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内容摘要:

思想、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飞跃 一 二 确立党指导思想的会议 中共七大 中共十五大 中共十六大 第一课 孙中山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由以 孙中山 为代表的资产阶级 革命派 提出的。 它提出 的政治背景是 民族危机 的加深;经济背景是 民族资本主义 的发展。 孙中山于 1905 年在 日本 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同盟会 ,同年将十六字纲领阐发为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三民主义,其地位是革命的 先行者。 “民族主义”对应“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主要任务是推翻 清王朝封建统治。 “民权主义”对应“ 创立民国 ”,主要任务是推翻 封建帝制 ,建立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地位是三民主义的 核心。 “民生主义”对应“ 平均地权 ”。 三民主义的性质是比较 完整 的 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它表达了 资产阶级 在政治上和 经济 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 民族独立 和 民主权利 的愿望,推动了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的发展。 但没有明确提出 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 ,也没有彻底的 土地革命纲领。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 保皇派 与革命派的论战 围绕 要不 要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等内容,通过论战,有力地推动了 民主革命高潮 的到来。 1912年,孙中山按照三民主义制定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 ——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主要目的是 限 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 制度。 孙中山在 共产国际 和 中国共产党 的帮助下,把三民主义发展为 新三民主义 , 它体现了“ 联俄 、 联共 、 扶助农工 ”的三大政策。 其最大的变化是增加了 反帝 的内容,这样就与中共的 民主革命纲领 在若干原则上一致,成为了国共两党第 一 次合作的 政治基础。 第二课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 中国共产党 在领导中国 革命 和 建设 的实践中,把 马克思主义 与 中国革命实际 相结合的第 一 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的 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 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 结,它是 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 的结晶。 其 精髓 是 实事求是 、 群众路线 、 独立自主。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 承上启下 、 继往开来 的重要历史地位。 在毛泽东撰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和《 湖南 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文章中,他指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是 无产阶级 ,同盟军是 农民阶级 ,敌人是 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 大革命失败后提出了 “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 的革命道路和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的革命理论。 在抗战时期毛泽东发表的《 论 持久战 》《 新民主主义 论 》等文章把中国革命分 成 民主主义革命 和 社会主义革命 两个步骤,并提出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科学概念。 毛泽东思想在 1945 年召开的 中共“七大” 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在 194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 即将胜利的前夕,中共召开了 七届二中全会。 会议把党的工作重心从 乡村 转到 城市 ,以 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 为工作中心,解决了中国由 农业国 转为 工 业国 、以及由 新民主主义社会 向 社会主义社会 转变的问题。 并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 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袭击。 第三课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又叫“建设 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 理论”,是 马克思主义 与 中国实际 结合的第 二 次历史性飞跃。 它继承和发展了 毛泽东思想 ,也是 中国共产党集体 智慧的结晶。 其精髓是 解放思想 、 实事求是。 邓小平理论围绕 什么是社会主义 、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的根本问题。 文革结束初期存在的“ 两个凡是 ”的指导方针实际上是仍坚持“ 左 ”的错误方针。 针对这一错误指导方针,思想界开展了一场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肯定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 的唯一标准”。 并得到了邓小平的支持,发表了《 解放思想 , 实事求是 , 团结一致向前看 》的讲话,成为了开创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 的 宣言书。 1978年底召开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是我党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这次会议确定了 解放思想 , 实事求是 的指导思想,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上来,作出了实行 改革开放 的战略决策。 并形成了以为 邓小平 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1982年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了“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的理论; 1987年的中共 十三 大提出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理 论和“ 一个中心 、 两个基本点 ”的基本路线。 1992年邓小平的“ 南方谈话 ”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同年召开的中共 十四大 使之成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1997 年召开的 中共十五大 把 邓小平理论 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第四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20年 中共十六大 报告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全党的 指导思想 并写入《 中国共产党章程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 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 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始终代表 中国最广大 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涵盖 经济 、 政治 、 文化 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它进一步回答了 什么是 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 社会主义 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 建设什么样的党 、 怎样建设党 的问题。 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 第 1 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建国初成立的最高科研机构是 中国科学院 ,由 郭沫若 任院长,并把 发展原子弹 、 火箭 、 电子计算机 作为研究重点。 我国于 80年代 制定的高科技计划有 “ 863计划 ” 、 “ 星火计划 ” 、 “ 火炬计划 ”。 1995年我国又提出了 科教兴国 的战略。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于 1964 年爆炸成功,并郑重承诺 无论任何时候,无论任何情况,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原子弹。 我国第一颗人造 地球 卫星名为“ 东方红” 1号 ,我国是世界上第 5 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并由此进入了 航天 时代。 中国是世界上第 3 个掌握 载人航天技术 的国家,第一个宇航员 杨利伟 于 2020年 乘坐 “神舟” 5号飞船 升上了太空。 袁隆平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不仅解决了 中国人 的吃饭问题,也有助于解决 世界性饥饿 问题,他的发明被国际上誉为“ 第二次绿色革命 ”。 第 2 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双百”方针是在 1956 年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 毛泽东 提出的,指在 艺术 问题上“ 百花齐放 ”以及在 学术 问题上“ 百家争鸣 ”。 “百花齐放”的概念是: 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百家争鸣”的概念是: 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双百”方针 是一个 长期性 的方针 “双百”方针提出 后最早出现繁荣景象的是 生物学 领域的 摩尔根 学派与 李森科 学派之争。 党总结社会主义时期的科学、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是要处理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