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摘要:

业教育并重,国内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和参与国际科技经济竞争需要的人才并重;不但要培养一般教育的师资队伍,而且要培养知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特殊师资队伍。 只有把教育改革和教育经费的投入作为建立和发展知识经济的硬件来看待,国家才具有对即将到来的 21世纪新的产业革命和世界性经济大战应战的能 力,为此,对教育的立法也必须进行改革,要有更高要求的教育立法,要把教育立法作为法治社会的重点建设。 物质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的贫困和颓废也不是社会主义,生态环境的破坏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不利。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文明的需求。 这在当今中国人民中已达成共识。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20 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都有了巨大的发展,综合国力迅速提高。 但在世界各国的经济排名中,我匡的国民经济收入年人均数还是相当落后的。 我们必须振奋民族精神,迎头赶上。 当前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也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任务并不比物质文明建设轻。 关键的问题是:在各级领导中,口头上喊“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多,实际上真正落实的少,这本身就是一种精神贫困和颓废的表现。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多,解决好这个关键问题,其他的问题就好办一些。 此外,各级各类学校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科学人生观教育的状况也存在不少令人感到担忧的现象。 文化市场混乱,污浊的东西不少,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想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立法,以法 治的手段真正做到“两手硬”。 我国人多耕地少,自然资源并不那么丰富, 21世纪人类面临更严重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这三大难题我们都存在。 而我们的生态环境这些年受破坏程变相当严重,全国的大江大河年年有洪水灾害,这与生态歹境受破坏有关;矿藏的乱开滥挖情况也相当严重,甚至连金矿也敢乱开采,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势必贻害子孙后代。 要建设我们的祖国,使其尽快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就必须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文明建设一起抓,三管齐下,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才能使我们的祖 国尽早步入现代化强国之列。 三、浅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历经沧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本文就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中最具有重大影响的汉语言文字、儒家学说、经典史籍、文学艺术加以简述,以求抛砖引玉。 (一 )汉语言文字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注重实际,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过程中产生的汉字,就是注重实际的民族风尚在文化方面的凝聚,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中华民族文 化艺术和科学技术实践活动。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产生于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现存最早可识的汉字是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 现代汉字是以甲骨文、金文等演变而来的。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表意文字的典型。 汉字的造字方法主要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此外在转注和假借的用字方法中也结合造字。 这些造字方法本身就是注重实际的表现,是对实际事物的细心观察、总结、摹仿、抽象,又是对思想表达采取细致深刻的方式。 汉字从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 一个 字一个音节,绝大多数是形声字。 不注重实际,是不可能造出这种文字来的。 在汉字造字和文字演变的过程中,汉字本身就有着深厚的思想精华沉淀,糙示着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单独一个字,包含了形、音、义,而且有不少字是一字多义,用字组词,词汇非常丰富。 汉字的词,内涵丰富深刻,外延也往往广阔,运用起来自由、活泼、生动、精炼、严密.表达的思想感情准确,由于有不少字是一字多音、多义、汉浯言文字运用起来有强烈的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有明佩的感情色彩,因而能产生形式独特的诗词歌赋和书法艺术,产生高度的音乐美感和形体线条美感 汉字的形 成、演变和使用,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它在我国历史上有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为中华民族保存了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它还被邻国 (如日本、韩国 )移植应用,刈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汉字在世界上使用必将日益广泛。 现在汉字已是联合国正式使用的文字之一。 汉浯言文字是中华优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中华民族和世界各国人民交往的重要工具。 它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二 )儒家学说 中国用文字记载 下来的历史始于商代,但确切可信的历史资料很少。 夏朝文化是对自然界完全无能的尊命文化,商朝文化是假借鬼神的尊神文化,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东周社会由于兼并战争而发生大变化,宗族制度在破坏,家庭制度在兴起,经济基础在起变化,比较突出具有创造性的学术思想是在东周开始的。 春秋时代,中国封建的政治、经济同奴隶制的政治、经济斗争激烈。 由于东周王权衰弱,各国诸候竞相争霸。 过去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后来则是礼乐征伐自诸候出,周天子大权旁落,社会动荡不安。 动荡的时局震撼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因此知识分子思想活跃,形成了思想 领域的各派学说。 据《汉书》记载,乔秋战国时代渚子一百八十九家,以成数言称为“百家”。 其中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兵家、纵横家、农家、小说家、杂家等。 自春秋时代奠立孔子学说之后,到战国时代形成崇奉孔子学说的各派儒家。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各派学说既互有交锋,但也互相吸取优点而相互配合。 促进古代学术的繁荣,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灿烂的时期。 在“百家争鸣中,儒家学说处于显著地位。 虽然秦始皇“焚书坑儒”,但到西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学说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主体,其地位是其他学派不 能比拟的。 儒家的仁义赋予了中华民族以宽容;儒家的德政赋予中华民族以正义;儒家的教化,使中华民族成丁礼仪之邦,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使中华民族成了世界伟大的民族。 儒家学说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以孔子学说为中心,而且有所发挥,但就其有积极传统意义者,有以下各个方而的内容: (1)提倡仁义。 儒家强调人的理性,要求人必须掌握哲理,儒家学说的核心就是仁义。 “仁”和“义”的含义虽被历代儒家思想家及统治者广泛解释,发挥,甚至任意阐发,但它的基本内容离不 )1:爱人之心和讲求道义。 无论如何解释,不竹有的人怎样 歪曲,但善良的人们总是容易把它理解为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做人要讲道德,要对得起国家、民族、祖宗、家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而且容易接受这些观念。 广大人民百姓就是这样理解“仁义”的。 经过长期历史的积淀,仁义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思想传统文化。 (2)从仁义出发,强调道德至上。 儒家并不是不要功利,在仁义和功利可以兼得时则得之,在两者矛盾时,则取仁义而舍功利::这种观念是引导人们积极向上的。 因而也广泛得到人们的接受,与仁义的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称为仁义道德。 在中国历史上,“当仁不让”、“舍生取 义”的动人或壮烈事例比比皆是,正是强调道德至上的传统观念深入人心的结果。 (3)“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在“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关系中,强调追求和谐均衡,但如何达到和谐均衡呢 ?主要在于人对“自然”要加强主动认识,掌握和利用规律。 苟子提出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的观点,这是儒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精华所在。 苟子对古代唯物主义有一定的发展,他提出“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 他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肯定“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自然运行法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明天人之分”,就是把自然和社会、事物的存在和人的认识区别开来,懂得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才能真正做到“制天命而用之”,就是掌握规律利用规律。 荀子对“天人合一”的观点已突破了孔子“畏天命”的认识。 从孔子的”畏天命”列荀子“制天命”,已明确表明了对掌握规律利用规律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和力量。 儒家思想不但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影响,它的精华部分 (提倡仁义,提倡道德至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教育理论、治学方法和经验 )对现代中国仍具有重大的意义,可以借鉴,可以赋予新的含义,为社会主义新文化所吸 收。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它的影响还不仅限于中国,而且对东亚国家也有很大的影响。 儒学在历史上曾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形成东亚的儒学文化圈。 直到今天,儒学在日本、韩国、朝鲜、新加坡还很受重视,更不必说台湾、香港乃至分布在世界各国的五千多万华人中有根深蒂固的影响。 可以预见,在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中,儒家学说的精华部分将继续显示出其生命力之旺盛。 (三 )经典史籍、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 中华民族五千年上下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保存遗留下来浩如烟海、内容极其丰富的经典史籍,如十三经 (诗、书、易、周礼、礼记 、仪礼、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孝经、论浯、尔雅、孟子十三部著作 ),二十四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二十四部历史著作 ),《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撰 ),《四库全书》 (清代乾隆开馆纂修,于乾隆三十八年 (公元 —— 七七三年 )始,经十年成书 )等等。 若将历代经典史籍单就书名目录编印,便足成巨册。 这些经典史籍,相当完整地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千年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成果。 这 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也是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文学艺术方面,成就辉煌,璀灿夺目。 十三经中的《诗经》就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 诗 )或 (涛三百篇 ),后来儒家把它尊为经典,称做《诗经》。 它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复杂的社会生活,大部分是民间歌谣,小部分是贵族创作,相传最初是由周王室派专人搜集而得,经历代文人辑注保存、列印留传。 《诗经》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对中国二干多年来的文学发展有深广的影响,而且是很珍贵的古代史科。 先秦 (即秦代以前 )历史散文 (如甲骨 卜辞、十三经中的《尚书》和《左传》,《春秋》、《国浯》、《战国策》以及先秦诸子散文 ),无论在浯言上或表现方法上、艺术风格上都是出类拔萃的,散文是文学的 — 种重要形式。 中国古代的散文与现代所指的散文有区别。 自三国时代以后,为了区别于韵文 (如歌谣、辞赋、诗、词、曲等 )和骈文 (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的文体,全篇以双句即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 ),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 中国古代的散文,从战国的庄子至唐代的柳宗元,有着非常重要的传统:有独特风格,想象奇幻,富于浪漫精 神,而尤善用譬喻,无论思想内容或表现方法都是极为出色的。 楚辞,是一种形式自由、句法散文化、富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诗体。 楚辞是继《诗经》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与《诗经》相比,在句式上有所不同,《诗经》中的诗以四字句为典型句式,“二二”节奏;而楚辞的典型句式有六字句和五字句两种,句中是“三三”和“三二”节奏。 除此之外,还有语气词“兮”字,“兮”字的运用及其在字句中位置的种种变化,在诗的节奏变换和表情达意上,有着一定作用。 楚辞之所以叫做楚辞,是因为它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正如宋人黄伯思所说:“ (原 )宋 (玉 )诸骚,皆书楚浯,作楚声,纪 (记 )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词 (辞 )。 ” (《东观余论.校定楚词序》 )。 屈原是楚辞的代表作家。 屈原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但他的作品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精神的结合。 他的作品有《离骚》、《九歌》 (十一篇 )、《天问》、《九章》 (九篇 )、《远游》、《卜居》、《渔父》等共二十五篇。 楚辞因屈原的《离骚》为代表作,故又称骚体。 屈原的诗作形式上和表现手法上比《诗经》有许多新发展,他的作品最伟大的成就,在于他积极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贯串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屈原死后,楚国还出了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辞作家。 到汉代,有以叙事性为最大艺术特色的汉乐府民歌。 乐府,诗体名,本指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官署。 后也称音乐官署所采集的民歌和创作的乐歌。 官府搜集民歌的目的是为了娱乐,但也有“观风俗,知薄厚”,作为统治之借鉴的意图,因而在客观上起了保存民歌的作用。 乐府的内容相当广泛,有郊庙歌辞 (祭祀类的贵族乐章 )、燕射歌辞 (反映贵族闲暇射箭宴饮为乐的乐章。 燕、与“宴”通 )、鼓吹曲辞 (吸 收了北方民族的新声,主要用作军乐 )、捌和歌辞 (采自民间的俗乐 )、清商曲辞 (南北朝时, 中原旧曲及江南吴歌、荆、楚等四种歌曲,统称清商 )、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贡歌辞 (一种声调失传的民间曲子 )、近代曲辞、杂歌谣辞以及新乐府辞。 汉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相和歌辞、鼓吹曲辞和杂曲歌辞中。 汉乐府民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它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人民的苦难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在对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反抗,对战争和徭役的揭露和对封建礼教、封建娇姻制度的抗议。 除了具有叙事性最大的艺术特色外,它还有通过人物的浯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语言朴素自然而带感情,形式自由多样,浪漫主义的色彩等高度的艺术性。 《孔雀东 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