至相互矛盾难以选择。 有些判断、观点和对策性研究实际就是观察、思考的结果,是通过对一些感性认识的提炼整理提升到理性层次上。 现在一个非常流行的研究方法 —— 质的研究( qualitative research)方法,我们认为可以简单地归为观察法。 何谓质的研究。 根据陈向明女士的定义,所谓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状态下采用多种收集资料方法对对象进行整体性研究,通过与研究者与对象互动( intersubjective)而获得的解释性理解活动。 通俗地说,就是研究者投入研究对象所处的自然状态,在“情景化”的亲密接触中获得对研究对象的一种意义解释。 质的研究者认为,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和反映是不一样的,而因自己的动机、兴趣和背景以及对象的具体性状、所处情景有所不同。 所以,在某一特定条件下获得的认识不能脱离时空环境而想当然地推及到别的人或别的时 空中去(基本思想回应了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质的研究是个案分析研究,研究结论会有歧义,而且其价值也是有限的,理论普适性 (generalfitting)或称“代表性”很成问题。 质的研究获得的是“个人知识”与“公共知识”有较大的距离。 社会学所称的“田野工作”( field work)和人种学研究方法同质的研究没有本质的区别。 文献法,或称权威论证法。 名人名言、名士名理是有说服力的,往往是可靠的,而且有向心力和归属感。 为证明或映射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我们应该引用了权威人士的话语、经典性 和共识性的结论作为佐证事例和材料。 权威论证法实际是以对他人理论的认同或推崇为前提的,存在一个不为他人和个人察觉的逻辑推理过程和心理接纳过程,因此在文献、论据的选取中注意权威性、代表性和创新性。 不仅要关注“说了什么”,还要当时的话语方式即“怎么说的”,还有更加重要的是“谁说的”。 因为这里存在话语权的社会和伦理问题。 显然,研究和学习不能仅简单认同他人的思想和观点,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性人员,要有自己对问题的不同与人的看法,对你们来说,“从众”并不比“众从”重要。 因此,要有自己的态度和信念。 否则,创新是很困难的。 当然,这需要长者、学界的宽容和谅解,需要倡导更加清新的学术空气。 信念法。 坚持信念法实际是对自己判断和解说的确认与信心,即认为持有的观点具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研究课题的选定,就是在一种信念力量的支持、感召和激励下进行的(所谓的科学“价值中立”是不存在的,为什么选择和选择什么都是价值指使)。 这里的信念包含了对论题的偏爱和初步的理论预期以及全身心投入的热情与意愿、耐心。 在研究中,应试图根据已有的思想理论成就和实践进展,对研究的对象进行理性或非理性的解释、判断,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和倾向性意见,避免似是而 非、似非而是。 没有信念法的使用,研究和学习就很难说有所创造和心得。 你的结论是不是能获得他人的认同,关键看你的信念能不能成为外部专家系统的信念的一部分或者对他们产生吸引力。 坚持信念法不是信口雌黄、无事生非、强词夺理。 比较法。 教育为什么可以比较:人性是相通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是可以分享的;我们的遇到的问题在他国那里已得到解决或避免了我们的缺陷,包含了某种赞赏性理解。 教育为什么要比较:更好地理解本国的教育 —— 提供分析视角;获得有选择的教育借鉴,从outward looking 到 inward looking;得 到关于教育的一般理论和概括;促进教育理解和国际认同,谋求共同性问题的解决。 怎么比较:比较研究的风险很大。 要有问题意识,从问题出发,要抓住可比性的东西,要有历史的和文化的背景鉴别。 学术界关于比较法要明确的问题是:比较是不是研究(具有评论性)。 比较是不是翻译工作。 教育本身是个有机体,是历史的、民族的、文化的产物,因此,比较法的根源性目的在于“改进”自己。 不能期望把别人青枝绿条插在自己干枯的躯干上,明天你就斜出嫩芽绿叶,后天就成为茂盛的教育大树,如同期望穿上晚霞似的衣裳你就成为白雪公主一样。 案例法。 此法为哈 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首创。 多学科的方法。 你不能同时看到一个人的前胸与后背,视野线路的局限性在研究领域同样有效。 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并且,你认识的事物和你想要认识的事物往往不是同一对象,事物的本质和你认为把握的事物的本质是不一致的。 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更是如此,因为人的价值观不同,认识的目的、角度就会不一样,所以,更需要多角、多层的把握。 经验世界的复杂性经常会减少结论的确定性,知识的统一性问题出现了(在人文科学的入口处以不同形式和语言写到:这里不存在真理,对 于社会科学也同样存在。 【美】艾伦布鲁姆著,缪青,宋丽娜等译.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因此,产生了语义学,也使主体间性( intersubjectivity)产生。 改造客观世界的需要鼓舞人们改造主观世界,使得学科的发展不仅呈现出分化的趋势,而更主要的体现出分化与综合统一,以综合为主的走向。 但是,要注意的问题是:多学科的方法运用不当会留于肤浅和表面化。 现在很多学位论文都在使用这种方法,但取得的成功比教训少得多。 这里要注意三点:熟悉该学科的基本理论;抓住学科发展的关键概 念或热点;这些概念与自己讨论的问题有关。 这样基本可以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研究方法没有对与不对之分,也没有好与不好之说。 而且缺点往往就是优点。 一项成功的研究通常是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和交替使用。 基本认识或结论是:方法适当、思维复杂、尊重不确定性。 五、学校管理学的研究趋向 理论上加强体系建设:应大量介绍外国教育类著作,结合我国研究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行学科建设。 特别是概念的界定和思想的描述,传统管理思想的挖掘。 内容上注重政策研究。 教育、学校因为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而受到各种谴责,这些往往是教育难以承受的。 于是,人们的埋怨开始转向政策制定、政策过程和特殊政策内容以及不确定的教育计划等方面。 对教育行政主体(这里包括了学校),如果没有能力进行政策分析,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很难有所作为。 世界教育行政研究的主要趋势之一,而正是我国的薄弱环节。 由于传统官本位思想的泛化,人们把对政策的研究和分析看作对国家、领导的不信任或者不积极认真贯彻教育方针政策,政策成为不可逆转、更改的真理,实际是非常有害的。 政策分析、政策制定和实施都是有珍贵的研究价值的。 我们的重点是政策的制定即决策,以及政策评价上。 重视组织文化,即政府行政文化文 明和学校文化的研究。 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组织文化的研究成为一股强有力的新思想,促进了教育管理的发展。 显然,对学校文化的研究对教育思想、政策的贯彻,教育目的的实现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对于政府来说,特别是对我国官本位思想顽固的国家,在推进政治文明过程中,必须形成行政文化,反映以民为本的思想和精神。 对于有文化的官僚来说,他不仅要追求效率,强调管理的规范,更要讲究文明和策略,具有文化继承和创新意识。 国际化、本土化和校本化的结合。 重视行动研究。 态度上要有批判的精神气质和创新精神:不能为政策做注脚甚至粉饰太平,这 是腐败的文风。 转变学术风气,倡导务实的研究、学习和商榷之风,反对唯唯诺诺、死寂沉沉。 我们现在教育研究的风气很值得研究。 在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看来,批判是自我解释、反思的品质,更是人类的三大兴趣之一:技术兴趣、历史诠释兴趣和解放兴趣,而三种兴趣促进决定了三种科学:自然科学、文化科学和批判的社会科学。 哈贝马斯先生正是以批判为旗帜,回应后现代的颠覆、解答现代性的危机。 实际上,只有批判才有进步、才能走出僵化的沼泽,只有批判才有自由和身体、心灵的解放。 没有批判,我们的教育及其管理模式永远是另人讨厌、面目可憎的,终究是更 多的人失去良知和人生信心。 没有了批判和自我批判,我们的教育只能被其他学科不断“边缘化”,根本谈不上有清高意味的“自我放逐”。 朱勃,王孟宪编译.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0. 赵中建、顾建民选编.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 —— 国外比较教育文选 [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陈彬.对中国教育管理学研究范式的追问与反思 [A];褚宏启.中国教育管理评论(第1 卷) [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0. 【法】埃德加莫兰著,陈一壮译.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法】埃德加莫兰著,秦海鹰译.方法:思想观念 —— 生境、生命、习性与组织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法】埃德加莫兰著,吴泓缈,冯学俊译.方法:天然之天性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西班牙】何塞加里多著,万秀兰译.比较教育概论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英】迈克尔波兰尼著,许泽民译.个人知识 —— 迈向后批判哲学 [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0. 第二 篇。学校管理学讲义
相关推荐
( 以上 上修改 依据《公路法》有关规定) 第 五 十 二 条 违反本办法第 二十 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在高速公路用地范围内设置公路标志以外的其他标志的,由高速公路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拆除, 并 可以处 20200 元以下 的罚款;逾期不拆除的,由高速公路管理机构拆除,有关费用由设置者承 担。 [原《办法》第五十一条第(五)项修改,依据《公路法》第七十九条 ] 19 第 五 十 三 条
一文一事制 ——沿袭至今 公文用纸制 ——皇帝有专用的纸张,相当于今天规定的公文用纸 公文折叠制 ——现在用装订 拟写誊写制 ——即现在的誊抄、打印工作 引黄、贴黄制 ——公文摘由和更正 签押用印判署制 ——现在的签发工作 19 封装与编号制 ——现在的文件封装和编号方式不同 收文登记和催办制 ——现在依然由此要求 移交制 ——文件传递和归档 保密制 ——现在也如此 元代的制度 照刷文卷制
标、行政计划三者紧密相联,构成了行政过程研究的核心内容。 第一节 行政决策 一、行政决策概述 (一 )行 政决策的含义和特点 行政决策主体的特定性 行政决策客体的广泛性 既定行政决策的权威性 (二 )行政决策的类型 行政决策常见的类型有: 依据行政决策主体地位的不同,可分为国家决策和地方决策。 依据行政决策涉及问题的规模和影响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战略决策、战役决策和战术决策。
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3城市环境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3城市环境管理指按照一定环境功能目标,运用行政、法 律、教育、经济与科学技术等手段,协调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以防止环境污染、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一种措施。 3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
1 如何对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1城市经济管理具有哪些特征。 1我国城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解决土地市场的垄断和投机的措施有哪些。 1城市人口管理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1我国城市人口的运动趋势是什么。 7 1我国城市人口管理的特点是什么。 城市社区管理的 D C A B A BCD A BCD ABD A ABCD ABCD 1 ABCD 1 A 1 D 1 BCD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