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国强教授访谈录内容摘要:

homas Sargent), 沃勒斯 ( Neil Wallace), 普艾斯卡 (Edward Prescott), 赛姆斯 (Chris Sims)等教授。 理性期望学派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它接近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它的核心是强调经济自由的根本重要性及政府直接干预经济活动的无效性。 这是由于人们往往会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来抵消和降低政府经济政策的作用。 按中国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 “上有政策、下有 对策 ” 从而使得政府政策失灵。 微观经济理论和 数理经济学方面有赫维茨 (Leonid Hurwicz) 和奇普曼这两位美国科学院院士,赫维茨主要是做经济理论和数理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奇普曼主要做国际贸易和计量经济学方面的研究。 奇普曼是新古典国际贸易方面的权威,是一个真正的多面手,在国际贸易、偏好总和理论、消费理论、计量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线性代数、经济文献史、总和需求开支函数的估计等许多领域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除此,还有 数理经济学家威克特 (Marcel Richter)和 乔丹 (James Jordan)等 一批 知 名教授。 在美国拿到经济学博士学位 一般 非常难。 特别是在明尼苏达经济系一般要 5 到 7 年才能拿到博士学位, 明尼苏达经济系非常强调扎实的宏微观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培养和理论分析工具的训练,但三 分之 二 的博士生 在求学期间会被淘汰, 拿不到学位。 明尼苏达大学经济系的博士资格考试非常难,一年之后几乎要淘汰一半左右 的学生。 主要是要求通过四门课程的博士资格考试来淘汰学生。 一年学时的 微观经济学 和 宏观经济学 两门系列课程是必须考的博士资格课程, 还 要自选 两门 一年学时的 专业 系列 课程作为博士资格考试课程。 好的学生 按正常进度 一般也要两年才能通过四 门课的资格考试,有些学生三、四年后还没有通过所有资格考试。 只有通过了四门课程的博士资格考 8 试才能 有资格 成为博士候选人。 当时我和我的同学最大的愿望就是能通过每门课的博士资格考试。 考试完以后,要等两、三个星期才能知道结果,考试成绩放在封好的信封中。 我记得有个美国同学拿到通知信后,不敢马上打开,开车跑到很远的湖边,先向上帝祷告一番后,才拆开看结果。 除 此 ,还要上另外两个一年学时的专业系列课程及其他博士课程。 然后是博士论文的选题,博士论文题目答辨,写作博士论文,到最后博士论文答辨,才能拿到博士学位。 尽管如此,几个月 之 后,我自学补上了拉下的所有课程,成为班上最好的学生之一,自己 也变得 雄心万丈,起初想 一下子 将四门课程博士资格考试 全部通过。 为此, 我 复印了同学 借给我的所有课程 笔记,阅读了授课老师所指定的大量论文,反复练习当时十年来的所有资格考试试题。 最后为了有把握, 同时也在一些学长的劝告下, 我放弃了两门,在 83 年夏天首先通过了自认为有把握的微观经济学和数理经济学 两门 资格考试 , 然后过了半年 通过了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 两门 课程的资格考试。 这样,来到美国 短短 一年之后 , 我 成为了博士候选人。 之后我开始 选修资格考试以外的其他系列课程 ,有时 注册,有时为了省钱自己去听而不注册。 我感到非常的幸运能在名师云集的明尼苏达大学经济系学习 , 使得自己进步快速。 在经济系学习的同时,我差不多花了一半的时间去数学系旁听 为数学博士生开的 课,为今后的高深研究打好数理基础。 学界泰斗 亲自指导 1984 年春季我基本上完了所有课程, 秋季 开始做博士论文 的选题工作。 在国内我是 在林少宫 教授的指导下做 计量经济学的 研究 , 本来打算跟 奇普曼 教授写我的博士论文,其风险很小,因为到那时为此,我已经与他合写了三篇论文,完全可以作为我的博士论文一部份。 但是, 赫维茨 教授的经济 机制理论这门 课 引发了我的研究兴趣。 激励机制设计理论是专门研究一个经济制度或企业组织中个人理性与社会目标或委托人目标是否及如何让它们激励兼容的理论,这个理论的一些结果和思路正好可以用到中国的经济制度转型和经济改革当中去。 于是 我就决定 选 经济机制理论的开创者赫维茨 作我的博士论文导师。 为了怕 奇普曼 教授不高兴,我特别要求他作为我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的主席。 明尼苏达大学与美国许多学校不一样,指导老师和答辩委员会主席可以由不同的教授来担任。 开始,我向 赫维茨 教授要博士论文题目。 赫维茨对学生要求很严,从不给学生论文题目,要你自己去找。 对我 也一样,他没有给我 任何题目 ,而是给我了一堆 文章 和列了一批论文文献让我去读。 通过三个月左右的大量阅读论文, 我 列 了四个 博士论文题目和对每个题目我想解决的问题 给赫维茨看, 他看后对我说,任何一个课题做出来后,都可拿到博士学位。 其中有一个题目就是关于 如何设计出简单、可行和具有一些良好性质具体激励机制 的题目,另一个就是最近 几 年我刚做出来的,论证私有的竞争市场机制是唯一的利用最少信息并且产生了资源有效配置和个人理性配置的机制。 我当时为了保险,就选了 第一个课题作为我的博士论文。 这 个 题目 相对容易,就是关于具体激励 机制设计方面 的题目。 我的老板赫维茨 还 对我说,你应该 以 先拿到 博士 学位 为首要目标,要减少自己不能拿到博士学位或教职的风险,等毕业后再做重大或开创性的研究。 赫维茨 教授是犹太人, 1917 年出 生 于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来到美国,是我至今遇到的最聪明,最有才智的的人。 最高学位是在波兰时拿的相当于硕士学位的一个法学学位,来美国后,他没有去拿博士学位,就直接从助教授做到正教授。 赫维茨 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他开始的兴趣主要是计量经济学,对动态计量模型的识别问题作出了奠基性的工作,他在 1947 年首先提出并定义了 宏观经济学中的 理性预期概念。 他和 阿罗 (Kenh J. Arrow) 等人做出了如何从需求函数的存在 来 证明效用函数的存在这一结果,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结果。 效用是现代微观经济学消费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整个现代 9 经济学的基础。 但 传统的 政治经济学认为 效用是一个唯心的概念,它不存在,在以往的国内政治经济教科书中一直受批判。 他 和阿罗 等人还对竞争市场一般均衡的稳定性 研究 作出了开创性的工作。 当然,他最重要的 研究 工作是开创了经济机制设计理论。 激励或激励兼容现在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中一个核心的概念。 尽管 赫维茨 教授 在 学 术上 获得 了 许多 荣誉 , 比如 他 是 美国 科学 院 院士 , 美国经济 学会 院士 ( 一 年 只有 一个 ,比 美国 科学 院 院士 更 难 拿 ) , 总统 奖 获得 者 ,明尼苏达大学校董事会讲座教授等, 20 多年以来,一直被提名为经济学诺贝尔奖候选人,可惜至今还没有获得。 但应用该激励机制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开创信息经济学领域的委托代理人理论的 密勒斯 (James Mirrlees) 和维克瑞 ( William Vickrey)已经获得了诺贝尔奖。 许多人都为此感到遗憾,但获奖与否具有一定随机性,并 且可能是机制设计理论太抽象,所用数学太高深,还没有被经济学家所广泛了解。 赫维茨 的数学和数理统计都非常好,也是明尼苏达大学数学系和统计系的教授。 同时,他的兴趣非常广泛,对语言学颇有研究 ,和我们学生聊天时,很多时间往往聊的是语种的发源和各语种之间的关系。 赫维茨 教授也非常风趣,很能活跃课堂和会场气氛。 他对中国的经济改革非常有兴趣,到中国访问过多次。 可能 是关心中国的 原因,我和他 师生 关系很好,经常被邀请到他家去吃饭。 为了访问中国时方便,我在明尼苏达大学念书时,他还自学中文,认识好几百中国字。 赫维茨 这个人特有意思,可能 是犹太人的原因,虽然拿系里最高工资,却有时象我这个穷学生一样到处找免费停车的地方,而不去要交费的地方停车。 赫维茨 教授还有一大 特色 ,他能够根据每个人的经济 学知识的多少 和训练的不同,用 非常 通俗或 严谨 的语言把高深问题讲 得异常地透彻。 他的课 非常有趣、且通俗易懂, 同学们都喜欢听 , 但他的考试却 很 难,我记得在我修他上的微观经济系列 III 时,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得 C,三分之一人不给成绩,需要重修或完成附加的要求后再评定成绩。 我这个老板 对他指导的博士生也 非常严格,他手下的学生 一般 要学 7 年 才能拿到博士学位 ,很多人最后往往拿不到 学位 ,所以他的博士生不多。 但是, “严师出高徒 ”,他培养的学生一般都比较优秀,比如他的学生 麦克法登 (Daniel L. McFadden) 在 2020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我 选定博士论文题目后, 花了半年的时间,博士论文的主要结果就基本出来了。 在赫维茨指导我作博士论文的过程中,我从他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例如考虑问题的方法和角度,写文章的简洁和严谨性。 论文第一章的初稿是 84 年 底 完成的。 赫维茨在 一个星期 后将论文交还给我,他把我的论文看得非常仔细,论文上写 得密密麻麻。 赫维茨告诉我写论文一定要直接了当,不要故弄玄虚 ,不通常见的术语要给出定义,新定义还要适当作经济含义方面的解释 ,思维要连贯,文字要简单, 证明要严谨,还指出了论文引理中一个错误。 我 回到 办公室后 ,坐在书桌前细读在文稿上的修改与质疑,越看越佩服 ,崇敬之心油然而生。 非常荣幸能这么一位经济学界泰斗的亲自指导和教诲下学习,让我学到了许多终身受用的东西,使我进入了一个新的研究境界。 我在明尼苏达大学用了四年多一点的时间就拿到了博士学位,但其实在前两年多的时间内我就完成了论文,此后两年主要是旁听各种学术讲座和翻阅大量经济学方面的论文。 兴趣广泛 博览经籍 我个人兴 趣比较广泛,除了自己的专业研究外,还喜欢看各类经典的书籍,来到美国后,对时政、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书籍报刊开始感兴趣,以前在国内念数学时对这方面的东西却没有太多的涉阅。 在那时,我也开始关注中国的改革和发展。 20 年前到美国时,中国和美国在各方面的差距都非常大。 我对美国的经济发达、富裕,公共设施的完善和先进 (如高速公路 ) 感到吃惊。 不象现在,那时中国还没有这么发达,人民还很贫穷,国际地位也谈不上有多高。 那时美国的媒体对中国几乎没有什么报道。 这些反差强迫我思考如何才能让中国 10 象美国一样的富强。 从那时起,我就开始结合 国外各种经济、社会模式思考一些关于中国经济改革与中国体制转型的一些制度性问题。 也经常和雷鼎鸣学长及许多中国留学生一起探讨、争论中国改革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探测前景。 在明尼苏达的最后两年中,阅览 了许多 非经济学书籍。 明尼苏达大学有一个东亚图书馆,藏有中国历代直至现代的 许多经典 书籍, 期中 许多书在国内 无法 看 到 ,我差不多每个下午都呆在那里,将馆里几乎每一本书都 翻 遍了 ,翻阅了许多传记、史记、名人回忆录、年代久远的期刊杂志。 这些书籍对开阔我的眼界和帮助我思考很有作用。 古人管仲说的好: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 他告 诉我们,如果现实生活使人困惑,就应看看古人,如果想预知未来,就应该读读历史。 除此之外, 在明尼苏达的时候, 我还有两大业余爱好,钓鱼和修汽车。 钓鱼需要蚯蚓,不想花钱买蚯蚓就需要自己挖,但挖 既 会破坏草坪, 又费时、费力, 怎么办呢。 我后来发明了一个不用挖就能捉到许多蚯蚓的好办法。 这就是,在草坪上浇十多分钟的水,蚯蚓就会自己从地里面爬出来,你只需去捡就可以了。 我为什么会想到这个方法呢。 其原因是在我下乡时经常看到下大雨时许多蚯蚓从地里面爬出来,在泥路上和草地上爬。 不过,这个方法只能在同一块草坪上用一次,因为这种方法会将 草坪下的所有的蚯蚓一网打尽,一年之内 都 不会再有了。 明尼苏达州的湖泊很多,湖中有很多鱼,我曾经在两个小时钓到近百条小鱼。 自己钓的鱼吃不完,就送给其他留学生。 在 80 年代初期的中国留学生很少买汽车。 去 美国 两年后 , 我花了 350 美元买了一辆旧汽车,差不多是最早买汽车的中国留学生之一。 可是车开了一个月后就坏了,送到修车的地方一检查,说是汽化器坏了,要 300 美元的修理费。 我想,我买车才花了 350 元,修车就要 300 美元,不修理了。 拖回去后,找了一本修车的书看。 那时 对汽车一窍不通,许多汽车零件和部位连名字都不知道 ,我根本不知 道汽化器是什么,在什么地方。 花了两个星期 反复琢磨, 才大致明白它的原理和结构。 又花了一个星期 动手将车修好。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慢慢地变成了业余爱好, 成为 修车 、买车 专家。 我曾经将我自己的汽车 差不多 整个拆 开 ,又装上去。 在明尼苏达大学时, 曾 帮 过 许多中国留学生买旧车和修车。 当教授后,由于时间太忙,修车的机会成本太高,就基本上不动手修车了,也很少钓鱼了,但却增加了另外两个兴趣:玩 21 点和炒股,同时还从中获得一些心得。 这两个兴趣都具有赔钱的风险性,需要较高的技巧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还需要将自己所学知识综合而又灵活地运用到其中。 玩 21 点需要将数学 (特别是概率论 ) 、心理学、逻辑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我还写过一篇关于如何玩 21 点的心得体会小文章。 炒股需要将经济理论与现实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经济数据及突发事件有机地的结合起来。 欣获博士 申请教职 我在做出先留在美国工作几年的决定后,就开始申请工作。 系里将我的申请材料寄 往 我所申请的学校,这些材料包括三封推荐信 、 个人简历 以 及 求职 论文 (Job market paper)。 除了奇普曼 的求职推荐信外,还有赫维茨和瑞克特教授的求职推荐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