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电教研究课题内容摘要:
例 1:过一点 A 作垂直于已知直线 a 的垂线 在传统作图中,必须分( 1)点在直线 a 上,( 2)点在直线 a 外,两种情况来作图,这一种分类讨论的方法,对刚刚学习几何的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一味地模仿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学生为了掌握作图的步骤势必死板地记忆画图分类方法,这种因结果而将过程冲淡的做法,使学生发现不了规律,从而削弱方法探索的趣味性、知识的统一性、规律性。 在几何画板上当堂绘制垂线:用红色的竖直线为直线 a 的垂线,无论你 怎样拖动直线 a,红色的直线始终是该直线的垂线。 随着点向直线的移动,学生会发现过该点的垂线在运动的过程中总是不变的, 度量的两直线间的夹角始终为直角,这就说明点在直线上、外所作的已知直线的垂线根本是同一条;从而验证定理:“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绘制虽然简单,但整个过程却是严格而有科学的。 这样的绘图,学生能很轻松地找到垂线的性质。 通过演示过程,学生也能较容易地联想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作法、概念和性质,从而相关定理的学习就显得非常简单。 二 严谨的作图观。 用几何画板作图时,只要作图不符合规律,不合 理的做法就绘制不出符合要求的图形。 在几何画板上,学生可以通过反复快捷的演示,找到正确的作图方法,从而理解并掌握有关的几何定理的规律所在,在应用时才能尽量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所以利用几何画板作图,可以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作图观。 例 2,三角形三条高线交于一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三角形时,总是再三强调:要画一个任意三角形,可一旦画 好,它就是一个静止的,特殊的三角形,无法表达任意性(这就是几何的不变规律)。 那么任意三角形究竟怎样才能表现出来。 为了让学生知道三角形的三条高是 随三角形的形状而改变其位置的,传统的做法是: 教师必须设计三个(直角、锐 角、钝角)三角形以显示其垂足分别落在边上、边的延长线上,然后一一讨论。 三角形总是这样的吗。 三条高画好后,教师必须强调这三条高一定要交于一点,否则作图就不正确。 三角形的三条高线交于一点,会不会是一种特殊情况。 有了几何画板就很容易让学生的疑惑尽消。 用画板能轻松实现:三个点连结,拖动三角形的任意一顶点,随时改变大小、位置、形状,显出其任意性,三条高的垂足同时发生着变化,这种情景频繁地出现势必引起学生的疑问:高的垂足并不是总落在边上的。 什么时候在边上。 什么时候在三角形外。 随着点的移动,学 生会发现三条高线却始终交于一点,这一点有特殊的性质吗。 叫什么名字。 几何图形的这种变化中的不变就被称之为规律。 学生能主动地发现规律,探讨规律,这才是学习几何的正确方法。 这种变化使学生很容易理解,掌握,并将之应用到“三角形三条中线始终交于一点”、“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始终交于一点”。 让学生学的轻松、自信。 三 思维的严谨性,科学性。 教师在黑板上所绘制的图形是静止的、被固定在一个特殊的位置上,是一个特殊的图形,这样的图形不容易展示几何规律的普遍性。 在几何画板上,可以随时看到大小,形状、位置发生变化的几何图形,与千 变万化中发现不 变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例 3: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用折纸、拼图的实验来表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学生常常会怀疑其代表性、正确性。 采用画板作图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一性质:计算三个角,拖动一个顶点, 任意改变其形状,其和总是 180 度。 由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科学性。 例 4: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判定定理 在几何画板上,平行四边形的四个角的大小、两组对边线段的长度都可以计算出来。 拖动一个顶点,其形状、大小、位置都能改变,在不断的改变中,学生 会发现不变的规律是:对角相等, 对边相等,对 角线交点始终是两条对角线的中点。 在改变形状、大小、位置的过程中,学生轻易地可以发现几个特殊位置,即 四边形的特殊图形:矩形(四个直角,对角线相等)、菱形(四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正方形(四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相等)。 这样图形性质就被直观地表现出来,浅显易懂,这是教师在黑板上用尺规所不能做到的。 四严谨的逻辑推理 重要的数学结论来自严谨的逻辑推理。 由于几何画板容易实现随时、随意改变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非常容易找到在变化中的不变规律,从而理解有关定理及其应用的关键,熟悉该 定理条件、结论的推理逻辑。 例 5:顺次连结四边形各边中点的线段,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在黑板上,教师只能对一个静止的四边形分析证明的思路,要求学生添出辅助线,得出这个结论;而在画板上绘制四边形的各边中点的连线,学生就能很直观地观察到四条连线构成的图形,然后再随意拖动四边形,改变四边形的形状和位置,观察中点连线所构成的图形有怎样变化。 拖动四边形的任一个顶点,改变四边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其内接四边形永远是平行四边形,在不断的变化中,学生很快就能发现原四边形的对角线在图中的不变位置关系,从而顺利添加辅助线 ,找到解题的关键所在。 同时通过对图中六条线段(四边和两条对角线)的计算,对四边中点构成的四边形 的探究活动亦能顺利进行:所得四边形两条边总是同长 平行四边形;边长总是对角线的一半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中位线的辅助作用);对角线长相等 四边形四边相等(菱形);对角线夹角为 90度 四边形邻边垂直(矩形);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 四边形为正方形。 这样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几何的精髓就是:在不断变化的几何图形中,研究不变的几何规律。 例 6: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 系 在中学中,和圆有关的概念比较多,在讲授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时,传统教学总是在黑板上画出圆和直线的三个位置关系的代表图,靠教师用运动的思想启 发学生,但是,运动的思想靠想象是比较难以理解的。 在画板上用鼠标拖动直线可以观察到直线和圆的交点逐渐变化直至没有交点,教师只要将画出的直线根据图形间的位置关系向学生说明:相离、相切、相交的概念。 让学生对直线和圆之间的不同位置关系一目了然,尤其是直线与圆的相切的特殊、唯一位置、分界的作用,使学生对切线的位置及应用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在讲授两圆位置关系时,应用画板,可以将一 圆固定,让另一圆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内含,内切,相交,外切,外离)的定义和区别,对相切的 三种位置规律的认识尤其清晰,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接受的圆心距与两圆半径的大小关系,更显得浅显易懂,特别是公切线的条数与两圆位置关系的互逆推断,在画板上能轻易地由学生得到。 用几何画板作图,可以实现任意图形的普遍性,消除特殊位置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在千变万化的图形中能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作图效果,又能观察到作图过程,轻易找到几何的不变规律,养成科学的作图习惯,轻轻松松发现规律,高高兴兴学习几何。 在美术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镇江市第九中学 罗春浣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是美术教育的灵魂,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人民创新意识显得尤其重要,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指出: “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 ……。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美术教育在此任务中尤其责无旁贷。 因为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对创造力的培养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的《学会生存》一书所指出的: “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 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 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 ” 因此,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 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 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 ” (罗恩菲德语 )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其发挥个性的自由。 使每个学生画出一样的画,或呈现同样的风格,是创造的大忌。 应该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已与众不同的见解。 在思维方法上,应该注意采用与创造性密切相关的发散思维、类比思维、想象思维、理想化思维等。 另外还要努力设计一些具体的程序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是美术教育的灵 魂。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即是指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过程,这种思维具有新疑性、独创性、发散性。 美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绘画中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去想象 美术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艺术创造并非易事,因为他们完成作业大部分是临摹,这样一年两年之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临摹中逐渐减弱,已经习惯了照抄别人的模式,习惯性思维占据了学生的脑海。 因此,当设题让学生创作时,学生会说: “我什么也画不出来 ”, “太难了 ”, “还是照抄课本上的吧 ”。 出现这种状况,原因之一就是让学生长期临摹,缺乏想象力的训练,发展下去,只会使学生变成墨守成规,将来离开书本,离开学校,离开老师将一事无成的人。 故在教学中,每一节课先不急于完成作业,而应围绕每节课的内容,尽可能多的去设想,比数量,看谁的想法最多,最有独到之处。 如《基础图案 ——画一条装饰鱼》一课,我先安排 10分钟让学生大胆想象用各种添加的方法画出各种不同的鱼的草图,有的学生一口气画出五、六种,有的画出三、四个,无论多与少,此时学生想象的闸门已打开,毫无顾忌的画所见、所想、所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完成从量变 到质变的过程;又如装饰画中的鱼,他可以画出各种各样的鱼,教师引导学生用装饰寓意手法表现,学生明白了,只要画面需要,用什么纹样进行添加都可以,或可以添加植物纹样,或可以添加动物纹样。 以此类推,学生敢于用多种手法表现事物,表现内心的情感。 事实说明:发散性思维对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很有益处。 二、 提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情景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 ”作为教育者应多给学生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的去探索,从而走上成功之路。 ( 1)在写生课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学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创造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 如教《花卉写生》一课,让学生来写生校园内的花卉,如完全写实照搬画面肯定不好看,因此,在写生中引导学生观察的是自然界中花的结构、形状,要求学生用减法方式,减去不入画的部分,补充一部分,使构图完美,意境更充实。 要求学 生用圆弧的手法表现花的形,再用简单的线条概括出花瓣的基本形体,根据主观感受,表现情趣,加强艺术感染力,这样的效果是,全班几十人的作业,一人一模样,共性中有个性。 写生提供了创作的源泉,经过艺术概括,去粗取精,创造出的是比现实景物更有个性,更为鲜明的形象。 ( 2)在动脑动手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初三年级《建筑模型》这课,要求学生用纸塑造出建筑的立体造型,这并不难,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会一下当建筑设计师的滋味。 在看过各种建筑的照片基础上,同学们迫不及待的动手,许多同学把对未来城市、乡村的发展变化憧憬 于设计中。 好多同学改变了原来建筑的形状和结构,大胆地想象、运用夸张表现手法,设计出有主题,有自己个性的立体房屋。 这一课给同学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机会,学生不仅仅是动手制作,动脑构思,立意的思考,升华了主题思想,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 ( 3)鼓励学生难能可贵的创造思维 创造需要勇气,需要有一定的气氛烘托,在创造活动中,有的学生怕自己的作品特殊,怕同学起哄,更怕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因此,提倡学生有创造意识,就要求老师敢于表扬标新立异的同学,尤其在评判作业时,不以干净规矩为唯一标准,而看谁的作品不随大溜,有独到之 处,谁的作业就是最好的作业,成功的作业。 三、 教师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作用,是因为教师担负着在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尽可能少遇困难,少走弯路。 好的教师应通过仪表、语言、板书、范画、演示、辅导,评定成绩等一系列活动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尊重。 同时,教师要通过对学生情感上的交流影响感染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活动,试想:面对一个面目冷冰冰的教师,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学生怎敢各抒己见呢。 在课堂上,教师也要以一个探求者的身份出现,对有些问题,可以回答 “我也不清楚, 我们一起来琢磨 ”。 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性。 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创造者,她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创造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力争使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现代社会,发展很快,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获取最新信息更新固有观念,才能使自。十五电教研究课题
相关推荐
有相当数量的博物馆在规划土地方面难有作为。 如杭州高氏相机收藏馆,在全国都有十分大的影响,但馆舍只是利用自己的80平方米的住宅,珍贵的相机无法进行展示。 “ 只要能给我一亩地,我宁可把房子卖了盖一个相机博物馆。 ” 这是高氏相机收藏馆馆长高继生的一个梦。 另外,杭州南宋钱币博物馆原有300多平方米的馆舍,为配合西湖南线保护工程而被拆迁。 当时有关部门答应给他重新安排土地建造博物馆,并立了项
不完善,这必然制约荆轲刺秦游的良性发展。 ( 3)条件方面 地处京津冀心脏地带,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捷,教育水平较高,管理和其他专业人才充裕,国际交往频繁,流动资金密集,这些为荆轲刺秦专题游提供了良好的开发和投资条件。 然而相对周边地区而言,易县整体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体系不完整,产业链有限,这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制约易县旅游业发展的桎梏。 同时便捷的交通也会带来游客逗留时间短、旅游消费低
准不断提高。 4.它继承了说理、榜样教育,又运用体验、感悟的心理辅导,弥补了单一教育的不足。 加强了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朋友之间的互动联系。 使之教育各有侧重,不可替代。 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协调统一的教育整体。 由于这样的研究实践才开始不久,它的优势还不能更为充分的发挥出来,但可以说它顺应了 21 世纪小学生行规教育的需要。 (二)小学生行规教育系列化研究与实践中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198 天堂地狱之别 „„„„„„„„„„„„„„„„„„„„„„„„„„„„„„„„ 199 智慧故事 玛丽的微笑 „„„„„„„„„„„„„„„„„„„„„„„„„„„„„„„„„ 200 荒唐的想法 „„„„„„„„„„„„„„„„„„„„„„„„„„„„„„„„„ 200 搬 家 „„„„„„„„„„„„„„„„„„„„„„„„„„„„ „„„„„„„
徽章,走进青岛的大街小巷。 “微尘”在印度洋海啸、湖南水灾、喀什地震以及非典时期数次向灾区捐款,多次救助贫困患病儿童和福利院孤儿。 大家都觉得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有公益心的人,不一定要有多少 钱才可以,重要的是有这样的爱心。 微尘是个值得尊重的人,她不图名、不图利,只想以自己的方式做善事,同时大家希望微尘这两个字成为青岛公益事业的一个符号。 在她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热心公益、无私奉献、关爱他人。