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学院:自强不息、求实创新的“重工精神”内容摘要:

在‚重工精神‛的激励下,学校教学、 科研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大为增强,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 学校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主要表现为: 一是办学条件大大改善。 从复校开始到‚九五‛末期,学校通过校办产业、联合办学、社会服务等多种渠道自筹资金 6000 多万元,改善了办学条件。 ‚十五‛期间,又先后筹资 6 亿元,加速建设、改造杨家坪校区,全面推进花溪校区建设步伐。 经过‚十五‛期间的大力建设,学校占地面积达到 2200 余亩,是复校时的 倍;新建校舍 242818 平方米,超过 2020 年以前校舍建筑总面积。 同时, 1995 年以来,学校图书文献资料增加了 3 倍多、各类教学科研仪 器设备总值增加了 2 倍多,固定资产总值由 1986 年的 638. 63 万元增加到现在的 3. 72 亿元 (不含新校区 ),增长了 57. 25 倍。 二是科研实力大大增强。 据 2020 年教育部统计,我校在全国高校专利排名中位居第 59 位:据 2020 年《中国高校科技竞争力评价报告》和《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竟争力评价报告》,我校的科技竞争力在全国 619 所院校中排列第 225位、人文社科研究竟争力在全国 570所院校中排列第 236位。 2020 年各项科研指标与‚九五‛末相比,科研项目数增长了 倍,科研经费 (不含成果转化费 )增长了 倍,公开发表论文数增长了 (其中在核心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数增长了 倍 ),专利授权或公开数增长了 19 倍。 三是学校‚人才兴校‛战略工程蜚声市内外。 重庆市将我校的人才工作经验作为典型材料报送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中组部、教育部调研组专题来我校进行调研,学校 2020 年荣获‚重庆市海外留学人员先进工作单位‛。 近五年引进各类人才近 500 人,‚海归工程‛吸引了 38 位归国高级人才加盟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 四是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校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遵纪守法、乐于奉献。 近三年,我校学生在全国、省 (市 )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共获奖43 项;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共获奖14 项, 2020 年荣获‚全国高校优秀组织奖‛;在中国机器人大赛、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中共获奖 12 项;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共获奖 1 项;在重庆市青年创业设计大赛中共获奖 4 项;在首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奖 5项。 在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中, 2020 年总成绩名列西南地区第一,成为重庆地区唯一进入复赛的高校, 2020 年总成绩名列西南地区第二,荣获‚奋进 奖‛, 2020 年总成绩名列全国第三,荣获‚中国赛区最佳组织奖‛等等。 学校毕业生一次性签约率、就业率连年保持在 95%左右,并位居重庆市本科高等院校前列。 今天,‚重工人‛反对盲目冒进,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根据教育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依然选择了一条充满艰辛但自强不息、求实创新的道路。 为了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全面改善办学条件,迎接教育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挑战,办人民满意的重庆工学院,学校在自筹资金近 4 亿元购置土地 1700 亩并完成花溪校区一期工程建设项目的基础上,还将继续自筹资金 6 亿 元以上将花溪校区建设成为在西部地区具有可展示性的大学校园。 同时,进一步全面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进而为‚重工‛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美好前景。 特色项目二: 坚持产学研结合,竭诚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我校自 1940 年建校以来,始终坚持服务兵工、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 尤其白 1985 年恢复办学以来,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自强不息、求实创新,主动摒弃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办学观念,确立了面向社会、融入市场的大教育观,坚持产学研结合 ,竭诚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使学校教育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更加紧密地融合,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一、‚产学研结合‛办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 )注重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是我校优良的办学传统 抗日战争时期,南京沦陷,重庆成为陪都,大量兵工厂内迁至重庆周围,迫切需要培养技术人才,当时的兵工署举办了一所技术学校,即为我校前身。 首任校长李承干,是一位具有工业救国思想并曾留学日本的爱国人士,时任兵工署副署长、第 21 兵工厂厂长。 学校创办之初,即以‚培植优良之技工‛为宗旨,主张理 论学习和操作实习并重,实行工读制,即学生一日做工、一日读书,并设有专门的实习场所和实习指导教师。 1950 年,学校开始设立专门的实习工厂,并把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列入了教学计划。 1958 年,学校提出了‚一主二从三结合‛原则,即以教学为主,生产和科研服从教学,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 ‚文革‛中期,因国防工业发展的需要,学校改为兵工厂,但其间仍作为兵器工业部在西南地区的高新武器研制基地和技术骨干、管理干部的继续教育基地。 从某种角度上讲,这也客观上丰富了我校教师从事科研和生产劳动的经历,为我校复校后推进产学 研结合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学校发展的形势要求,谋生存、求发展的主动选择 我校自 1985 年恢复办学后,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发展情况一直不太如意。 到了 1994 年,复校已 8 年的‚重工‛仍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势:复校晚、底子薄、历史遗留问题多,生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十分脆弱,这是当时我们必须面对的校情。 在‚穷国办大教育‛的背景下,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原主管部门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正处于艰难的‚军转民‛第二次创业,全行业亏损、债台高筑,对我校的恢复重建只能是爱多助少 (1986年至 1992年国家教育事业拨款年均 只有 250 万元 )。 此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已全面启动,也给我校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压力。 面对重重困难和压力,重工人没有害怕,没有逃避,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上了以改革促发展的道路。 我们清醒地分析了形势,决心走出传统办学观念的误区,克服‚等、靠、要‛等思想,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眼睛紧盯市场,跑步进入社会‛,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和人才、技术优势,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竭诚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在服务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这一思路的确立,既是对办学传统的深化和发展,更是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在办 学模式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 通过长期不懈的实践和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内涵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 1998 年,我校明确地将其列入办学指导思想。 (三 )地方经济与行业经济紧密交织,为我校推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从建校到 1999 年,我校一直隶属于兵工行业,而且是西南地区唯一的一所具有兵工历史的普通高等院校。 我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与兵工行业尤其是西南兵工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和深厚的情谊。 西南兵工早已是我校生存和发展的沃土。 我校也已成为西南兵工人才培养和科技开发的重要基地,是西南兵工管委会九大成员单 位之一。 我校很多毕业生就业于兵工行业,其中不少人已成为兵工行业的领导干部和技术、管理骨干,这是我校潜在的资源和优势。 同时,我校地处重庆,具有明显的地域优势。 重庆是中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齐全,人力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 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和重庆直辖市的成立,重庆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已呈现空前的良好发展势头,正朝着建设‚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西部教育高地‛、‚世界摩托车都’’、‚西部汽车城 等发展目标昂首迈进。 这为我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 机遇。 重庆也是我国兵器工业的集结重镇,兵器工业及其配套企业占地方经济的比重较大,以兵器工业为龙头和主力军的汽车产业现已成为重庆的第一支柱产业。 地方经济与行业经济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不可分割,构成了重庆地区经济发展的独特风景线。 因此,我校坚持服务兵工和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两者是密切关联、有机统一的。 二、‚产学研结合 的具体体现 产学研结合既是高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现高等教育三大职能有机统一的必由之路,也是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其精神实质是:通过产学研有机结合,将学校人才 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贯通,即围绕教学中心工作,广泛开展联合办学,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和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增强‚造血‛功能;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产业开发和科学研究中,稳定、锻炼师资队伍,推动学科、专业建设,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加强工程实践与创新训练,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 )广泛开展联合办学,聚合为我所用 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学校按照这一办学思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抓住机遇,主动出击,与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 等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联合办学,硕果累累,努力把社会资源转化为可利用的教育资源。 一是与原西南兵工局及其所属企业联合办学。 为适应兵工行业和重庆地方经济建设对车辆人才的迫切需要,学校于1993 年与 30 家西南兵工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 1994 年联合成立了‚西南兵器工业车辆工程技术教育基金会‛,基金会成员单位先后向我校投资 1000 多万元,联合组建了‚重工车辆工程学院‛。 1996 年初,我校被重庆市列为‚两车‛开发和研究的重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