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新教育内容摘要:

又过了儿天,家长又打来电话。 “我跟女儿聊了。 没想到她认识的网友不只一个,有好几个,真吓我们一跳。 我问,你们都聊些什么呢。 女儿 说也就发发牢骚,聊些日常琐事,也挺无聊的。 女儿说是无聊对无聊,互相聊一聊。 ” 再后,母亲就与女儿讨论:网上的朋友与生活中的朋友有什么不同。 女儿说:网上的朋友虽然无话不说,但那是虚拟的,真有事也不敢找对方帮忙。 现实中的朋友,则怕受他的伤害,不敢畅所欲言。 电话里,那位母亲还对老师说,原以为女儿就像个小羊羔,很容易被人骗,现在发现女儿其实也很防范。 再后,发现女儿上网的时间短了,或者不上了,偶尔上网也不是与人聊天了。 张老师说,因为您与孩子建立了沟通,孩子养活了孤独感,上网聊天就不那么近切,甚至也不需要了。 当这 们母亲再一次来与张郁茜老师“聊天”,一是向老师表示感谢,二也还有担心,她说:“这回,我没跟女儿谈学习,她自己就投入学习了。 ” “这不是更好吗。 ”张老师说。 “那她哪天又自己变回去了呢。 ”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这位母亲还对张老师说,这回我和她爸都没跟她讲什么道理,她自己就变了,这能可靠吗。 我不禁想起了何谓“家长意识”。 我们平常在工作中也可能对单位的领导不满意,批评“家长作风”。 但也很习惯于在哪级哪级的领导下,思想觉悟得到提高,然后取得臬的成绩,如此才觉得这是成绩,融有了成绩也好像是不可靠的。 这各“家长意 识”渗透到我们家庭,在许多平凡、朴实,没有任何社会职务和权力的父母的灵魂中也盘踞着的,在相当文阔的层面上构成我们社会的一种思想基础。 我也没想到,就在大人们谁也不觉得有什么重要的“聊天”里,埋伏着孩子们多么曲折的渴望。 这“聊天”,并非他们喜爱聊天,折射出的仍然是巨大的学习压力和压力下的曲折寻求。 这各寻求,与其说是寻求倾诉对象,莫如说更内在的是寻找自己„„我是谁。 我认识我自己吧,我怎么是这样呢。 男孩女孩发育到初三,正是人和世界在他们眼里更加五彩缤纷千厅百幻的时期,是最有条件全面发展的“天生时机”。 他们渴望 多方面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和发展自己,他们的渴望从每个毛孔里都满溢出来„„但是,一种疲于奔命而视野窄小的学习就挡信了全心全意的去路。 父母那一代人在少年时唱过的“让我们荡起双桨”,至今唱起来仍会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 这一代孩子唱这歌,虽然也感到挺美,但没有父母那一代人那么强烈的感受。 这一代孩子,不少人对浒歌曲中那些表达孤独、寂寞、痉的歌曲更能产生共鸣,以至那些浒歌星发行光碟签名销售时,都市里会突然冒出成千上万狂热的中学生少男少女,磊批警察不得不预先到现场维持秩序。 许多家长也不理解,说报刊也说过,有的歌星连简谱 都不识,甚至“五音不全”,装束男不像男,女不像女,声音嘶哑,既不好看,也不好听,却火极了,成为许多中学生甚至女大学生狂热的崇拜对象,这是咋回事呢。 我想,负载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心里积压着说不出的苦闷的学生们,需要那样嘶哑的甚至是歇斯底里的歌声来释放他们心底的痛苦,这大约是重要原因。 到了深夜,还会有大批中学生少女聚在某位歌星居信的宾馆外,这时声我们爱你。 我们爱你。 高 在家长看来,这是令人欲哭无泪的。 在女儿看来,说爱,这是很神圣的。 许多父母感到不认识自己的孩子了。 5.说废话也是有用的 同老师们交谈,我得知 ,许多孩子在上初一时都有过对父母直接或曲折地反映自己心灵困惑的经历,但许多父母除了在学习上不断给孩子“加强教导”之外,常常就是那句“好好吃饭,不要说一些无关的事”,一句话就把孩子堵回去。 中考的压力空前增大,孩子的学习成绩令家长的忧虑加深。 父母发现孩子自己也缺乏信心,而且不能专心,这时才猛然意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深在的痉,想和孩子深入地谈谈,但所谈仍是“学习、学习”„„此时,往往是父母一开口就被孩子堵回来。 孩子不愿谈了。 一天,有位母亲来找张郁茜老师。 她说:“我现在跟孩子说什么都没用。 都初三了, 他从来不想以后干什么,我跟他好好谈,可他连话都不想跟我说,就说去去去”。 “你的孩子,以前也没有跟你说过他以后想干什么吗。 ”张郁茜请她回忆。 她想了想,说:“我问过他将来想干什么,他说想踢足球,我对他说,踢什么球,还是好好读书吧,考高中。 ”“还说过什么吗。 ”“后来,他又说想当警察。 ”“你怎么说。 ”“我问他,你想当交警还是想当刑警,交警站在马路上吸汽车的尾气,刑警冒着生命危险抓坏蛋,你别胡思乱想了,还是好好学习吧,上高中,考大学。 ” 这位母亲还说,我正经跟他谈,可他就是不正经跟你谈,一会儿踢球,一会儿当警察的, 不懂得好好考虑将来的前途。 张老师说,其实你的孩子已经在考虑了,他由于对自己将来考大学缺乏信心,所以在考虑上体校、上职高。 在这个心理过程中,孩子自己把上高中的路放弃了,家长又把他上职业学校的路堵死了,他就走投无路了。 这并非一个家长遇到的问题。 在父母看来,上高中、考大学是光明大道,孩子不考虑上大学就是不考虑前途。 父母退而对孩子说,你先考上高中,先读,将来考不上大学再想办法。 可孩子觉得,考不上,我还学它干什么,那不是浪费时间吗。 孩子想的是:上了职校可以早点毕业,早点找事做,也好早点报答父母。 可父母觉得我 们没想要你报答,我们这样苦口‘婆心为你着想,说什么你都不听,这是自甘堕落。 许多父母因此觉得孩子上进心不强是压力还不够,应该再加压,多数孩子觉得不好直接顶撞父母,最好的防御方法就是不回答,懒得说,“免得在你这里受刺激。 ”可父母觉得就是要刺激刺激他,把刺激当鞭策。 也有的家长把孩子带到一些很豪华的场所去,希望这样的场所能让孩子感到,如果你不好好学习,没有本事,将来在社会上的生活处境就会是很差的。 有位女生在给张郁茜老师的信中写道:“我爸爸很有钱,他多次带我去一些高消费的场所,而且说,孩子,你看看这个世界,你知 道你现在是多幸福的吗。 可是我不想要这些,我就想让我爸下了班回家,同我一起吃饭,听我说话。 ” 是的,就毫米句“听我说话”„„张郁茜说,孩子的要求并不高,就希望你听她说说话,许多父母不知道他们的孩子是孤独的、苦闷的。 “这时,听她说废话也是有用的。 ” 我童年的时候就经常听到说,“你们是生在福中不知福。 ”我们读过高玉宝的《半夜鸡叫》,听到了过去岁月中“我要读收”的呐喊。 我们坐在新中国的课堂里,在少先队的旗帜下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真的为我们这一代会大笑着跑过我们的青春,但后来经历“文革”,经历“插队”,我 们走过了许多泥泞。 到今天,我们这玳家长,又觉得现在的孩子真是最幸福的了。 学者们会说,知识是铺垫你通往未来的一条大道。 可相当多孩子都感到大一的试题严严密密地砌垒起来的“知识”正成为阻挡他们前程的恐怖的高墙。 锴任何时候都更看到,每一代人都会遇到新的问题,都有自己的苦恼和困境。 今天,哪个孩子不考虑前途呢。 社会正变得五彩缤纷,电视上的景象也一天天更妩媚„„这个世界是我的吗。 社会已经给他们很大的压力,很大的刺激。 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这是他弱小而最需要有人理解的时期,父母是最亲近的人,如果父母也不能理解,还不断给他 压力,不断刺激他,一些孩子就崩溃了。 京源学校组织过这样的班会,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个供大家讨论的题目:“将来怎样做父母。 ” 同学们看了,起初一惊,然后是笑。 然后是反应非常强烈的发言。 女生会毫不羞涩地说,我要结婚、生孩子,然后如何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 “我要经常带孩子出去玩,开阔眼界。 ”“我要经常和他聊天”“我不会老是命令他这不许干,那不许干。 ”“我不会老是说他,你这干不好,那干不好。 ” 还有女生说:“我不想生孩子,我想养小动物,我会天天好好地照顾它们,让它们快乐。 ” “我不想结婚,我也不想当律 师、医生什么的,我想卖花。 ”这个想法透露出的是学习太累,将来就卖花吧,那也许不要多少学问。 张郁茜告诉我,总的来说,同学们说的都集中地反映出:精神上、情感上的需求,比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 “不管怎么说,没有一个同学说,我将来要让孩子好好学习。 ” 6.谁帮助了我的孩子 您还记得我的孩子吗,那一年他中考面临着考不上高中的危机,我鼓励他向“名落孙山”那个孙山看齐,争取考上北京全市中考上线那最后一名。 结果如何。 那时我没招了,说:“儿子,你不能再跟着老师复习了”。 他说:“那我不是更不行了吗。 ”我说:“不。 你想想 ,任何一科的老师都要面对全班学生,摊到你身上能有多少时间。 你想老师给你补课,但你将有不少时间在等待中耽误掉” “你是说请家教。 ”“不。 请家教,老师还需要一个熟悉你的时间,而且你还有不少时间将耽误在去家教老师媾复习的路上。 现在要完全靠你自己息。 否则你没时间了。 ” 孩子感到困惑,说完全靠我自己怎么能行呢。 我拿出一张纸、一支笔,在纸上先画了一株树干,我说,你先从一本课本的目录复习起,一门课就好比这一棵树,目录里的每一章都好比树的一棵分枝,每一章里还有小节,这些小节就是分枝上更细一些的分枝,树叶都长在这些细枝上。 每 一棵树,树叶是最多的,要雇这么多树叶太难了,你复习时把这些树叶先统统丢掉,不去管它。 这起码就把难度卸载了一半。 儿子说,树叶是知识点,都不要吗。 我说,你说对了,树叶是知识点,如果你先去管这些树叶,你就会用去大部分时间还未必管住多少。 别忘了,树叶是最多的,但出现在考卷上的比率是最少的,你要先把树干和树枝搞清楚,就是说先抓重头的。 树干就是这门课,你不必记,但你要把哪根树枝长在树干的什么地方,就是说与树干的关系搞清楚,然后把更小的树枝长在哪些粗枝上,把它们的来龙去脉都搞清楚。 我相信你把一门课的主干和所有分支的来 龙去脉搞清楚,你就抓住了大头,抓住了主要的东西。 我想念你绝不会一点树叶都没印象,你平时头脑里已经记住的其实是那些知识点,只是这些知识点在你头脑里是零散的树叶就在这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自然而然地在那树枝上了。 没有长在树枝上的知识点,不是活的知识,知道哪些知识点长在哪个枝头,知识就活了丢不掉忘不掉了。 我又强调:别忘了,我们不是要考第一名,是考北京市中考上线的最后一名。 我坚信你只要把树干和分枝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你原有的知识点在树枝上活了,就这样去考,达到孙山肯定没问题。 这样去学,你的难度就下降了至少一半。 如果你 还有时间,再去进攻那些树叶,把你印象不深的树叶弄明白它们长在哪些枝头,能捡多少算多少,我想念媾搞定那些树叶,要比你硬记的成活率和速度都强,如此就更有把握了。 我说,这样一个过程,此时此刻,已经没有哪个老师能这样帮你,我也不能替代你,只能靠你自己救自己。 你听懂了。 儿子的眼睛很亮,他说:“爸,我听懂了。 ” 我的孩子其实有较好的独立思考能力,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他开始闭门复习,一门课接一门课地“吃”。 我和他妈妈看到了孩子非常的用功。 最后,儿子取得了比模拟考成绩跃升 76 分的中考成绩,远超“孙山”,创造了该校历年考 生中考成绩比模拟考试成绩提升幅度最大的纪录。 这个纪录对那些拔尖的学生可能没有意义,但对所有中下游的学生都有意义。 所以他的老师后来常用以鼓励那些模拟考试成绩落后的学生。 如今对照学校正在普遍开展的“探究性学习”,我想,孩子那次以异乎寻常的方式进行的拼博,实际上正是一次“探究性学习”,是通过探究每一门课的来龙去脉,在复习中有效地把“书”读活了。 那些课在他心中虽然还不能说达到“叶茂”的程度,但已经长成了一棵棵活生生的大树。 是“探究性学习”以及相当程度的“自主方式”,帮助了我的孩子。 7.我们头上有“三座大山” 我在采访中,听到一群又一群的孩子对我说着一个共同的声音:“我们的头上有三座大山:家庭的压力,学校的压力,社会的压力。 ”我问哪一座压力最大。 他们异口同声:家长。 压力最大之时,总是出现在他们的成绩不理想,而且产生厌学的时候,家长觉得孩子都这样了,还 好好学,怎么行,于是训斥、挖苦,以种种办法继续加压。 有的说:“我看你没戏了,将来就当个民工算了。 ”有的家长说得很难听。 一个学生告诉我:“我父母说我,你连狗都不如,狗还能看家,还能杀了吃,你既不能杀了吃,又不能看家„„” 我问学生:“你们有恨父母的吗。 ”他们同声答 道:“没有。 ” “为什么。 ”“快中考了,我妈总问我想吃什么,我说什么都不想吃。 我妈就一样一样地给我报,让我挑。 我听烦了,说一声好吧。 我妈就上街去买,如果当天在街上买不到,第二天准会出现在饭桌上。 ” “每天早晨,我妈连牙膏都给我挤好了,洗脸水也不让我倒„„我想我这一辈子再不会有人这样照顾我,我一辈子都不会忘的。 ”说这话的是位女孩,她说着说着,就哭出来了。 “我爱打篮球,曾经说过,我梦想有一双最好的耐克鞋。 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我爸我妈都下岗了。 可是前两天,我爸把一双 800 多块钱的耐克鞋放到我床上,对我说,儿子, 这一段你也打不了篮球了,你就穿着它上学吧。 而我爸,每天穿一双破解放鞋去做工。 ” 这就是中国的父母呀。 我再次想起了张逸民院长说的,我们的老师、学生和家长都超常付出很多很多,我们的孩子应该特棒才对,可是不是。 张院长随 即一口气说出三个依然:学生的负担依然很重,厌学情绪依然很大,自信心和能力依然很差。 为什么。 “因为学生学了太多不必要那样学的东西。 ” 这个声音已经从很多地方冒出来了。 可是谁能阴止,谁能改变。 老师们还告诉我这样一个情况:“到中考结束那一天,你来看吧,学生们考完最后一科,教室里立刻就沸腾了。 ” “欢呼。 庆祝缍考完了。 ”我问。 “不。 学生们撕书、撕笔记本、撕平常让他们做的卷子,撕了还用脚踩,用脚在地上拧,或者撕成碎片,抛在空中,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