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资讯参考20xx年第7期内容摘要:

家邮政储汇局向银监会递交了邮储银行的筹建申请,正式纳入银行金融系统。 鉴于邮储银行出身特殊性,其是剥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商业银行,还是留在邮政集团内就成了各方关注的焦点。 此前,有消息称,邮政储蓄已从国家邮政局编制中被剥离出来,挂牌后将以金融机构的身份接受央行和银监会的调控监管。 国家邮政局的相关人士对此公开驳斥:邮储银行是邮政集团全资附属,控股权仍在邮政局,即使改成了银行,仍然是国家邮政局的控股子公司。 而根据国务院批复的邮政整体改革方案,筹建邮储银行是国家邮政体制改革的一部分,邮储银行 将由重组后的国家邮政集团公司控股。 银监会也明确表示过只对邮储银行行使监管权和调控权,不会让邮政失去丝毫的控制力,邮政推选的董事会将是最高权力机构。 第 8 页 2020 年 第 7 期 据悉,邮储银行的董事会除独立董事以外, 2/3 的董事来自邮政体系。 成立邮储银行后,与基层邮政企业的经营关系和利益格局基本维持不变,并且邮储银行仍然依托已有的 万处邮政网络经营,联体办公。 不久前,又有消息称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有可能入股邮储银行,但可能存在政策上的限制。 易宪容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如果电信和联通想要入股邮储银行应该没有政策上的限制,并 且股份制改造后的邮储银行还有可能吸引外资战略投资者。 华林证券研究所所长刘勘也表示,邮储银行的股份改造中,社保基金、保险基金都有可能会参股进来。 “我们的筹备工作进行得很顺利。 ”本月中旬,在北京的一个慈善活动现场,国家邮政储汇局局长陶礼明向媒体表示。 他没有透露更多细节,但据知情人士称,国家邮储局最近刚组建了信贷业务部,这是向银行转型迈出的一大步。 经营模式亟待变革 自 1986 年设立以来,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坐吃利差”的运营方式就一直备受争议。 尽管拥有强大的吸存能力,但很多年以来邮政储蓄一直是靠将所收存 款转存央行,“吃”带有国家隐性补贴性质的息差。 因此,对新成立的邮储银行来说,“最大的挑战将来自于经营模式的变革”,刘勘认为。 他表示,过去,邮储银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带有某种特定功能的政策性银行,靠吃“存贷息差”效益一直很好,但新的股份制的改造,将使其经营模式向商业银行转变,对邮储银行来说,这是一个新课程。 经营模式变革之外,对于邮政储蓄银行而言,最大的困难在于其几乎没有现代金融企业的运营经验与人才体系,因此,邮储银行还将面临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挑战。 事实上,不只邮储银行一家,目前我国国有商业 银行利润来源的 90%以上依靠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平均仅为 %。 2020 年 8 月 ,央行下调邮储高存款利率,从而打破了邮储的“包养”政策,邮储不得不拓宽业务领域。 关于成立后的邮储银行的业务方向,银监会高层曾公开表示,邮储银行将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面向普通大众,特别是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性金融服务。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今年 3 月在参加中国民主建国会联组讨论时提出 ,要把邮政储蓄改造成社区银行,做小额贷款。 国家邮政储汇局局长陶礼明则将“微型金融”视为邮储银行发展的 重要战略方向。 不过,对当前的邮储局而言,信贷和信用卡都是陌生的银行业务,未来邮政储蓄银行必须直面这些新领域。 2020 年末,邮储存款余额达到 万亿元,仅次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拥有 万个网点,储户达 亿户。 据记者了解,在邮政储蓄银行巨大的存余资金中,一部分将可能用于投资保险业。 在《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讨论稿 )》中明确表示,将探索邮政等行业直接经营简易商业保险的新渠道。 该业务也有望为网络完善的邮储银行提供新的利润增长点。 邮政系浮出水面 在邮储银行挂牌之前,国家邮 政已通过多种途径逐步涉足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领域,邮政金融的混业之路已初现端倪。 据了解,邮政目前已经开辟了三大资金自主运用渠道,先自己揽储再以“批发银行”的角色给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国内商业银行之间进行协议存款;同时以承销商的角色,涉足国债和金融债市场,进行银行间债券交易;在邮储柜台大力开拓中间代理业务达几十种,成为保险、基金、养老金的代理商。 今年 3 月底,在签订合资协议 3 年之后,国家邮政总局和法国国家人寿各占 50%股份的中法人寿保险公司开业,成为了首家真正意义上的银行系保险公司。 新公司由原 国家邮政局局长刘立清出任董事长,原 CNP 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比肖普担任总经理。 第 9 页 2020 年 第 7 期 国家邮政局在全国拥有 77000 个邮政储蓄网点 ,仅去年一年 ,全国邮政代理保费收入就达 220 多亿元,其中 95%以上是来自寿险业务,遍布全国的网点将成为中法人寿现成的销售渠道。 4 月中旬,国家邮政总局、北京邮政局和中国集邮总公司分别出资 亿元、 亿元、 亿元人民币现金,增资华弘证券,目前正成为巨田证券的潜在大买家。 5 月,由国家邮政总局参股 24%的中邮创业基金公司正式成立。 此外,邮储也开始试水银行的贷 款业务。 在获得银监会批准之后,今年 3 月初,国家邮储局在福建、陕西和湖北开始试点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 鉴于邮储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和此前的一些试水行动,有专家分析认为,邮储银行在诞生之际就已经摆出了金融控股公司的“大场面”,一个邮政系已经悄然浮出水面。 至于邮储银行将在 2020 年初之前在香港招股上市,集资至少 20 亿美元的传言,记者未从国家邮政储蓄局相关部门得到证实。 不过,有专家分析认为,国内银行改革成功的一个标志性目的就是上市,所以邮储银行登陆香港股市筹集更多的发展资金也将是必由之路。 易宪容则认为,邮储银行刚步入组建,尚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言之上市还为时过早。 而邮储银行将采取何种方式上市,具体还要看其股份改造后的股权结构而定。 银行界人士亦认为,在财务制度、风险控制、公司治理等方面都几乎没有与国际接轨的中资银行要到海外上市,仅案头工作一般就要进行一年半到两年。 ————————————————————————————————————— 回目录 中国邮储银行难圆“五大”行之梦。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时间: 2020年 6月 13日 10:46 如何理清与邮政集团的产权关系,如何找到准确的市场定位,如何建立相匹配的人员队伍和风险管理能力,种种问题困扰着邮政银行的“第五大”行之梦。 继工、农、中、建之后,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版图中,即将增加一个新的“巨无霸” ——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以下简称邮政银行 )。 尽管已从事 20年的储蓄业务,但作为商业银行,邮政银行仍是一个稚嫩的“新手”。 而作为一个“新手”,邮政银行又拥有着仅次于工、农、中、建四大行的存款余额,其营业网点数目甚至超过任何一家“四大”行 —— 截至 2020年 3月底,全国邮政储蓄存款余额已达 ,联网网点达 万个。 目前,这个家底如此令人艳羡的“新手”已经得到了国务院和银监会的“新身份证”,邮政银行将以金融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服务于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 据本刊了解,邮政银行将在今年下半年挂牌。 这个时间段相当微妙。 2020 年,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入“背水一战”的阶段,而年底又是 WTO 协议规定中国银行业开放的最后期限。 一家全国有的大型“商业银行”匆匆诞生,似乎有些逆势而动的意味。 也因此,质疑之声一直伴随邮政银行。 庞大的资产规模、传统邮政的管理体制、匮乏的金融经验和人才储备,都让人们为邮政储蓄变身商业银行捏一把汗。 业内的担忧是,“第五大”之梦会不会重蹈“四大”曾经的覆辙。 谁着急改革。 今年 5月底,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透露了邮政银行获批的消息。 此前,银监会的表态可谓“声声急”: 4 月,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要及时启动邮政储蓄机构改革;更早前的 1月份,刘明康还曾说,要加快邮政储蓄银行批复。 银监会还在今年 4月成立监管四部,其重要职责就是对邮政储蓄机构实施监管,积极推动邮政储蓄银行组建。 而颇有意味的是,国家邮政局作为改革主体对此却一直较为低调。 “这实际上是一场监 管者主导的改革。 ”山西邮政储汇局的一位人士这样对本刊分析。 目前邮政银行方案见于今年 2 月 13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邮政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 第 10 页 2020 年 第 7 期 定》。 该规定的核心是在“政企分开”,原邮政系统内部的传统业务部门与监管部门分离,组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在原邮政储汇局基础上成立邮政银行,并由邮政集团公司控股。 至此,整个邮政体系开始向市场化过渡,原邮政储蓄逐步走向“商业银行”,储蓄业务与传统邮政业务将分账核算,独立经营,同时银监会也将其纳入到银行监管体系。 “纳入银行监管体系意 味着原邮政系统对于邮政储蓄的控制力削弱,基本上失去了对于邮政储蓄的部门领导权,而只能通过股东权力来施加影响。 ”赛迪顾问高级分析师何奇峰对本刊说。 围绕着邮政金融业务改革,各部门之间的博弈一直非常微妙,受制于邮政体制改革滞后,邮政储蓄改革逐步形成了“主体不积极,主导很焦急”的局面。 事实上,这种权力博弈也间接导致了邮政储蓄改革进程的滞后。 根据原央行研究局一位人士对本刊介绍,1992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央行曾数次提出邮政储蓄改革方案,但种种原因下均未成行。 其中, 199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 议上,央行首次提出组建邮政银行。 1998 年,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黄秀清受国家邮政局之托,进行了邮储市场化的课题研究。 黄对本刊回忆说:“当时全世界的邮政都在改革,德国、荷兰、日本等国家都推出了邮政储蓄市场化方案。 我们借鉴之后,提出了包括彻底市场化及渐变式市场化等改革方案在内的研究报告。 ” 最终,那一轮的邮储改革也胎死腹中。 那么,当时央行为何频频提出改革方案。 而邮电大学的市场化方案又因何未能实施。 “这是由邮政储蓄的出身背景决定的。 ”原央行研究局人士对本刊称。 他回忆, 1986年 3月,央行希望回笼 资金,缓解通货膨胀,遂借助邮政网络筹措资金。 作为回报,央行付给中国邮政远高于储户存款利率的转存利息。 由于高额转存利差,邮政系统坐享其利。 形成“靠网点吸储,靠转存款吃饭”,即便是 1996年至 2020年,央行连续 8 次降息,邮政储蓄转存利率仍远高于同期商业银行交存央行的准备金利率 —— 仅 2020 年,央行向邮政储蓄就支付了 180亿元的转存利息。 邮政系统的确非常依赖邮储收入,“上世纪 90年代末,邮 (政 )电 (信 )分家后,邮政储蓄占到整个邮政系统收入的三分之一,有些地区甚至占到六成以上。 2020年,邮储收入在整 个邮政收入中的比例超过 50%。 所有业务中,邮政储蓄最能获利。 ”黄秀清说。 由于不堪重负,央行甚至总结出邮政储蓄的“三宗罪”:利率倾斜政策导致强劲的利益驱动,邮政存款每年都在疯长,央行则因此背上了沉重的负担;邮政储蓄的巨大规模正越来越多地对货币政策效用的发挥产生干扰;邮政储蓄 65%的存款来自农村,仅有 35%来自城市,正成为农村金融的“抽血机”。 随后, 2020 年,央行痛下决心,自该年 8 月始实行新老存款划段,邮政新增储蓄转存中国人民银行的部分,年利率降低为 %; 8月前的仍按 %利率获息。 2020 年初,《邮政体制改革方案》又规定,邮储的“老存款”按照 10%、 15%、 20%、 25%、 30%的比例分 5年转出。 “老存款”指邮政储蓄在 2020年 8月以前转存在央行的存款,规模约为 8290亿。 后“包养”时代 随着央行的“包养”时代终结,转存款利率下调,邮储当年因此一项就减少了 45%左右的收益。 邮储也必须寻找新的盈利模式,作为储蓄机构,银行业务自然就成了转型的目标。 今年上半年,邮储的银行业务试水悄然加速。 一位陕西邮政储汇局的人士对本刊回忆,今年 1月他就同数十位同事前往北京的国家邮政局进行培 训,培训课程包括:信贷业务、风险防范、国际国内金融管理等。 一起参加培训的还有湖北省和福建省的邮储人员。 参加培训的三省都在上半年试行了邮政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 该业务属于小额信贷,大致形式是:持有本人或他人邮政储蓄定期存单的客户,可凭有效身份证件,在邮政储蓄网点申请最高不超过存单余额90%的贷款。 如果逾期不还,存单将被冻结。 2020年 3月 29日,陕西第一笔邮政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在商洛成功办理。 这一天,湖北也发出了第一笔同样的贷款。 截至 5 月初,湖北省邮政储汇局在全省 25 个试点网点累 计发放贷款 407 起,累计金额 ,日均放贷额超过 30万元。 “这种业务几乎是没有任何风险的,存单是邮政储蓄的,可以做到很好的监控。 ”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 第 11 页 2020 年 第 7 期 学院教授黄秀清说。 对于邮政储蓄而言,这算是迈出了市场化的实质一步。 国家邮政储汇局计划在存单质押贷款成熟后,将进一步扩展小额信贷业务,并渐次开展部分存单质押贷款、单户财产抵押贷款、小组联保贷款等业务。 “其后推行的业务恐怕就要考验邮政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了。 ” 赛迪顾问高级分析师何奇峰说。 风险控制能力可以慢慢学习,但如果邮政储蓄系统 的另一个弊病没有解决的话,将影响到整个转型的成败。 “邮储局本身一直不乏市场化的意愿和冲动,但长期以来邮政储蓄与邮政企业混合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