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国特色的革命之路28408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6064内容摘要:

义经济或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毛泽东运用列宁关于自由资本和断资本的理论,将中国资本主义分为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私人资本主义或民族资本主义就是中国的自由资本主义经济。 保护民族工商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项基本政策。 这是因为:第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中,私人资本主义代表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现代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应用了近代化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组织了一定规模的社会化大生产,与封建地主 8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 1074 页。 13 经济和个体经济相比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产阶级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有反帝反封建的积极性,是革命动力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消灭的对象只是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一般的资本主义,不是消灭民族资产阶级,因此“故党的政策,不是削弱资本主义与资产阶级,„„ 而是在适当的改善工人生活条件之下,同时奖励资本主义生产与联合资产阶级” 9。 第三,中国经济的落后性决定了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 由于中国现时的经济还是一个半封建的经济,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从封建经济到社会主义经济,必然经过资本主义,即自由资本主 义的阶段。 在中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过程中,少数支配全国经济的大工业应由国家经营发展,而其余大量的工业则应由私人经营,因此私人资本主义是中国工业化不可缺少的实现形式之一,在资本主义极不发达的的农业国,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允许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不操纵国民生计的范围内)。 第四,中国经济的落后性也决定了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有益的,“它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也同时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 ”因为私人资本能够促进国家工业化的实现并进而推动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社会主义的建立必须以工业化为前提,“要想 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 ” 10 在近代中国,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曾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毛泽东吸收了民生主义中关于“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同时克服了其中的不足与缺陷。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应该剥夺剥夺者,剥夺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交到无产阶级手中。 毛泽东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原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中采取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而对民族资产阶级则采取保护的政策。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共产国际曾提出了一些关于中国经济的主张 ,毛泽东吸收了其中关于开展土地革命,同外国资本作斗争的主张,但没有照搬土地国有的方案,克服了其把民族资产阶级视为敌人的偏差。 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立足于中 9 :《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 1947 年 1 月 28 日。 10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 1060 页。 14 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情,反映了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第一,冲破束缚,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和长期的奋斗目标。 毛泽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帮助之 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11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把旧中国集中在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手中的现代工业收归国有,把土地分给农民,对民族工商业进行保护,就是为了打破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为发展生产力,振兴经济,实现现代化创造条件,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表明中国共产党能够担负起领导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历史责任。 直至今天,中国共产党仍然在为此而作不懈的努力。 第二,立足国情,实事求是,是发展经济的正确的思想路线。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既不同于一般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纲领,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主义 性质的经济纲领,它是立足于中国实际的,实事求是的纲领。 今天在我们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候,立足国情,实事求是,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就是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性的。 “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 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 ” 12强调中华民族在文化发展上的独立性,是基于反对帝国主义的时代主题,是对近代以来中国 人民的反对斗争意义的充分肯定。 同时,强调文化的民族性并不是要建立一种狭隘民族主义的封闭的文化,相反,中华民族的文化应该是开放的,“它同一切别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相联合,建立互相吸 11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 1079 页。 12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 706 页。 15 收和互相发展的关系,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 ” 13中国应该大量地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但是,对于一切外国的东西,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而应该去其糟粕吸其精华,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化。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有科学的。 首先,它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 毛泽东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能够和中国 还有进步性的资产阶级的唯物论者和自然科学家建立反帝反封建反迷信的统一战线,但决不能和任何反动的唯心论建立统一战线,反对任何唯心论和宗教教义。 其次,它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这里所强调的科学主要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论原则。 发展科学的文化,就是要正确地对待我国的古代文化。 首先是批判地继承,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 的东西区别开来,剔除封建性的糟粕,吸收民主性的精华,这是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必要条件。 其 次是合理地尊重。 中国现时的新文化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不能割断历史,相反,应尊重历史,给它一定的地位(当然,决不能颂古非今)。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 “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 ” 14其大众性是指: ⑴ 强调革命文化对于革命实践的意义。 它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又是革命总战线的重要方面。 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大众性,就是要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教育,培养和激发民众中蕴藏的巨大的力量,造就一支广大的人民革命队伍,这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在革 命中应具有的政治功能。 ⑵ 强调新民主主义文化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原则。 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把文化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特别是要做好文化的普及工作。 为此,必须改革文字,采用接近民众的语言,继承中国和外国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传统,改造旧的形式,增加新的内容,使它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 ⑶ 民众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 人民大众的物质生产活动为人类的精神生产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人民大众 13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 707 页。 14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 708 页。 16 丰富多采的精神生活和实践经验又是人类精神生产的唯一源泉。 因此,一 切进步的有为的文化工作者应深入群众,获取创作的素材,同时达到为人民服务的目的。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中国文化繁荣的必要步骤。 近代以来,在中国文化发展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主张,一种是“中体西用”,另一种是:“全盘西化”,由于前者认同中国传统的社会政治秩序和道德秩序,忽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封建礼教的批判,试图在文化上保持一种以传统的价值观为核心的永不变易的思想体系,因此难以适应世界潮流和中国社会的大变迁,也难以代表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 后者由于“形式主义 ”地看待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否定民族自身文化成长的合理性和特殊性,不仅在理论上有重大缺陷,在实践中也做不到,中国文化的走向也不可能是“全盘西化”的。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正是在超越上述两个主张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文化改造与建设方案,它在中国近代文化的历史嬗变中找到了中西文化相结合的契合点,在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反帝反封建的历史过程和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 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辩证关系出发,强调新民主主义文化应具有的斗争性和现实性,使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实 际进程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解决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实践的问题,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为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中阐述了像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在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和批判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创造新文化的文化革命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原理转换成中国文化革命的最高指导思想,真正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华夏中心主义的观点,实现了中国文化理论核心的转变,从而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并且有一定的历史主动性和创造性。 毛泽东提出的解决文化发展与政治、经济之间关系 的原则,正确对待中西文化、古今文化的方法论原则,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对于我们把握中国文化的发展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四、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阶段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 17 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 中国共产党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党的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与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纲领是辩证统一的。 正如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 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 但是,一切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中国共产主义的同情者,必须为着现阶段的目标而奋斗,为着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为着使中国人民脱离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惨命运,和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以农民解放为主要内容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亦即孙中山先生革命三民主义性质的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中国而奋斗。 ”(〈毛泽东选集〉第 3 卷,第 1059 页)中国共产党 80 多年的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和中华民族解放的先锋队。 第三节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一、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特点之一。 首先,这是由中国社会的特点决定的。 在资本主义各国,有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无产阶级可以通过合法斗争的形式,利用议会讲坛,组织工会和教育工人,开展经济的和政治的罢工,积蓄力量,准备最后推翻资本主义,因此,在那里,主要的斗争形式是合法的、非流血的。 而与资本主义各国不同,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 因此 ,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 因此,革命斗争不可能是和平的,不可能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而必须是武装的,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战争。 1923 年 2 月京汉铁路大罢工的失败,充分证明了单纯的合法斗争不可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其次,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和国内的封建势力联为一体,反革命统治经验极为丰富,他们都懂得“有军就有权,战争解决一切”的基本点,有庞大的军队,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对中国革命实行武装镇压。 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残暴的反动统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决不能赤手空拳,只能而且 必须拿起枪杆子。 “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斗争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中国, 18 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 第三,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相对而言,革命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要战胜他们,必须经过较长期的积蓄力量,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形势,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不仅要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而且要夺取革命的胜利,必须要经过长期的曲折的斗争。 中国的革命武装必须和民众相结合,武装与民众相结合,首先必须是和农民群众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 义革命,本质上是农民革命,这主要是由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所决定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土地问题,农民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 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这决定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残酷性,中国共产党要积蓄和锻炼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和强大的敌人作决战,就必须领导农民,把落后的农村建成先进阵地。 人民军队的建立和发展是依靠农村,依靠农民,依靠根据地的建设。 人民战争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以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基地。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可以放 弃或忽略其他形式的斗争形式。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的同时,党始终积极开展民众运动、开展在敌占区、国统区的工作,这些工作对于武装斗争起到了配合的作用,成为中国革命的又一条战线。 二 、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 1928 年到 1930 年间 ,毛泽东 先后 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