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东困境的根源内容摘要:
联的竞争与争夺中始终面 对地缘上 的 被动。 斯派克曼 的 边缘 地带 理论是 美国 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的主要理论基础。 他 认为,如果在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建立起新的工业力量和交通中心,那么边缘地区会比心脏地带更为重要。 1斯派克曼边缘 地带 理论 的精髓就是 借助美国工业力量和优越的政治与经济组织的力量以削弱或抵消地缘上的劣势。 美国在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中铩羽而归, 也 表明了美国在持久的陆上争夺中 的力量局限。 地缘缺陷使 美国依赖 对盟国的 控制以 在欧亚大陆上 获得 战略基点。 由于 美国远离欧亚大陆的 权力 中枢 ,美国必须在海外建立军事立足点来 弥补地缘缺陷。 没有 当地 力量的支持,任 何海空力量都不能在距离美国本土如此遥远的地区长久维持其军事优势。 附庸国的顺从与盟国无条件 的 忠诚是美国 介入欧亚权力争夺 的前提。 这同时意味美国的海外存在建立在内外遏制的基础上。 北约和美日同盟是美国实施对苏遏制政策的两大支柱。 1949 年 北约 成立 , 美国的目标就 是 “留住美国、赶走俄国、制约德国”。 2而美日同盟在遏制苏联的同时也是防止日本重新武装的瓶塞。 3美国面临潜在的内外交困的形势。 冷战时期美国的强大力量优势,意识 形态的天然 分裂力量 , 加上 盟国的软弱, 它们由于征服或软弱 而 进入美国的帝国体系, 使 盟国 心 甘情愿 地 留 在美国的势力范围内。 但 对美国来说始终存在着 这样一种 战略风险: 地缘邻接使这些地区与辽阔的欧亚大陆而不是 与 遥远的美国具有持久的共同利益。 冷战后 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 美国同时成为大国游戏中最容易受到攻击的国家。 美国谋求“主导式霸权” , 基本手段是联盟战略和地区均势。 4这种战略思想的核心是 分化区域大国,在 保持美国绝对优势的同时维持地区均势。 美国 “在世界的敌对或不可靠的势力中间确立一种均势:在任何必要的地方使它们彼此争斗,确保它们在冲突中彼此消耗。 ” 5美国 的 传统均势策略演变成霸权均势。 美国居于优势地位,但并不拥有至高 无上的优势,美国并不能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其他国家。 存在着众多的潜在竞争者。 欧盟的经济实力和人口均超过美国,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拥有核武器的中国和俄罗斯存在于欧亚大陆的 纵深 腹地。 由于权力对比一边倒地向华盛顿倾斜,美国主宰地位的形成,造成一种强大的压力,驱迫那些有潜在地缘政治冲突的国家协调它们的政策,形成俾斯麦所称的霸权国家的“联盟梦魇”。 6美国在地缘上的劣势更加清晰的突显出来。 这块因意识形态对抗崩溃而重新聚合的大陆是美国体系面临的真正威胁 , 欧亚大陆摔开美国寻求自身的平衡将成为美国 体系的 末日。 美国霸权均势 在本质上是 被动的 防御性 体系 , 美国 依仗 前沿存在与 全球机动的海(空)军 在多条战线上 机动防御,在多个战略区 维持 均势 , 美国没有采取进攻性战略的权力基础。 美国这种机制安排包含巨大的战略风险:任何一个地区大国力量过于突出,或美国力量在任一战略区的过度 介入 ,都 可能 牵掣 全盘局势,使整个体系陷入 危机。 美国传统上以海权立国,美国陆军不能在辽阔的欧亚大陆上 持久、 有效 地 作战,也加剧了这种战略上的风险。 海湾战争刺激了美国的军事转型,使美国的整体军力结构更加向着以轻灵为主的海空军倾斜。 拉姆斯菲尔德 1Spykman, The Geography of the Peace ,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1944, . 2伲世雄、王义桅:“霸权均势:冷战后美国战略的选择”,《美国研究》, 2020 年第 1 期,第 18 页。 3阎学通、金德湘主编:《东亚和平与安全》,北京:时事出版社, 2020 年,第 354 页。 4翟晓敏:“冷战后美国主导式霸权评析”,《世界经济与政治》 2020年第 4 期。 5约翰加迪斯著;时殷弘等译:《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20年 3 月,第 29 页。 6伊肯伯里著;韩召颖译:《美国无敌:均势的未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年,第 161162 页。 5 主导下的美国军事改 革, 过于强调军队的 全球 机动性,牺牲了陆军的重型防护和火力,美国的陆军更为虚弱。 这一改革违背了基本的军事原则: 即 没有陆军的有效占领则不能建立牢固的军事控制,天马行空式的空中打击不能 赢得 一场战争。 从外洋控制欧亚大陆脆弱的平衡关系 , 美国的全球 体系 牵一发而动全身,美国在全球任何一点的 过度介入 都将招致 它在 其他战略区 的力量 捉襟现肘。 美国 制定了 稳健的 霸权路线,美国战略家也提出了一些理性的总体规划,但美国却不能有条不违地采取行动,也无力控制这个纷纭复杂的广阔世界。 美国“每一次 做出 的轻率选择都使它在本来应该有所作为的领域更 为困难。 ” 1吉尔平在《全球政治经济学》一书中 指出 ,在全球不断“区域化” 的背景下,区域大国在经济与金融上的日益聚合将 可能 使美国被边缘化。 2布热津斯基 在美国《国家利益》季刊 2020/04 冬季号中断言,美国只能指望一个真正的伙伴同它一起应对“全球巴尔干问题”,这个伙伴就是欧洲。 3鉴于美国外交和军事的过度拓展, 米尔斯海默 因此主张 ,美国所处的独特历史地位决定了它应当扮演离岸平衡手的角色。 美国学者罗伯特阿特认为, 美国必须谨慎节制地使用 力量, 适合于美国的最佳战略是“选择性干预战略” ,即确保美国生死攸关的利益和高度重要 利益 ,避免野心过大和过于单边主义而分散美国的政治军事资源。 4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再造》一书中甚至建议,“美国收缩战线,将其盟友局限在西欧国家,即天主教 —— 新教集团,抛弃东欧的东正教国家,也放弃美国战略体系中的另外两个支柱 —— 日本与以色列, 让 其自生自灭。 ” 5 背离均势 —— 冷战后美国 中东政策的失误 美国是 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帝国 , 在谋求 霸权均势 的总体 战略 之下,美国 的 政策目标 是: 遏制欧亚大陆上潜在 的 敌对大国, 巩固美国在东亚和西欧的主导地位,防止包括美国盟友在内的任何国家单独控制重要地区。 6美。美国中东困境的根源
相关推荐
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 A. 解放生产力 B. 发展生产力 C. 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 D.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4 1985年 2月 20日,中国南极考察站 __________________举行落成典礼。 A. 长征站 B. 长城站 C. 黄河站 D. 长江站 4 1985年 3月 4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客人时指出
调整升级,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提高,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我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机会被人口增长部分抵消,劳动力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新增劳动力对就业形成很大的 ( 2)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当前解决好就业问题的措施主要有:确立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并重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通过促进经济增长来扩大就业 ,又通过扩大就业来促进经济增长,在产业结构调整中
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进行研究,特别是对普查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引起足够重视,在逐级上报的同时,要采取积极措施加以解决。 历次普查工作的主要教训 15 、人员难以适应普查工作的需要。 县区级普查机构处于普查工作前沿,是县区普查工作的组织者和具体实践者,工作最辛苦、难度最大,是普查各种矛盾的焦点,普遍存在着“一弱二少三差四大”的现象。 一弱是普查机构的权威性弱;二少是普查经费少
西安 5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前身是。 A、《义勇军进行曲》 B、《大刀进行曲》 C、《解放军进行曲》 5具备下列条件的,可以命名为国防教育基地:一、有明确的国防教育主题内容;二、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 ;三、有相应的国防教育设施;四、有必要的经费保障;五、有显著的社会教育效果。 A、规章制度 B、职责要求 C、办公场所 5我 国法定的全民国防教育日,今年应该是。 A、第六个教育日 B
感想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 请说出科技进步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意义。 比较: 我国科技与发达国家的差 距。 材料一:截止 2020 年,每 10 万人口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我国仅为454 人,而日本为 4909 人,美国为 3676 人,俄罗斯为 3587 人,韩国为 2193 人。 在技术工人中,我国高级技工仅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