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帮助学生内容摘要:

源远流长的中华爱国主义哺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精英,在他们身上,莫不闪耀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光彩。 今天,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图伟业,正是为了要实现先辈们生生不息为之奋斗的遗愿 —— 中华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要建设的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正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弘扬。 现阶段,我们提倡的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和 人生观、价值观、理想观、道德观等,无一不能在中华传统美德中找到它的思想渊源。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民族传统美德的涵义 要学习、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首先就必须明白“传统美德“这一概念。 什么是“传统美德”呢。 显然,这里有两个判定标准。 首先,它是“传统的”,即具有历史的纵深,它是从古至今,一代又一代继承而来,有着深厚的历史的蕴积。 其次,它是“美德”,即是美的、善的、真的品德,是为一代一代人共同认可、共同遵守、共同维护的社会道德精华。 (传统美德与传统道德比较) 在明确了以上 判定标准后,我们方可为之定义于下: 传统美德,是以社会久已成俗的民风为主要内容,将民族心理和民族习惯以准则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加以流传和承袭,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公德。 它是前人在社会生活中逐渐积淀而成的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秩序的准则的结晶。 传统美德的作用 对任何一个文化民族而言,民族传统美德都是其宝贵的民族财富,都在该民族的诞生、发展、兴盛的历史进程中,发挥过巨大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作用。 在我们中华民族和文明的发展史上,无时无刻不闪烁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光辉;在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长历程中,民 族传统美德始终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纵览一部人类的文明史: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古西亚文明、印度河与恒河流域的古南亚文明、爱琴海上的古希腊文明曾与中华文明交相辉映,把一个古典世界装点得色彩斑斓,辉煌壮丽。 然而 ,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曾几何时,那些个文明都衰落了,消亡了。 唯有我泱泱中华文明,保持了发展的连续性,在古代史上独步天下。 同时,在世界文明古国中,唯有我中华是形成了稳定的统一趋势的古国,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望其项背。 尽管我中华文明也历经劫难,但统一的趋势始终是中华 文明的本质。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独特的历史发展现象呢。 结论是唯一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华爱国主义之源,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之所在,成为维系中华文明的生命之本,其功莫大焉。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基本内容 第一,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诗经》中的 “ 夙夜在公 ” ;《书经 周官》的 “ 以公灭私,民其允怀 ” ;西汉贾谊《治安策》中的 “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 ;范仲淹的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陆游的 “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 “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 ;文天祥的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顾炎武的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林则徐的 “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孙中山的“ 天下为公 ” 等等都显示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献身精神。 第二,推崇 “ 仁爱 ” 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所谓 “ 仁 ” 是指二人,意思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 仁 ” 的根本标志是 “ 仁者爱人 ” ,即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 仁者爱 7 人 ” 的思想是以最真诚高贵的道德心去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帮 助人、协调好人际关系,共同生存和发展。 孔子认为这是做人的根本。 第三,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谦敬礼让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谦敬既是个人自身修养的美德,也是为人处世的道德要求。 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 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礼也”。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礼是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也是人的立身之本和区分人格高低的标准。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左传》上也说:“礼,人之干也。 无礼 ,无以立。 ”中国传统道德在提倡谦敬礼让的同时,提醒人们“事思敬”,“不居功”,“择善而从”。 老子曾以江海处下而为百谷王的事实,告诫人们不要“自矜”、“自伐”、“自是”。 第四,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在中国古人看来,诚是指一种真实无妄、表里如一的品格,也是道德的根本,故“养心莫善于诚”。 信是指一 种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格。 孔子不仅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思 想,而且认为“民无信不立”。 荀子则进一步将信推行于选贤治国,使信不仅是朋友伦理、交际伦理的规范,而且扩至一切伦理关系皆应以诚信为本。 中国 传统道德认为,诚信的内容和要求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是以诚为本,取信于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人思诚,信以行义,“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诚信之德在于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讲究信用,遵守诺言。 第五,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在于人有道德,因而,人们除了有物质需要外,还有精神需要,而一切精神需要中最高尚的需要,就是道德需要。 道德需要,是对自己所信仰的理想人格的追求,是对他人、对社会作贡献而不是向社会索取。 在儒家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中,认为 “ 为学的目的 ” 就是要 “ 改变气质 ” 以达到 “ 成圣 ” 、 “ 成贤 ” 的目的,把道德上的 “ 理想人格 ” ,作为学习的根本要求。 古人说 “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言,其次有立功,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 ,即认为人生在世,虽不免一死,但有三种成就,可以在人们心中长存不朽,其中最不朽的成就, 就是个人的高尚品德。 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志士仁人,往往为了达到理想人格而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第六,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重视修养践履,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强调道德主体在完善自身中的主体能动作用。 中国历史上的儒、道、墨、法各家都认为,在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人格的同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奋发志气、切磋践履,养心修身,以达到最高的理想人格的目的。 为了到达道德的理想境界,中国传统道德非常强调对自己道德品质的严格要求。 孔子 说 “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 ,孔子的学生曾参说: “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强调每天都要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反省检查,以求在道德上能够不断地进步。 在传统道德看来,这种主体道德的完善是国家社会的根本,它不仅仅是个体的修养问题,而是将个体修养和他对国家社会的责任义务联系在一起,这就是 “ 内圣外王 ”之道。 以上六个方面是中华民族的古代优良传统道德的概括,这些又可以衍生出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爱国爱民、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尊师敬 业等等道德,还形成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仁民爱物、奋发图强的人生哲学和人生态度。 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 属于精华的部分,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则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 对待传统道德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态度批判的继承,并予以加工和改造,从而抛弃其封建的、落后的、消极的方面,吸收其反映人民利益的、科学的、积极的方面,才是真正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道德。 如:传统“孝”的思想在今天仍具重要意义。 在家 庭中,父母应该关心、爱护、养育子女,子女应当孝敬父母, 体贴自己的双亲, 并在父母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要主动地担负起赡养父母的义务,这在任何时期都是必要的。 大学生应当是一个孝敬父母的人。 当然,传统道德中“孝”的思想应当批判地继承。 孝顺父母,并不是要无原则地顺从。 所以,宋明理学家鼓吹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是对孝的绝对化、片面化的理解,应当持批判的态度。 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力度和广度不断深入,很多错误的思想和意识在我国自身的建设和与外国的交往中,开始 流行,严重干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近年来流行的干扰我国道德建设的 两 种错误思潮: 一是 文化复古主义 ,二是 历史虚无主义。 民族虚无主义是一种不加分析地全面否定一个民族的文化思想的错误理论。 在文化艺术和伦理道德上,民族虚无主义表现为对传统文化遗产采取形而上学的态度,全盘加以否定,主张 “ 全盘西化 ”。 复古主义是一种不加分析地全面继承一个民族的文化思想的错误理论。 它同样是采取形而上学的态度,因而是要不得的。 对 待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的正确态度。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批判继承,弃糟取精,综合创新和古为 今用的方针。 “ 批判继承 ” ,是一个总的原则,即强调继承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有批判、有选择、有目的的继承。 “ 弃糟取精 ” 是继承传统文化、道德遗产的重要要求。 是一种弘扬精华、除弃糟粕的继承,是经过咀嚼、消化的继承,决不能生吞活剥、毫无批判的继承。 “ 综合创新 ” 是强调在吸取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时,要注意进行一种 “ 综合 ” 和 “ 创新 ” 工作。 一方面对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要择各家之精华,加以比较、分析和综合,使之形成一种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并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一个组成部分。 另一 方面,还要对全人类的伦理道德遗产进行整理、对比和借鉴,并善于吸取其中有益的东西,同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相综合,以创造出先进的精神文明。 “ 古为今用 ” 是强调批判继承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适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