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行政环境的内容内容摘要:

重。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元分配方式并存;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允许多种经营方式并用。 政治上,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已建立,但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还不够健全,不够完善;存在一定范围的阶层利益之争和多阶层社会结构;长期形成的僵化体制严重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新旧管理体制并存,处于不成熟和不稳定状态。 思想文化上,现代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并存,民族传统文化既有优良传统影响又有消极影响;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发展较快,但很不平衡,总的说来较落后;旧的思想道德观念仍较严重存在;意识形态方面确立了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但存在多样性、多层次。 一、 法律环境分析 政治的昌明和社会环境的基本稳定,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 家,在任何历史时期努力追求和维护的一种理想状态。 毕竟人们都知道,国家的发 展和人民的进步都需要和平的环境,任何动荡和波折都会对发展产生副作用。 建国五十多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政治的稳定,尽管曾经出现过一些曲折反复、左右摇摆的现象,但政治稳定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发展,不断推动政治体制的完善,加强政府行政机构改革和行政管理手段和方法的进步,大大缓解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使稳定的政治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和时代特 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经过十几年的教育普及,这一理论逐步被广大行政管理人员和人民群众所掌握,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成为中华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这一理论也为行政管理和行政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一直把下放权力,扩大自主权,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当作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如逐级下放干部任免权,赋予地方人大制定、审查、批准地方性法规的权力,赋予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力,赋予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更大的自主权和更多的优惠政策等等。 这些都极大地增强 了中国社会的活力,使地方各级政府逐步成为各具特色的独立利益控制主体。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逐步打破,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的权力关系日趋和谐与合理。 30 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宪法的基础上,制订了四百多部法律,通过了经修改、补充的有关法律的决定二百多个。 同时,国务院还制定了二千多件行政法规,各省市自治区也制定、颁行了近两千件地方法规,加上修改补充的建国前三十年制定的二十三个法律,使中国法制建设状况大为改观。 可以这样说,中国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中基本的、主要的方面已经具备完整的法律框架体系,为 “有 法可依”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党的基本路线,是指导我们现实工作的指向灯。 党的基本路线通过宪法的形式牢固地扎根于全国人民的心中,那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0 多年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党和国家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决心始终没有改变,并且明确表示要坚持一百年不动摇。 这些都为制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大政方针,保 持其完整性和一贯性,打了坚实的基础。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与完善,国有企业的改革和经营机制的转变,多种所有制和经济成分的共存,各种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等等,无一不体现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础之上的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中国是一个拥有 56 个民族的大家庭,少数民族人口有 7000 多万,居住在占全国面积 50% ~ 60% 的土地上,且绝大多数处于边疆地区,不少民族还是横跨两个甚至是多个国家的,各民族之间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很大的不平衡。 但是,由于我国政府历来重视民族问题,尊重各民族的经济、社会文化特点,注意保护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 56 个 民族才能够比邻而 8 居,和睦相处,和谐共荣,共同创造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 但是,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政治环境中还存在着许多不稳定的因素。 由于生产力还不够发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难以在短期内解决;由于不平衡的利益需求而导致的地区与地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时有发生;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大量存在;权钱交易、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的腐败现象屡禁不绝;敌视社会主义制度,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刑事犯 罪活动仍很猖獗,治安面临的新问题越来越多,特别是近年来国际性质的恐怖活动有愈演愈烈之势,影响和危及着中国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等。 这些无疑构成了当前我国政治环境的消极因素。 展望新世纪的宏伟目标,要创建我国良好的行政环境,必须按照江泽民同志 “三个代表” 的思想,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的大会中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要把十二亿多人的力量凝聚起来,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前进,必须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 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三个代表” 的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保证。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讲话中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 是当前政治环境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胡锦涛同志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 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要在推进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各级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 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 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 “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 9 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 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 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维护和实现社会主义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处理好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 治理工作、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 二、 经济环境分析 生产力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根本标志,反映一个社会总体生产能力和社会占有物质财富的水平。 经济成分是构成国家总体经济的各部分的统称,其数量及种类的多少,以及每种成分在整体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反映了社会阶级及阶层的构成,直接影响政治体系的社会基础。 同时,经济成分的不同,也意味着政府经济职能、经济管理方式存在着差异。 经济体制是在特定区域内进行决策并执行有关收入和消费决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