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期内容摘要:

的概念后,学术界对高技能人才的概念存有较大的争议。 有人认为高技能人才即 “ 能工巧匠 ” ,指那些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在现场生产工艺、机电维修、模具制造等现代加工设备还无法解决和保证的领域中,能做到手到病除的优秀技术工人。 还有人认为高技能人才不成立,等等。 [6]李宗尧先生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他认为,高技能人才是指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掌握了当代高水平的应用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并具有创造性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 [7](P21)因此,高技能人才属于技能型人才类型。 那么怎样理解高技能人才与其他人才类型的关系呢 ?李宗尧先生认为:高级技能人才是实际操作型人才,工程技术人才是经过专门高等学校培养,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特长,专司专业技术和管理的人才。 高级技能人才的工作是工程技术人才工作的后继工序,因而高级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之间的联系非常紧高职院校人才的根本方向,也是高素质人才所基本具备的知识和素质要求。 这一点不能省略。 “ 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各类生产第一线 ” ,这条要求主要反映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就业方向。 这里的生产第一线, 包括了专业技术岗位、经营管理岗位、经营业务岗位和高级技术岗位,生产第一线的人才。 “ 复合性 ” 是很重要的特点, “ 各类生产第一线 ” 基本包含了对高职人才的 “ 复合型 ” 的要求。 “ 外向型 ” 主要是针对现阶段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过分注重专才的教育,培养的人才缺乏国际意识、国际视野的基本素养所提出来的。 现在,我国已经加入 WTO,对外开放的步伐也越来越快,而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培养没有注重国际竞争、交往等国际意识的培养。 所培养的人才在创业能力、国际交往、外向型等方面明显不够。 加入 WTO,原有的制度性障碍不复存在,外企大 量出现在我国,我国的企业也会走出国门参与世界经济的竞争。 因此,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企业,都急需寻找能与企业相互合作、代理的伙伴,在管理水平以及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上不断提高,以适应一些国际惯例,这样,对外向型的高职人才的需求量将大为上升。 为此,丰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规格就显得极为重要。 “ 技术技能型高等专门人才 ” ,体现了以技术型人才为主体目标,又包含了高技能型人才,且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属性。 这是因为,高等职业教育具体的培养目标比较多样,几乎覆盖社会各行各业。 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完全只提 “ 技术型人才 ” , 14 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上看,并没有什么不妥,但没有体现出人才类型的 “ 重叠性 ” 与偏向性。 现在,我国理工类普通高校毕业生中有相当大的部分要到基层第一线从事技术性较强大应用工作,为此,普通本科院校也在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 “ 技术型人才 ” 与 “ 技能型人才 ” 之间也有重叠交叉部分,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毕业生要从事技术性工作,首先必须有较高的技能。 如果只把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 “ 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 ,在现在高职院校发展存在诸多困难的情况下,容易将人们的视线引向 “ 技术 ” 而抛 弃 “ 技能 ”。 综上所述,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多年来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这是在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但是,高职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属性有了深刻认识,如果用一个简单的 “ 高技能 ” 人才来概括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认为也不是全面的。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现阶段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深刻地分析,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只有这样,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才能健康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 [1]王明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窥思 [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 学院学报, 2020, 2(4): 1216. [2]吕鑫祥.高等职业教育技术教育研究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3]周济.统一思想狠抓落实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J].中国高等教育, 2020,(6): 39. [4]罗辉、梁赵清等.高等职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 [M].北京:红旗出版社, 1999. [5]周明星.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论 —— 素质本位理念 [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20. [6]郎群秀.高技能人才内涵解析 D).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 2020, 27(22): 18— 20. [7]李宗尧,张明德,王义智等.高级技能人才培养 [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20.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4 15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偏向及矫正 汪正贵 摘 要:高职教育不是职业培训,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偏离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为目标,在人才培养中始终坚持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统一,注意三个方面的结合与协调: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协调.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协调,促进社会经济 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使培养目标真正得以实现。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 作者简介:汪正贵 (1968— )男,安徽宣城人,安徽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育管理专业硕士。 中 图 分 类 号 : G718. 5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1001— 7518(2020)07— 0018一 0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上个世纪 90 年代以来,发展迅速,高职院校办学规模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① 当我们重新回望高职教育的发展轨迹时,发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偏离其培养目 标定位的现象,需要从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探讨和修正,使其不断沿着正确的轨道、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一、目标决定模式: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再认识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究竟是什么,这是确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问题。 从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来看,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有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 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 “ 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 国务院 1999 年 1 月13 日批转的教育部制定的《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 “ 高等职业教 16 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 ”1999 年 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 “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 ”2020 年 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 “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 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① 依据上述国家政策规定,我们可以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分为几个层次:培养人才 —— 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 ——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性专门人才。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对这一点应该作全面的 理解。 很显然,在这个培养目标中, “ 全面发展 ” 、 “ 高素质 ” 、 “ 应用性 ” 是其关键词,忽视了任何一个关键词都会对培养目标产生误解、曲解和片面理解。 对这一目标我们可以作如下解读: 第一,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片面发展的人才。 这是教育本质属性的体现,也是我们教育方针的体现。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否则就是走向教育的反面。 高职教育应该是品德与技能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这是相对于职业培训而言的。 第二,我们培养的人才是高素质的人才而不是一般层次的人才。 这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的定位,也是对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层次的定位。 高职教育应该培养高等技术人才,是相对于中职教育而盲的。 第三,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应用性的人才而不是理论性的人才。 这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类型的定位,也是对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的定位。 高职教育应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这是相对于一般普通高等院校而言的。 因此从培养目标上来说,高职的办学定位既区别于一般本科教育,也区别于中职教育,更不同于职业培训。 高职教育具有 “ 高等教育 ” 和 “ 职业教育 ” 双重属性,但归根到底是教育的属性。 其 “ 职业教 育 ” 的属性使得高职教育相对于普通高 17 等院校来说,更突出其应用性、实践性和技术性,倡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 这些特点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特色所在。 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是其本义,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不仅是应用型人才。 对于人才来说,全面发展是其题中应有之义,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社会技能和综合素质。 知识、能力、人格的综合,高技术与高情感的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技术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结合是现代人全面发展的内在统一。 如果我们在训练技能的同时忽视 了情感培育,在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忽视了人格的教育,在科学素养教育的同时忘记了人文素质的培育.那么我们不仅是对教育的误解,也是对人才的误解。 我们的职业教育就会离教育的本质越来越远,甚至走向教育的反面;我们的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而是异化的工具人。 目标决定模式。 对目标的误读会造成模式的偏离。 当我们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有了正确而全面的认识,我们才可以正确选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二、模式偏离目标: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偏向及原因 当我们重新审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发现存在很多偏离培养目标的情况,总体来讲就是存在高职教育向职业培训异化的倾向。 一是忽视人文教育。 在办学理念上,机械地把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割裂开来、对立起来,非此即彼,互不相容;在认识上简单地把科技教育等同于理工类专业教学,人文教育等同于文科专业教学;在课程设置上,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只强调技术技能培养,人文教育被边缘化;特别是在高职两年制试点中,压缩课程的首选对象是人文教育的相关课程,上述种种,既是对人文教育的误解,也是对人文教育的摈弃和排斥,使得高职教育成为残缺不全的不完整的教育。 二是对理论教学和实 践教学的偏向问题。 一种错误的倾向是忽视实践教学,由于缺乏足够的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实验、实训开出率不足,出现黑板上开机床的现象;或由于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师严重缺乏,大部分教师自身没有实践操作能力,满足于传统的学科本位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普通高校办的高职院校这种倾向多一些。 另一种倾向是忽视理论教学.由于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生源水平不高,且参差不齐,理论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不高,理论教学难以有效实施,有的高职院校基础课只能补修高中教学内容;当然也有认识上的问题,有些人认为学生将来从事的是技术工作,不是做研究. 无须掌握多少 18 理论知识。 由中职升格来的高职院校此种倾向多一些。 三是办学中的功利主义,有的高职院校第三年的时候以顶岗实习为名,将学生推到社会上,基本放弃了学校的教育责任和有组织的教育行为,部分学生实际上是利用三年级一年在外寻找工作,但却仍需向学校交纳学费。 在高职两年制的办学试点中.有些学校的课程设置已经基本上等同于职业培训了,对 “ 教育 ” 一词蕴含的责任已经关注甚少了。 上述人才培养模式的偏。 向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认识上的办学理念问题,有办学行为上的功利主义,也有客观办学条件的制约。 有人认为高职教育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是根本,技术就是技术,和人文、伦理、价值没有关系,只要给学生提供一种生存的能力,使他们走向社会后有个稳定的职业就可以了。 这导致了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极具功利性和工具性,教育目标越来越实用,不仅存在教育游离于个体发展的倾向,而且存在学校游离于教育的倾向。 固然高职教育与技术能力、适应就业等关系密切,但它终究是一种教育,而不是一种训练。 正如杜威所说的:“ 训练不同于教育 ”。 “ 训练 ” 只意味着特定技能的获得,天然的才能可以训练得效率更高,而不养成责任感和态度。 而后者正是教育的目的 ③。 从更大的社会 背景上说,高职教育人文意义的失落也是工业化社会的产物,在倡导技术理性主义的时代,人文精神被压抑和湮灭在对科学与技术新的迷信和霸权之中。 工业化社会以科技理性为指导原则,为了获取经济效益,形成了一个分工日益精细、专业化程度高、以技术官僚为主体的合作体系. “ 其中的个人也必然被当作 ‘ 物 ’ ,而不是人来对待 (用社会学术语说,此处人的行为受到 ‘ 角色要求 ’的调节 ),成为最大限度谋求利润的工具。 一句话.个人消失在他的功能之中 ”。 ④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 “ 职业教育 ” 而不是 “ 职业培训 ” ,因此它的培养目标应该与教育的本质要求相 一致。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提升人的全面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是为塑造人服务而不仅是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